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实充分说明了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的。

在这个系统中,轴承是很关键的东西,普通轴承大家都见过,但精密轴承就不一定了解了。相关人士肯定知道轴承的分级,高速高精度的轴承是很难做的,曾经有俄国的无畏舰就因炮口座圈的轴承无法制造而在一战间一直呆在船台上。巴统在高速高精度的轴承方面一直对国朝是禁运的,国内有企业就是因为封锁而一直一副天属老大我属老二的态度。轴承的种类和类型是相当多的,千万不要以为就只有滚珠与滚针轴承,这只是最常见的两种而以。就这两种中超高精度的对国朝也是禁运的,而这两种的详细力学模型和分析也是只有大牛们才能完成(千万不要和我谈简化模型和分析)。

一句话,轴承在现代社会中相当重要。当然市面上有些奸商以次充好,这是让人无比愤怒的事。

e、刀具系统刀具在机床中也很重要,记不记得很多大牛就是分析刀具和加工件的物理变化过程而吃饭。这个东西要做好,要扯到材料分子学、力学、细微切削过程等等一般人如听天书的东西。

如,刀具受力后变形,刀尖是否还在对着加工件的旋转中心呢?刀具的颤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刀具的磨损情况研究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不同材料的刀具会如何,这些东西都是大牛们的饭碗呀。

刀具系统的运动是靠丝杆来实现。如果丝杆精度不高,运动就不平稳,精度就差,尤其在横向和纵向同时进刀时,特别忌讳这个。高精度的丝杆很难做,要求有多高呢,举个列子,加工好后要笔直的吊起来放,以防止变形,自然安装的要求也相当高。

f、导轨在前面讲了导轨一般是床身的一部分,可写到这部分我觉得还是分开单独写比较好。

刀具系统在导轨上移动,才能加工出想要的东西,否则就只能加工出一个圆,而不是一个3维的东西。

但是如果导轨不平,加工出来的东西精度就可想而之,因此导轨是机床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如何做的呢?有童子说了,它是用磨床磨出来的。错,它的粗加工是磨床,精加工其实是靠人工加工出来的。工人们拿一个类似小铲子的东西,当用测平仪发现哪不平后,就用小铲子在那铲一下,一个导轨要铲好几天,最后出来的导轨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花纹,其实这是铲过的痕迹。本FC当年去机床厂实习时,绝大部分车间都因机床行业不景气而停工,只有加工导轨的工人们在上班,不过是在为老外铲导轨。

随着磨床的性能提高,现在有些普通机床不再用人工铲了,而是直接磨出来。但精密机床仍然是靠人工铲出来的。因此,有经验的技工的作用在这可是一目了然。

g、尾顶由于不是每种类型的机床上都有它的,在这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车床中,因为它的顶针中心必须和车床主轴的旋转中心对齐,它和床身是匹配关系。在以前,尾顶如果坏了,这个车床基本就等于报废了。有经验的技工的作用在这也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四、经验和手工加工在车床中的重要应用

手工加工?工业革命的标志不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吗?很多童鞋会有这样的疑问。没错,工业革命相对于农业时代的手工作坊而言的确是机器加工机器。但手工加工从来没有退出过机械行业。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好机床的导轨是人工铲出来的。还有一个列子,可能对大家的理解会更深刻,国朝曾从独国引进过一套柴油机生产线,投入生产后发现,我们的产品比独国原厂生产的噪音大,震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的展示工作时要将它固定起来,否则就会移动,而独国的则无需固定。不仅如此,我们的还漏油!当时有人怀疑独国人将我们坑了,毕竟无商不奸,大鼻子鬼子也不列外,这可有很多前车之鉴的。可是最终发现,独国人在这事上很厚道,卖给我们的生产线和原厂的一模一样。问题就出在最后的工人手工对精密零件的处理和装配上,在独国原厂的生产线上,干这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有经验的老师傅,而在我们的生产线上,全是一帮小年轻。2000年我在军工厂时,出口海湾某富国的雷达系统配的电源车上,用的就是这个产品,快10年时间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在机械加工中,手工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早时,机床的生产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手工,越往后,手工越来越少,但手工只不过从普通加工中退出,仍然在很多灵活和高精密的环节存在。

1、灵活方面。到现在人由于智慧的存在,人手仍然是最灵活的,没有任何工具可以比的上。

在车床应用中,有一个环节深刻的显示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工件是要卡在抓盘中才可以加工,而由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这个零件先是在普通车床上粗加工,然后到精密车床上精加工。现在问题来了,这个零件是在夹具上装卸了两次,第二次装上去后和第一次的安装中心能重合吗?

如果不重合,两次加工之间的待加工量就必须留大。还有更麻烦的,如果被夹住的部分也是要加工的话,如何保证两次加工的同心呢?那么在以前这些完全靠工人的手工来保证,工人师傅将工件安装在爪盘上后,先让车床低速转动,看是否同心,不同的话就停机用木榔头从侧面敲打工件,然后再开机低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