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一根电线杆,在雷达制导下飞向目标,由近炸引信引爆。一个发射连通常有六具发射架,环形配置在中心制导雷达四周。SA-2的制导雷达(北约的代号为“扇歌”)可有效地引导导弹飞到3,000到60,000英尺。

1965年7月24日,美国开始领教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一枚从河内西北40英里处发射的SA-2导弹击中了美空军的一个F-4C小队,由于队形过于密集,一架F-4C被击落,另外三架受重伤。

SA-2的出现迫使美军感到有必要改变突击战术。自从7月份一架F-4C被击落后,美机在攻击导弹射程以内的目标时,其飞行高度便降低到只距地面数百英尺,即在SA-2导弹3,000英尺的有效杀伤高度以下。确保飞行员到达目标前将飞机拉起,拉起的时机要以能发现目标并准确投弹为准。

这种权宜之计远远不够理想,因为飞机又进入了致命的高炮的火力范围。虽然如此,但飞机高速超低空进入,再结合闪避动作,高炮炮手做出反应的时间就非常短,难以对飞机实施跟踪。与此同时,美国还搞了一个紧急项目,即为战术飞机装配消极和积极式的电子设备、以对付北越的SA-2导弹、雷达控制的高炮和探测雷达所构成的威胁。

1965年11月,美空军将经过专门改装的F-100F部署到泰国呵叻空军基地。这种被人们称为“野鼬鼠”的双座飞机装有灵敏的雷达寻的和预警接收机。“野鼬鼠”飞机利用这种接收机可对SA-2导弹的S波段“扇歌”雷达进行探测定位,还可在导弹射前,向飞行员发出导弹雷达已转换到L波段的预警。

这种接收机还可对高炮的C波段雷达和截击机的X波段雷进行探测定位。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有越来越多的歼击机和强击机安装了这种接收机。有了这种接收机,攻击机就能再次在4500英尺以上穿越有导弹保护的地区,这样既使其置身于致命的高炮的射程以外,又低于SA-2导弹的最佳杀伤高度。攻击机飞行员依靠飞机自身携带这种接收机和在防空区外活动的EB-66C监视飞机发出的警报可在4,500英尺到15,000英尺高度很容易目视发现发射出来SA-2导弹,并采用急盘旋俯冲下降的方法来规避导弹,一旦“扇歌”雷达针对飞机的俯冲机动,修正了SA-2导弹的发射数据,攻击机应急速拉起,这样高速飞行的导弹就来不及急速转跟踪飞机,从而飞出了有效的射击范围。

米格飞机事实证明,北越的米格-15和米格-17可与美最好的歼击机相匹敌。歼击机的转弯速度和半径的大小是衡量性能优劣的传统标志。米格-17的水平转弯速度和半径比1965年美国的任何飞机都要优越。美国认识到,他们研制多用途飞机截击型歼击机的倾向,造成了飞机空战能力的降低。

远程导弹固然可以减少发生空中格斗的可能性,但若交战规则要求飞机进行目视识别或在导弹未击中目标时,那么攻击飞机就不得不进行近距空战了。除此以外,1965年发生的几次零星的空战使我们痛苦地看到,空中近距格斗并未过时,飞机上只装远程导弹、不装航炮的设计思想(F-4即如此)造成了飞机能否进行近距空战这一严峻的问题。谁要是认为已经用了十年之久的米格-17是一种陈旧飞机,无法同美国的现代作战飞机抗衡,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人们听到许多飞行员呼喊,“噢,还是来架F-8吧!”虽然歼击机的设计思想的基础正在发生动摇,但美国在北越仍然不得不依靠现有的飞机作战。

北越的防空体系北越的高炮、地空导弹和米格歼击机部队与预警雷达和地监哨,利用通信联络组成了1个严密的体系。任何来犯的飞机都要遭到这个体系的攻击。高炮虽然是这一防御体系中最有效的武器,但高度越高,其效果愈差。然而,高度增加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也随之增大,因为导弹可加速到它的最大速度。

米格歼击机在任何高度都是一种威胁,它们常常通过引诱美国歼击机进入地空导弹或高炮伏击圈以及赶走EB-66C干扰机和“野鼬鼠”飞机等手段,提高防空体系中其他兵器的攻击效率。截至1965年底,被北越新型防空体系的各种防空兵器击落的美国飞机达80架。

“滚雷Ⅱ/Ⅲ”1965年—1966年

1965年5月12到17日,为使美国和北越外交官进行谈判,美国暂时中止了空袭。但未及一周,谈判宣告破裂,于是美国于5月18日恢复了轰炸。重新开始的轰炸活动被命名为“滚雷Ⅱ”,随着新名称而来的是北纬20度线以北的新目标。

与米格机的空中格斗1965年6月,海军击落了第一架米格飞机。“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的美海军第21歼击机中队的F-4B,在一次迎头攻击中,用两枚AIM-7“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两架米格-17。这次战斗很不一般,因为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导弹是一种中程武器,是当时唯一的一种能向目标前半球、侧后方及后方发射的导弹。

然而美国制定的在北越上空空战的交战规则要求,飞行员不能仅从雷达荧光屏上捕捉到目标机后就开火,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