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而行》
分类: txts3
                    去过。可园是个不大的园子,由清代张敬修所建,园中高低错落,有亭台水榭,花木品种尤其丰富。进门有水池,池中养了一些睡莲,对面的楼上攀爬着一串串的炮仗花,开时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是绿绮楼,据说张家当年曾收藏名琴“绿绮”,特意为琴建楼。小楼对面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人工湖,空荡荡的,要是种点荷花就好了。
湖里养着几只水鸭子,次次去都能看见。湖上有长廊,廊上种了紫藤,春时一定要去看的。此外还有三角梅,种在很向阳的地方,开得比别处好。曾经在展厅里看过一阕词,是张家后人写的:“夹岸青松,夕阳怅立,可楼邀得群山。碧廊信步,坐对赏幽兰。回首当年盛事,荆花遍,露草初,重归日,凋零旧雨,芳思已全删。‘双清’亚字室,台琴已杳,清韵谁弹?念未荒黄菊,耐得秋阑。还想‘问花小榭’,凭栏久,鬓为吟斑。于今是,他乡人老,无计理渔竿。”(清代张启正《满庭芳·怀念可园》)
这阕词里提到了可园的代表性建筑和花木,如碧廊、问花小榭、青松、幽兰、荆花、黄菊。张敬修特别喜欢兰花,院子里摆了很多,大概是管理者为了突出园林主人的喜好特意放置的。此外,词中提到的洋紫荆,绿绮楼前确实有很大一棵。洋紫荆的花期很特别,在寒冷的冬日里绽放,极容易开花也极容易凋谢。回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复制版的画,大多数是出自居廉、居巢[5]之手,内容基本上是岭南的花鸟。张敬修虽然是武人出身,然颇好诗书,邀请“二居”在可园住了十余年,给了他们良好的创作环境,此亦为一段佳话。
路过的地方,所看的花木,似乎年年相似,然年齿渐增,偶尔追忆起往昔,曾和那时的玩伴一起,春时踏青,夏日剥莲,暑气最重时有短暂的分离,而后又是循环往复的生活。就这样,到了这么个如今。
“十年前的余晖已经散尽,我离开了原本生活之地,又来到此地,竟毫无爱恋之情。旧日的少女,还陪伴我身旁,一起看这一载浮沉的昏睡红莲。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早已不需要重现的时光,它是蚀骨的魔障,而这魔障,还有可能牵绊住来生。”曾在图书馆写下这样的日记,似乎就在玉兰花开的时节。
[1]1973年生于广西合浦,国家一级美术师。
[2]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3]在藏传佛教中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4]1886—1941,日本作家,著有《诱惑》《处女时代》等。
[5]两人并称为“二居”,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
多读书,人才会有趣
书声,或也能成一种执念,那里面还有故土的霜气,冷冰冰的,是少年时候的警言。
儿时读书,去学校要走很远的路,最怕的就是冬季,彻骨的冷,又不能穿太好的鞋子,怕被泥水弄脏,出门前大人会帮孩子穿上长长的筒靴,靴子里垫着干稻草,说这样就不冷了,又怕小孩走到一半就歇气了,临别时在孩子裤兜里塞个两三毛钱,说走过了竹林就去商铺里买一把瓜子吃,很快就到学校了。走路的时候就盼着,什么时候能看见竹林,看见了心里就踏实了。后来那片竹林被砍掉了,从这头看过去,小商铺也并不远,却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最冷的时候,田里还会结冰,并不是成块的,而是一根根的冰棍,捧在手里多冷啊,但还是忍不住,极力握在手里,看着它一点点化掉。不久后乡里修天然气管道,沿着石板路两边挖土,人也就不走小路了,后来修起公路来。家乡还是一样的山水,走着走着却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滩子边的小卖部,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开了,门口那些供行人喝茶歇脚的长凳撤掉了好多年,茶棚倒的时候,我已不在故乡。滩子里还有许多野生的茭白,从来没见人去挖过。边上还有个老庙子,初一十五的时候村里的妇人会集中在一起做些事情。记得最清楚的是过年那几天,要在庙门口点天灯,灯杆立得高高的,方形的白灯笼一个个挂起来,是夜里挂的,因为白天没有见过。心里很好奇,却一直没有走进去看过,因为家里没有吃斋的老人。亲戚里是有吃斋的,听说是初一十五时吃斋,所以要格外备菜籽油,那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家吃花生油,都还是以猪油为主。
毕业后回乡,散步时偶尔会走过去,从上了锁的门缝里看到里面躺着的睡佛、两肩搭着红绸子的观音菩萨,还有褪去颜色的对联。庙墙的土掉了许多,露出清晰可见的竹片子,以前是用竹片来固定房屋的,人际荒凉的时候看,有些白骨森森的感觉,太冷清了。门口有长着厚厚青苔的石桌、石凳,地面一直没有打水泥,还是原来的黄土,长了一些野谷子。附近还有人种桂花,一直很想去看,忆起多年前有人在门槛上喊:“妹妹,进来喝口水再走吧。”也是隔着石子路和屋前的树呢。可后来我去的时候,桂花都没有了,也许被主人家收了做酒,埋在了树下。一捆捆干稻草堆在屋檐下,种的苋菜老了,韭菜开了花。回程的时候忘记了抬头看月亮,手里拿着几枝野花、一张干枯的荷叶,就这样走着。到家后将荷叶和蓼花放在一起,移到梳妆台上,梳头的时候就能闻到荷叶的清香,离远一点也有。叶子在镜子里有一样的影子,看着忽然觉得有些奇妙。离家好久,仍然是朝出暮归,心里也劝慰自己,要永远这样,安详地生活,劝慰过后却只是寥寥。
                
                
                
                
                    湖里养着几只水鸭子,次次去都能看见。湖上有长廊,廊上种了紫藤,春时一定要去看的。此外还有三角梅,种在很向阳的地方,开得比别处好。曾经在展厅里看过一阕词,是张家后人写的:“夹岸青松,夕阳怅立,可楼邀得群山。碧廊信步,坐对赏幽兰。回首当年盛事,荆花遍,露草初,重归日,凋零旧雨,芳思已全删。‘双清’亚字室,台琴已杳,清韵谁弹?念未荒黄菊,耐得秋阑。还想‘问花小榭’,凭栏久,鬓为吟斑。于今是,他乡人老,无计理渔竿。”(清代张启正《满庭芳·怀念可园》)
这阕词里提到了可园的代表性建筑和花木,如碧廊、问花小榭、青松、幽兰、荆花、黄菊。张敬修特别喜欢兰花,院子里摆了很多,大概是管理者为了突出园林主人的喜好特意放置的。此外,词中提到的洋紫荆,绿绮楼前确实有很大一棵。洋紫荆的花期很特别,在寒冷的冬日里绽放,极容易开花也极容易凋谢。回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复制版的画,大多数是出自居廉、居巢[5]之手,内容基本上是岭南的花鸟。张敬修虽然是武人出身,然颇好诗书,邀请“二居”在可园住了十余年,给了他们良好的创作环境,此亦为一段佳话。
路过的地方,所看的花木,似乎年年相似,然年齿渐增,偶尔追忆起往昔,曾和那时的玩伴一起,春时踏青,夏日剥莲,暑气最重时有短暂的分离,而后又是循环往复的生活。就这样,到了这么个如今。
“十年前的余晖已经散尽,我离开了原本生活之地,又来到此地,竟毫无爱恋之情。旧日的少女,还陪伴我身旁,一起看这一载浮沉的昏睡红莲。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早已不需要重现的时光,它是蚀骨的魔障,而这魔障,还有可能牵绊住来生。”曾在图书馆写下这样的日记,似乎就在玉兰花开的时节。
[1]1973年生于广西合浦,国家一级美术师。
[2]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3]在藏传佛教中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4]1886—1941,日本作家,著有《诱惑》《处女时代》等。
[5]两人并称为“二居”,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
多读书,人才会有趣
书声,或也能成一种执念,那里面还有故土的霜气,冷冰冰的,是少年时候的警言。
儿时读书,去学校要走很远的路,最怕的就是冬季,彻骨的冷,又不能穿太好的鞋子,怕被泥水弄脏,出门前大人会帮孩子穿上长长的筒靴,靴子里垫着干稻草,说这样就不冷了,又怕小孩走到一半就歇气了,临别时在孩子裤兜里塞个两三毛钱,说走过了竹林就去商铺里买一把瓜子吃,很快就到学校了。走路的时候就盼着,什么时候能看见竹林,看见了心里就踏实了。后来那片竹林被砍掉了,从这头看过去,小商铺也并不远,却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最冷的时候,田里还会结冰,并不是成块的,而是一根根的冰棍,捧在手里多冷啊,但还是忍不住,极力握在手里,看着它一点点化掉。不久后乡里修天然气管道,沿着石板路两边挖土,人也就不走小路了,后来修起公路来。家乡还是一样的山水,走着走着却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滩子边的小卖部,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开了,门口那些供行人喝茶歇脚的长凳撤掉了好多年,茶棚倒的时候,我已不在故乡。滩子里还有许多野生的茭白,从来没见人去挖过。边上还有个老庙子,初一十五的时候村里的妇人会集中在一起做些事情。记得最清楚的是过年那几天,要在庙门口点天灯,灯杆立得高高的,方形的白灯笼一个个挂起来,是夜里挂的,因为白天没有见过。心里很好奇,却一直没有走进去看过,因为家里没有吃斋的老人。亲戚里是有吃斋的,听说是初一十五时吃斋,所以要格外备菜籽油,那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家吃花生油,都还是以猪油为主。
毕业后回乡,散步时偶尔会走过去,从上了锁的门缝里看到里面躺着的睡佛、两肩搭着红绸子的观音菩萨,还有褪去颜色的对联。庙墙的土掉了许多,露出清晰可见的竹片子,以前是用竹片来固定房屋的,人际荒凉的时候看,有些白骨森森的感觉,太冷清了。门口有长着厚厚青苔的石桌、石凳,地面一直没有打水泥,还是原来的黄土,长了一些野谷子。附近还有人种桂花,一直很想去看,忆起多年前有人在门槛上喊:“妹妹,进来喝口水再走吧。”也是隔着石子路和屋前的树呢。可后来我去的时候,桂花都没有了,也许被主人家收了做酒,埋在了树下。一捆捆干稻草堆在屋檐下,种的苋菜老了,韭菜开了花。回程的时候忘记了抬头看月亮,手里拿着几枝野花、一张干枯的荷叶,就这样走着。到家后将荷叶和蓼花放在一起,移到梳妆台上,梳头的时候就能闻到荷叶的清香,离远一点也有。叶子在镜子里有一样的影子,看着忽然觉得有些奇妙。离家好久,仍然是朝出暮归,心里也劝慰自己,要永远这样,安详地生活,劝慰过后却只是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