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之惑》
分类: txts3
                    诸执政大臣,也都乖乖地奉表请降,唯有萧后带领少数官员逃走。
盖世英豪阿骨打跨马进了燕京城,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宋军此前就打过燕京,惨败而归。他不禁哈哈大笑,自此与宋谈判的态度更是强硬,谈不扰燕京就是不给你——好你个礼仪之邦,跟你的老奶奶讲道理去吧!
金占领燕京后第二年,派出使者李靖到宋廷,提出了苛刻的交换条件,即:不仅归还燕京及六州的条件不能变,而且还要将燕京一带每年的赋税交给金。双方使者往返多次,最后阿骨打开出条件:宋将原先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每年再多交一百万贯钱,作为“燕京代税钱”,否则不仅不归还燕京,还要兵戎相见。
宋这时尝到了灭弱邻、换强邻的苦果。自己腰板不硬,又急于得到燕京,只能忍气吞声。金则步步紧逼,又提出在归还燕京时,金军要将燕京一带家产在一百五十贯以上的三万户全部带走,还有其他种种刁难不一而足。
谈判一直磨蹭到天气暑热,金人受不了燕京的气候,才交出了燕京。临行前把城中的财富、官吏、富户、工匠、美女劫掠一空。等童贯、蔡攸带兵进城后,燕京已是满目疮痍,还有一大批饥民等着宋廷给饭吃。留守的郭药师又纵容部下经商牟利甚至抢掠,以至燕京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拿钱买回一座空城,宋廷不以为耻辱,反而是打肿脸充胖子,在告天下人民书中自吹自擂,说是“鼓貔貅百万之威,势如破竹;收河山九郡之险,易若振枯”。吹牛真是自古就不用上税的。
至于辽西京大同府一带,宋廷也想拿钱买回。阿骨打在这问题上倒还大度,考虑到想长期与宋保持睦邻关系,就答应了。但是,由于他班师回朝后日夜与掠来的燕京美女交欢,严重透支,最终竟玩到一命呜呼。
他死后,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原本想执行哥哥的决定,但后来考虑到辽帝西逃还没逮住,西京若给了大宋,追捕辽残部的金军又住在哪里?于是毁约,不同意归还西京了。
黑云南下欲摧城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在复杂微妙的宋金关系中,大宋的地位虽然屈辱,但面子总算还有一些,毕竟收回了部分燕云领土。金灭辽之后,似乎也还没有马上觊觎大宋国土的意思,只顾着享受胜利成果了。两国关系有可能重演百年和平的好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此时,宋金边界上突然爆发了一桩“张觉事件”,导致宋金关系骤然紧张,金军铁骑转瞬间蜂拥南下!
事件的主角张觉是一位辽的降臣,后来当了大金平州留守。平州是河北要地,治所在今河北卢龙,金灭辽后,将此作为南京。这位辽国旧臣迫于时势,虽然降了,可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听说逃窜到北方沙漠中的天祚帝有卷土重来的意思,立刻密谋响应。就在宋宣和五年的五月,张觉和一帮辽降臣筹划叛金,一门儿心思要复兴大辽。
这个行动从忠义角度看,无可非议;可是从当时的局势看,无疑是不智行为。秘密情报传到宋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大宋的君臣在对待这一事件上,本应该慎之又慎,以维护宋金平衡为最高原则。但是,小商人图便宜的投机思想长期渗透在宋的对外战略中,此刻,宋徽宗又看到了贪小便宜的大好机会。
天祚帝的反攻,在事实上万难成功,不过是一股不屈之气罢了。在宋金夹缝中的平州,公开反叛更无疑是以卵击石,决无成功的可能。这个情势张觉其实也是知道的。宋徽宗立刻派人与他联络,许以高官厚禄,劝说张觉降宋算了。
徽宗的小算盘是:张觉叛金后难以自保,有大宋援手,他势必来降。一旦收降了张觉,平州不费吹灰之力就归了宋,又何乐而不为?两下里果然一拍即合。当月,金廷有一批高官前往广宁府(今辽宁北镇)的枢密院,途经平州。张觉派人把他们全部宰掉,以实际行动表示与金决裂,把金国的南京献给了大宋。
对于张觉的反叛,金廷的反应极为激烈——这找死的家伙,怎能让他活着!况且张觉部下有兵力五万左右,直接威胁着金在河北的四个州。
这样的钉子不拔掉还行?金廷迅速派出讨伐大军,与张觉激战。张觉也算是运气好,他的五万兵虽没经过战阵,但居然先败后胜,挫了金军的锐气。
此时金朝出兵,从某种意义上还算是内部平叛,不涉及“国际问题”。可是,宋廷高兴得昏了头,偏要明目张胆地趟浑水,马上把平州改为大宋的泰宁军,正式授张觉为节度使,并赏了他银绢数万。这一来,就等于宋与金之间已经宣战。
设想一下,如果大宋明智,主动助金平叛,说不定大金一高兴,把平州让给大宋也未可知,最起码也能取得金朝的信任,为持久和平加上一个砝码。
一件对自己有利无害的突发事变,大宋却把它变成了引火烧身的火种。
先前的“海上之盟”虽然不公平,里面有欺负大宋的条款,但总体上金朝方面还是守约的。张觉事件的爆发,显然是宋先搞了一个小动作,迈出了背盟的第一步。
政治短视的君主,没看到迫在眉睫的危险:他这一步,恰恰触发了最危险的地雷阵!
大金不可能饶恕这个降而复叛的张觉。金太祖丧事一毕,金太宗腾出手来开始平叛。大将完颜宗望率军再次讨伐,在金南京城外与张觉激战。
前次讨伐,正值金太祖新丧,大金不想扩大事态,只派了三千阇母部落的兵马。因兵少势单,战事不利,最后主动
                
                
                
                    盖世英豪阿骨打跨马进了燕京城,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宋军此前就打过燕京,惨败而归。他不禁哈哈大笑,自此与宋谈判的态度更是强硬,谈不扰燕京就是不给你——好你个礼仪之邦,跟你的老奶奶讲道理去吧!
金占领燕京后第二年,派出使者李靖到宋廷,提出了苛刻的交换条件,即:不仅归还燕京及六州的条件不能变,而且还要将燕京一带每年的赋税交给金。双方使者往返多次,最后阿骨打开出条件:宋将原先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每年再多交一百万贯钱,作为“燕京代税钱”,否则不仅不归还燕京,还要兵戎相见。
宋这时尝到了灭弱邻、换强邻的苦果。自己腰板不硬,又急于得到燕京,只能忍气吞声。金则步步紧逼,又提出在归还燕京时,金军要将燕京一带家产在一百五十贯以上的三万户全部带走,还有其他种种刁难不一而足。
谈判一直磨蹭到天气暑热,金人受不了燕京的气候,才交出了燕京。临行前把城中的财富、官吏、富户、工匠、美女劫掠一空。等童贯、蔡攸带兵进城后,燕京已是满目疮痍,还有一大批饥民等着宋廷给饭吃。留守的郭药师又纵容部下经商牟利甚至抢掠,以至燕京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拿钱买回一座空城,宋廷不以为耻辱,反而是打肿脸充胖子,在告天下人民书中自吹自擂,说是“鼓貔貅百万之威,势如破竹;收河山九郡之险,易若振枯”。吹牛真是自古就不用上税的。
至于辽西京大同府一带,宋廷也想拿钱买回。阿骨打在这问题上倒还大度,考虑到想长期与宋保持睦邻关系,就答应了。但是,由于他班师回朝后日夜与掠来的燕京美女交欢,严重透支,最终竟玩到一命呜呼。
他死后,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原本想执行哥哥的决定,但后来考虑到辽帝西逃还没逮住,西京若给了大宋,追捕辽残部的金军又住在哪里?于是毁约,不同意归还西京了。
黑云南下欲摧城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在复杂微妙的宋金关系中,大宋的地位虽然屈辱,但面子总算还有一些,毕竟收回了部分燕云领土。金灭辽之后,似乎也还没有马上觊觎大宋国土的意思,只顾着享受胜利成果了。两国关系有可能重演百年和平的好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此时,宋金边界上突然爆发了一桩“张觉事件”,导致宋金关系骤然紧张,金军铁骑转瞬间蜂拥南下!
事件的主角张觉是一位辽的降臣,后来当了大金平州留守。平州是河北要地,治所在今河北卢龙,金灭辽后,将此作为南京。这位辽国旧臣迫于时势,虽然降了,可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听说逃窜到北方沙漠中的天祚帝有卷土重来的意思,立刻密谋响应。就在宋宣和五年的五月,张觉和一帮辽降臣筹划叛金,一门儿心思要复兴大辽。
这个行动从忠义角度看,无可非议;可是从当时的局势看,无疑是不智行为。秘密情报传到宋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大宋的君臣在对待这一事件上,本应该慎之又慎,以维护宋金平衡为最高原则。但是,小商人图便宜的投机思想长期渗透在宋的对外战略中,此刻,宋徽宗又看到了贪小便宜的大好机会。
天祚帝的反攻,在事实上万难成功,不过是一股不屈之气罢了。在宋金夹缝中的平州,公开反叛更无疑是以卵击石,决无成功的可能。这个情势张觉其实也是知道的。宋徽宗立刻派人与他联络,许以高官厚禄,劝说张觉降宋算了。
徽宗的小算盘是:张觉叛金后难以自保,有大宋援手,他势必来降。一旦收降了张觉,平州不费吹灰之力就归了宋,又何乐而不为?两下里果然一拍即合。当月,金廷有一批高官前往广宁府(今辽宁北镇)的枢密院,途经平州。张觉派人把他们全部宰掉,以实际行动表示与金决裂,把金国的南京献给了大宋。
对于张觉的反叛,金廷的反应极为激烈——这找死的家伙,怎能让他活着!况且张觉部下有兵力五万左右,直接威胁着金在河北的四个州。
这样的钉子不拔掉还行?金廷迅速派出讨伐大军,与张觉激战。张觉也算是运气好,他的五万兵虽没经过战阵,但居然先败后胜,挫了金军的锐气。
此时金朝出兵,从某种意义上还算是内部平叛,不涉及“国际问题”。可是,宋廷高兴得昏了头,偏要明目张胆地趟浑水,马上把平州改为大宋的泰宁军,正式授张觉为节度使,并赏了他银绢数万。这一来,就等于宋与金之间已经宣战。
设想一下,如果大宋明智,主动助金平叛,说不定大金一高兴,把平州让给大宋也未可知,最起码也能取得金朝的信任,为持久和平加上一个砝码。
一件对自己有利无害的突发事变,大宋却把它变成了引火烧身的火种。
先前的“海上之盟”虽然不公平,里面有欺负大宋的条款,但总体上金朝方面还是守约的。张觉事件的爆发,显然是宋先搞了一个小动作,迈出了背盟的第一步。
政治短视的君主,没看到迫在眉睫的危险:他这一步,恰恰触发了最危险的地雷阵!
大金不可能饶恕这个降而复叛的张觉。金太祖丧事一毕,金太宗腾出手来开始平叛。大将完颜宗望率军再次讨伐,在金南京城外与张觉激战。
前次讨伐,正值金太祖新丧,大金不想扩大事态,只派了三千阇母部落的兵马。因兵少势单,战事不利,最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