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分类: qsxs
                    下,立刻点头说道“大伴这次说得有道理,必须要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立刻传旨给高起潜,严旨高起潜遵旨行事,不得有任何违背!”
高起潜是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只给高起潜的旨意,就不需要那么正规,皇帝直接出的中旨,高起潜也不敢不接。
崇祯皇帝没有让曹化淳亲自去,而是赐下金牌,让另外的内侍快马赶去,紧随第一道圣旨,赶往真定那边。
看着崇祯皇帝忙这些,曹化淳心中还是不安,虽然自己找了个理由转移了话题,可终归还是有问题存在。因此,他便又提醒道“陛下,如今战事多变,很有可能卢尚书已经不在真定,万一传旨天使不能及时寻到高总监的话,还是会有问题,要不……”
他觉得,自己要是不做点什么,心中会一直不安。他有直觉,皇帝对他已经不那么满意了。既然皇帝眼下这么在意卢象升的安危,要是他能去保下卢象升,说不定就能重新讨回皇帝的欢心,重新赢得皇帝的充分信任。
崇祯皇帝想想,也觉得之前还不够保险,既然这样,他想起了前宋赵构连发十三道金牌追岳飞的事情。好,既然这样,那朕也有得是金牌。
于是,他还是没有让曹化淳亲自去,而是连续又派出了五次信使,持金牌去找高起潜,要他务必遵守旨意。甚至到了后来,他的旨意已经非常严厉,明说卢象升要是有事,高起潜就要为他偿命!
看着一道道的金牌发出,一直旁观的曹化淳是一次次地意外。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太祖托梦之后的崇祯皇帝,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如今的崇祯皇帝,让他在边上伺候,都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正在想着这事时,殿外内侍又来禀告,说内阁三名辅臣请求觐见。
崇祯皇帝一听,瞅了曹化淳一眼,点点头,传旨召见三名辅臣。
很快,见礼完毕之后,还是杨嗣昌先开口奏道“陛下,如今我大明国策既安内又攘外,臣等以为然。可这钱粮缺口将更大,恐朝廷不堪重负也!”
5 吏治与钱粮
此时的杨嗣昌,已经镇定了不少,至少不再流汗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算是问题又回到了老路上。
为什么要攘外必先安内?
还不就是因为以朝廷的实力,感觉没法既攘外,又要安内。因此,杨嗣昌提出的战略,就是想要减轻朝廷的负担,要攘外必先安内。
但是,这个战略被穿越后的崇祯皇帝否了。对于否掉的理由,杨嗣昌认了,觉得皇上说得也没错。可如此一来,老大难的问题就又回来了,钱粮,怎么解决?
如果换成原本的崇祯皇帝,对此估计要头疼得睡不着觉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不会有办法,也因此,才亡国。但是,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他至少有跳出这个时代的眼光,因此,自然是有过考虑了。
杨嗣昌看到崇祯皇帝似乎在思考,便和其他两名辅臣对视了一眼,就又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辽饷和剿饷已是不够用。如若继续加重这两饷的话,怕是朝廷之脸面不存。可满清军队如今在关内肆虐,随后的善后,也是需要大量银子,各地勤王军的调动,也离不开银子。而国库,也已无存银。”
崇祯皇帝听杨嗣昌的这番细说之后,不动声色,扫视了下底下站着的三个辅臣,再瞅了一眼在边上服侍的曹化淳,而后才缓缓地问道“诸卿乃是朕之左膀右臂,既然提出了此事,不知有何策教朕?”
他只是一句话,就把皮球踢了回去,因为身份的关系,下面的臣子还没法不接。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至少明面上这是人之大义,不能违背的。
可是,这个问题,要是能有轻易的解决方法,大明也就不会亡国了。因此,一时之间,没有人开口说话,文华殿内,显得很是安静。
崇祯皇帝就这么静静地看了一会底下几个臣子,忽然看向曹化淳开口问道“曹大伴,你可有主意?”
曹化淳一听,顿时心中一惊,他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会问他意见。脑筋急转几下,连忙躬身奏道“陛下,奴婢惭愧,此等国家大事,还是比不上诸位内阁辅臣的!”
很显然,他是把皮球踢给三个内阁辅臣去了。
崇祯皇帝听了,也不发怒,甚至连脸色都不变一下,转头看向三个辅臣。
杨嗣昌看同僚都低着头,知道这事是自己提议,便只好开口回奏道“陛下,如今没有钱粮,是万万不行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再行收税了。臣以为,如今满清军队在关内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此种情形,概因地方乡兵不精也。为此,朝廷不妨以此为契机,可征收练饷,用以训练各地乡兵,不再有今日之惨。如此,朝廷便能又有钱了!”
崇祯皇帝的蝴蝶效应,首次展现出来了。练饷的提议,原本是杨嗣昌在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到明年的时候,他才提出来的。可如今,他为了能在崇祯皇帝面前挽回下自己的形象,就提前说出了这个法子。
如果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病急乱投医,自然是同意了他的提议,也就有了明末所谓的“三饷”一说。
可如今,崇祯皇帝既然来自后世,心中又有打算,倒也没
                
                
                
                    高起潜是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只给高起潜的旨意,就不需要那么正规,皇帝直接出的中旨,高起潜也不敢不接。
崇祯皇帝没有让曹化淳亲自去,而是赐下金牌,让另外的内侍快马赶去,紧随第一道圣旨,赶往真定那边。
看着崇祯皇帝忙这些,曹化淳心中还是不安,虽然自己找了个理由转移了话题,可终归还是有问题存在。因此,他便又提醒道“陛下,如今战事多变,很有可能卢尚书已经不在真定,万一传旨天使不能及时寻到高总监的话,还是会有问题,要不……”
他觉得,自己要是不做点什么,心中会一直不安。他有直觉,皇帝对他已经不那么满意了。既然皇帝眼下这么在意卢象升的安危,要是他能去保下卢象升,说不定就能重新讨回皇帝的欢心,重新赢得皇帝的充分信任。
崇祯皇帝想想,也觉得之前还不够保险,既然这样,他想起了前宋赵构连发十三道金牌追岳飞的事情。好,既然这样,那朕也有得是金牌。
于是,他还是没有让曹化淳亲自去,而是连续又派出了五次信使,持金牌去找高起潜,要他务必遵守旨意。甚至到了后来,他的旨意已经非常严厉,明说卢象升要是有事,高起潜就要为他偿命!
看着一道道的金牌发出,一直旁观的曹化淳是一次次地意外。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太祖托梦之后的崇祯皇帝,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如今的崇祯皇帝,让他在边上伺候,都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正在想着这事时,殿外内侍又来禀告,说内阁三名辅臣请求觐见。
崇祯皇帝一听,瞅了曹化淳一眼,点点头,传旨召见三名辅臣。
很快,见礼完毕之后,还是杨嗣昌先开口奏道“陛下,如今我大明国策既安内又攘外,臣等以为然。可这钱粮缺口将更大,恐朝廷不堪重负也!”
5 吏治与钱粮
此时的杨嗣昌,已经镇定了不少,至少不再流汗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算是问题又回到了老路上。
为什么要攘外必先安内?
还不就是因为以朝廷的实力,感觉没法既攘外,又要安内。因此,杨嗣昌提出的战略,就是想要减轻朝廷的负担,要攘外必先安内。
但是,这个战略被穿越后的崇祯皇帝否了。对于否掉的理由,杨嗣昌认了,觉得皇上说得也没错。可如此一来,老大难的问题就又回来了,钱粮,怎么解决?
如果换成原本的崇祯皇帝,对此估计要头疼得睡不着觉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不会有办法,也因此,才亡国。但是,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他至少有跳出这个时代的眼光,因此,自然是有过考虑了。
杨嗣昌看到崇祯皇帝似乎在思考,便和其他两名辅臣对视了一眼,就又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辽饷和剿饷已是不够用。如若继续加重这两饷的话,怕是朝廷之脸面不存。可满清军队如今在关内肆虐,随后的善后,也是需要大量银子,各地勤王军的调动,也离不开银子。而国库,也已无存银。”
崇祯皇帝听杨嗣昌的这番细说之后,不动声色,扫视了下底下站着的三个辅臣,再瞅了一眼在边上服侍的曹化淳,而后才缓缓地问道“诸卿乃是朕之左膀右臂,既然提出了此事,不知有何策教朕?”
他只是一句话,就把皮球踢了回去,因为身份的关系,下面的臣子还没法不接。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至少明面上这是人之大义,不能违背的。
可是,这个问题,要是能有轻易的解决方法,大明也就不会亡国了。因此,一时之间,没有人开口说话,文华殿内,显得很是安静。
崇祯皇帝就这么静静地看了一会底下几个臣子,忽然看向曹化淳开口问道“曹大伴,你可有主意?”
曹化淳一听,顿时心中一惊,他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会问他意见。脑筋急转几下,连忙躬身奏道“陛下,奴婢惭愧,此等国家大事,还是比不上诸位内阁辅臣的!”
很显然,他是把皮球踢给三个内阁辅臣去了。
崇祯皇帝听了,也不发怒,甚至连脸色都不变一下,转头看向三个辅臣。
杨嗣昌看同僚都低着头,知道这事是自己提议,便只好开口回奏道“陛下,如今没有钱粮,是万万不行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再行收税了。臣以为,如今满清军队在关内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此种情形,概因地方乡兵不精也。为此,朝廷不妨以此为契机,可征收练饷,用以训练各地乡兵,不再有今日之惨。如此,朝廷便能又有钱了!”
崇祯皇帝的蝴蝶效应,首次展现出来了。练饷的提议,原本是杨嗣昌在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到明年的时候,他才提出来的。可如今,他为了能在崇祯皇帝面前挽回下自己的形象,就提前说出了这个法子。
如果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病急乱投医,自然是同意了他的提议,也就有了明末所谓的“三饷”一说。
可如今,崇祯皇帝既然来自后世,心中又有打算,倒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