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一代[穿书]》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试,大小刚好。

“大嫂,我身上还有钱,你和大哥的钱先存着,等明年孩子生了,处处都得花钱。”姚祺年指指脚上的鞋:“鞋我要了,钱不能要。”

听他这么说,贡付姐没再勉强,转而道:“小弟,先前刘大娘给你提的闺女,昨天她又提了一回,我瞧她还挺想给你牵线...”

她话没说完,就被打断:“大嫂,回头再说吧。”

姚祺年话里不掩敷衍,即便要结婚,他也没打算二十来岁结。

转眼就进了腊月,腊月初八这天,林师傅又来了趟公社粮站。

“大兄弟,还去不去了?去了咱就走!”

姚祺年就等着他呢,回家简单收拾了两件衣裳,又去公社开了介绍信,当天下午坐上解放大卡,跟林师傅一块去往江北市。

江北市距泾河县其实不算远,只是中间隔着一条泾河,俗话说隔河隔千里,泾河县又没有像样的码头,必须从临县转,七拐八绕的,开了五个小时才到。

等到江北市,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林师傅把解放大卡停在食品厂里,两人就近找了间招待所歇一晚。

转天一早,林师傅要去食品厂看着卸货,问姚祺年要不要一块去。

姚祺年摇头:“我随便转转,咱们下午还在招待所碰面。”

快过年了,林师傅惦记着给媳妇买件新衣裳,给几个娃买点吃的,听姚祺年这么说,爽快应下。

江北市不算大,煤炭渣子铺的街道,马路牙子上每隔几十米竖一根电线杆,街道两旁都是平房,远处的三层水泥楼已经算鹤立鸡群。

姚祺年在国营饭店吃完早饭,沿马路牙子漫无目的转悠,半天之后,总算发现了点异常。

赶着月初,粮油店门口排队买粮的居民竟然寥寥无几,去菜市的倒是不少。

街尾的菜市场,不少人推着自行车从里面出来,车后座上绑着蛇皮口袋,鼓鼓囊囊一大袋。

姚祺年看了片刻,主动走向一个穿黑夹袄的中年男人,递了根烟,笑道:“叔,买大米呐。”

中年男人接过烟,应声道:“可不是,买点备着留过年,小兄弟,你也买啊?”

姚祺年面不改色道:“要买,就是粮票不够使,手里只有五斤细粮票,买了米就不够买面,买了面就别想再买米。”

说完,还为难的叹了口气。

俗话说的好,吃人的嘴软,中年男人抽了他的烟,也好说话,干脆道:“我给你指个地儿,不要粮票。”

说着,中年男人指指菜市:“走到头,往右拐,巷子最里面那家就是卖大米的,两毛五一斤,比粮油店贵一毛,但不收粮票。”

作者有话要说:  说到管账,以前我妈就说她年轻的时候,就是我奶奶管钱,买个菜都得问我奶要,邻居也都是这样,当媳妇的非常受气。

第6章 资本积累

姚祺年在菜市巷尾找到粮店。

说实话,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间不起眼的民居房会是粮食销售点。

眼下大门敞开着,姚祺年敲敲门,然后进去。

不大的院里,头发斑白的老太太在水管前淘米洗菜,瞧见姚祺年,她客气的招呼一声,笑道:“来买粮啊。”



第9节



姚祺年含糊不清唔了声,摸摸鼻,问道:“大娘,您家管事的在不在?”

老太太没多想,点头道:“在,在!”

说完,她扬声吆喝儿子:“小五,快出来,有人来咱家看粮!”

老太太话音才落,从屋里出来个面庞周正的男人,叫赵同五,约莫三十出头,瞧了眼姚祺年:“大兄弟,你想买啥?大米,富强粉,玉米面,红薯干,咱家都有。”

姚祺年面不改色道:“买大米。”

听他这么说,赵同五没打岔,领他进屋。

往里屋进,一连三间屋,堆放的全是麻袋,赵同五解开其中一个麻袋,让姚祺年看:“大兄弟,你要多少斤?价钱好商量,我卖别人两毛五,绝对不会收你贵,不信你可以去打听打听。”

姚祺年没吱声,捞了把大米在手中摩挲,再扔回去,一手心的糙米灰。

“你这米不行,全是糙米粒。”

他这话,无疑是戳中了赵同五的肺管子,赵同五脸色差起来,说话语气也不怎么好:“大兄弟,我这米糙,粮油店的比我还糙,嫌差啊,嫌差你去粮油店买!”

自打分地单干之后,农村日子就没以前那么难过了,起码家家户户的粮食都足够吃,倒是商品粮户,还在紧巴巴熬日子,粮票、肉票、糖油票都没取消,统销统治的大环境下,大家伙手里有闲钱都花不出去。

赶着年关,大家伙谁也不抠门,宁可多花几毛钱买黑市粮,也不想守着三五斤的细粮票扣扣索索过新年。

这样一来,黑市粮自然不愁卖。

赵同五越想越气,干脆把麻袋一绑,不卖了!

姚祺年还是笑嘻嘻的,递根烟给他:“大哥,和我家的米一比,你的米是不行。”

赵同五本来不想接烟,但架不住眼前的小伙子热情,勉强接过抽了起来,脸色也好了些:“你老家哪的?”

姚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