《宋氏家族:一场历史的“华丽悲剧”》
分类: txts3
宋氏家族:一场历史的“华丽悲剧”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
内容简介
★ 宋氏家族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不了解宋家就看不懂中国革命与改革的脉搏 除了恺撒家族以外,没有哪个家族能像宋家一样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他们曾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这个家族有关。闻名世界的宋氏三姐妹各自的性格与命运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个诞生于旧中国腐败、混沌、堕落的背景下,代表奋进、创新、不懈开拓并勇于同旧制度对抗的新一代中国家族的命运,不仅堪称传奇,同时又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革命与改革的脉搏息息相关。因此,走进宋氏家族,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重新追溯与深思。 ★ 大量从未对外公开过的家族史料,剥去历史的华丽外衣,真实展现宋氏家族的善与恶 历史的呈现总是具有偏爱性,宋家的历史也不例外。据了解,20世纪4060年代之间,蒋介石每年要花费数亿美元来维持自身以及宋家在美国的形象,以借此来保证其政权的延续性,甚至连《时代周刊》都是其帮凶。因此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有关这一家族在攀登权力宝座的征途中如何互相扶持又互相牵制的真实故事。经过数年的材料搜集、走访调查,作者得以掌握大量从未对外公开的珍贵史料,这些真实的历史足以颠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认识。 ★轰动全美的首部家族传记,宋美龄亲自撰文评价该书,当时因其巨大影响力作者甚至收到死亡威胁。 《宋氏家族》自1985年出版之际,便在全美轰动一时,销量惊人。一时间,蒋介石政府努力在美国维系的正面形象瞬间崩塌,宋美龄不得不亲自撰文驳斥作者,可见当时本书已在美国社会舆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甚至收到了匿名的死亡威胁,从此不得不过上隐居的生活。
序言 帷幕拉开
如今的上海不再弥漫着从前那种神秘的东方气息。我本来满怀期待,想好好感受从前的氛围,但现实让我震惊不已。驱车从南京路出发,首先要路过旧时英租界的跑马场,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然后再穿过几条马路,两边满是树冠高大的法国梧桐,繁茂的枝叶形成长长的甬道,斑驳的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落在路面上;最后来到两边树木交叉成拱顶的霞飞路。霞飞路位于以前的法租界中心区,现在称为淮海中路。我乘坐的那辆由上海某个人民工厂(这种工厂现在已遍布整个上海)制造出来的小轿车,最终在一小栋砖体别墅前停了下来。别墅前面的木门十分高大,从旁边门牌上的汉字可以看出,这正是我要找的地方。一阵咯吱咯吱的声响之后,大门小心翼翼地闪出一条缝,一个满面倦容的年轻人从里面探出头来。这是一位解放军士兵,身穿佩有鲜红领章的草绿色军装。看到面前站着的是一位大胡子圆眼睛的外国人,他脸上茫然的神色立刻一扫而光。20年战争培养出的战斗精神立刻显露出来,他此时已是充满警惕。
“是的,”他用上海人特有的那种轻声细语不太情愿地说道,“宋庆龄副主席曾在这里住过。”这一点门牌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不过他不允许我进去,因为这栋别墅里目前住着一位党的高级干部。
在我的印象里,这栋别墅里建造的人工园林精巧雅致,我仿佛能听到以前的人们玩棒球时的击打声,以及1920年曾在这里住过的那位个子不高的孙逸仙博士的笑声。我向这个士兵提出,能不能让我进去看看:不做全面细致的参观,只到里面随便转转。他眯着眼睛想了一下,然后摇了摇手,摆出一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而这个姿势是老年人每天早晨在外滩打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
失望之余,我的目光越过他的肩头,试图看一看院子里印象中的那些花草树木、整洁的山墙和能够旋转的窗户,听一听透过树叶从后院住所传来的佣人们的说话声。那个士兵抬高肩膀,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所寻找的是已消失了的半个世纪前的景物,这一点即便说出来他也不会明白。
除了故事开始的这个地方,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拥有668家妓院、被喻为“罪恶渊薮”的旧上海,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的大班[1]们曾在旧时的英国俱乐部,也是著名的酒吧Long Bar(长吧)里面饮酒品茗。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曾把里面的长腿桌椅锯短,供那些身材矮小的日本军官使用。而现在,这里已被改造成一所商船船员疗养院。
一天晚上,我出去寻找这个城市那些昔日的幽灵。当然,他们早已不复存在。如果说他们还阴魂不散的话,那也只能在以前中国人居住的城区才能找到他们,也就是现在的中华路上城墙围着的那片地方,四周出奇地静谧。一个世纪以前,甚至是半个世纪之前,要想在这些狭窄的弄堂里安安静静地散步是不可能的事。这里的大街小巷一度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时不时还能听到有人大声地清嗓吐痰。乞丐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道路两边的阴沟里,像一只只受伤的蜘蛛猴。那时候只需不多的“现金”,就能找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玩上个把小时,或者雇凶用剜肉尖刀将某个人肩膀的大筋挑断,让他一辈子再也举不起任何东西。
然而,那些古老的气息已经荡然无存,昔日的幽灵也无影无踪。即便在以前中国人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