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而行》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做不过三代的,也没有说是什么原因,总之自来如此。
回乡时,还吃了一回生辰酒,上的都是传统菜,如酥肉、炖肘子、乌鸡炖竹笋、烧白等。现在的分量大了,很早的时候,切白肉可不会一堆堆地放的,那时是大碗上面再扣一个小碗,按照一桌子的人数将肉片不多不少地铺在小碗上,看起来就是堆尖尖的,给人很丰盛的错觉。这些菜式到现在,并不见得还有多少人爱吃,但酒席上总是一直保留着。开席前有桂花酒,每桌舀一碗,颜色像秋叶一般黄桑桑的。也有白糕,这是后来的叫法了,最初的时候大家都叫“鸭儿粑”,老人们现在还这么叫。儿时不爱吃白糕,长大后偶尔吃一点,糯糯的,似乎又有了眷念的感觉,好像小时候还在大人的背篓里,小小的人儿,看着集市里的东西,样样都很喜欢,伸着手去抓。
吃生辰酒的习惯是晌午饭后还要留客人吃夜饭,午后,男男女女大多打牌喝茶,消遣时间。夜饭简单些,多是家常菜,豆花一定有,此外有盐水藤藤菜[4]、酸豇豆炒生豇豆、芹菜肉丝、凉拌豆芽等,有的时候也煮醪糟丸子,很浓的酒气,冬日里能驱寒。坐在一桌的通常都是故人,没有什么新鲜事可以谈,开口就是二十年前如何如何,明明也不是太老的人,却像日子过得快到头了似的。
后来还和父亲一起游山,走了近四十里山路,山色从暗到明,云散云收。那是父亲年少时走过的路,他之前对我提过的石笋古树,都还在,只是荒草又多了许多。口干了就折岩下的茶叶解渴,累了就在山庙里歇凉。山壁间撑着许多干柴棍,乡人叫作“撑腰杆”,大意是鼓励走路累的人,又或者有教人堂堂正正做人的意味,父亲也拾了一根棍子,放在石壁下。我看到头顶的神像,身上还有鲜艳的漆色。
山下已在收稻谷,而深山里的稻谷还是青的,往山下走,稻子看着看着就黄了。路旁的南瓜、丝瓜都熟透了,很明显主人吃不完,来不及摘,只能留在地里。满山都是紫色的黄荆花,蝴蝶相逐。还种着柿子树,柿子很青涩,许多砸在了地上。路过一个水塘,水塘边有木槿花,长得很修长,但花看起来仍有些柔弱,像纸折的一样。山下水塘边有一户人家,青瓦土墙,坝子里晒着玉米、红辣椒,门口挂着锄头、蓑衣,摆得很整齐,门上写着“耕读传家”四个字。衣食和书籍,实在是人生之郑重事业,要这般清洁对待。
山里有许多高大的桐树,果实青涩,成熟后可做桐油,树叶做麦粑[5]时可用。菡萏未歇,秋菊初绽,遇见挑菜的老人,与之攀谈几句,他要挑菜去山下的镇子卖,每天这样来回,并不能挣太多钱。在遇见老人的附近有一座山庙,庙门口有一棵很大的榕树,庙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彼时已经走了很久的路,我和父亲都很累了,歇息的时候逐渐神思清明。父亲坐在树下用手扇着风,感慨了几句,说他乡风景再好也比不上故土。我于菩萨前磕了三个头,将路上摘的黄荆花放在供桌上,回头看了看山下的风光,已经能看见古镇了。
而今写这些,好像还是当时自己站在山坡上的心情。
[1]音niáng,四川话中是“阿姨”的意思。
[2]在此泛指为僧寺尼庵捐赠的钱。
[3]指的是烧给祖先的钱纸。
[4]即空心菜。
[5]一种风味小吃,通常用桐叶包裹。

抵得过辛苦,勇气才有价值
古人喜爱登高望远,大概远处总给人希望,屏山也遮挡不住的,譬如思与愿。
我家附近没有太高的山,只是些寻常的田野,地里蔬菜四时常青,近年来还种起了许多桂花。闲居无事时,我常于饭后走一段不太远的路,又或者是周末的时候,往隔壁乡的小路走走。村上好多人家都挖了池塘,边上种点橘子、桂花、桑树,映在水里,波平影静,一走到田埂高处,衣裳里灌进来凉风。古人喜爱登高望远,大概远处总给人希望,屏山也遮挡不住的,譬如思与愿。
最记得的是秋天,稻谷收起来后,田里只剩下桩子,水浅浅的,站在高处望去,视野比平日开阔许多。田埂上的红蓼,成片成片地长着,长得太高就垂下去了,伸到水面上。住家户大多建在山包上,屋后依着山,屋前对着田,疏疏落落,很有远意。老屋基的柿子摘干净了,树上一个都没留下,院子里的人晒着几筐黄菊花,是从就近的山上摘的。男人背着一背柴禾在山壁歇息,女人在田边摘桑叶,桑叶煎汤后给受了寒的小孩喝,可清热、发汗。栀子花谢了,结出赤果,可泡酒、增色,也可入药,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几株。房前屋后没有南竹的人家,在故乡是很少见的,即使不成林,三两棵也是要有的。竹林到了秋冬还很青翠,让田野看起来没有那么荒芜。有阳光的时候,林子里显得特别通透,脚下是经年累积的竹叶,旁边还生长着大片的蕨类,湿润润的。若是阴天,就显得有些压抑,透不着气,半点儿星子都落不下来。
那是个有霜的早晨,女人们很早就起来了,在打扫庭院,屋檐下堆着整齐的干柴,水槽里泡着没处理完的红苕[1];远处的山还不明朗,罩着一层层白雾,前些日子的阳光此时消散无迹,山林又变回阴冷的面孔。大片的荒草,高可覆膝,远看白茫茫一片,像月光一样的颜色。野鹤还没出来,隐在林间。我走到一片甘蔗林下,叶底有一座坟,看起来很老了,和大观音下爷爷奶奶的坟很像,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