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于美国政府档案馆中,本条约的副本应及时提交给各签约国政府。
  前述全权代表处于彼此信任,特签署此条约。
  公元1921年(明历五百五十三年)8月8日签订于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城。


第零二章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战列舰篇)
  战列舰:
  “战列”一词来源于风帆时代的“线列战术”。
  随着火药在战争中的推广与应用,火炮逐渐成为了海战的主要武器,炮战取代了接舷战,成为了海战的主要形式。
  风帆时代,战舰上的火炮均置于两舷,炮口指向侧面。为最大限度的发挥火炮的威力,战舰在交战时,均需将侧舷对准敌舰。为集中发挥舰队的战斗力,战舰以线列编队。参加舰队决战,并且发挥重大作用的“主力舰”即为“战列舰”。
  宪宗皇帝年间,帝国海军首次对“战列舰”进行了明确定义。
  按照当时的标准,只有装备了重型火炮,且火炮数量超过六十门,用有三层火炮甲板的战舰才能称为“战列舰”,并且担任舰队决战的主力。
  进入蒸汽时代之后,设置于战舰侧舷的火炮逐渐被炮塔所取代。
  “战列舰”的不但没有因此被淘汰,反而逐渐成为了海战中的绝对主力。“线列战术”进一步发展,在舰队决战中,战列舰仍然是绝对主力。
  在无畏舰之前,世界各国的战列舰都装备有两种,甚至三种口径的主炮。
  当时,帝国海军对“战列舰”重新定义。
  装备有重型火炮,且配备的装甲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之内抵挡主自身主炮发射的炮弹,在舰队决战中担任主力的战舰才能称为“战列舰”。
  随着火炮、弹药、装甲技术的提高,二级主炮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明历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帝国海军首先提出建造撤消二级主炮,统一主炮口径,用统一配备的副炮取代其他火炮,装甲能在一定范围内抵挡住自身主炮发射的炮弹,具有全方向交战能力的战列舰。
  这就是“无畏舰”的基本设计概念。
  随后,帝国海军开始转型。
  新一代海上霸主就此诞生,新的海战时代也就此到来。
  无畏级:
  “无畏”号:明历五百三十四年(公元1902)年八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四月六日下水,十二月十日建成,编入帝国北洋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在太平洋活动。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返回江南造船厂,进行唯一次大规模改进,错过了于次年五月爆发的“爪哇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无畏”号退役,次年五月出售解体。
  作为现代战列舰的“鼻祖”,“无畏”号开辟了一个海战时代。只不过,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无畏”号只是一艘带有严重实验性质的战舰,并无优秀的战斗表现。
  洞庭湖级(湖甲级):
  “洞庭湖”号: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七月十五日下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在太平洋活动。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二月返回江南造船厂,进行全面改进。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一月返回舰队,随后在“爪哇海战”中战沉。
  “大通湖”号: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八月一日下水,十一月二十八日建成,编入帝国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随即奔赴北大西洋战场。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在“马罗基海战”中战沉。
  “大连湖”号: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七月二十四日下水,十二月九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奔赴北大西洋。后在“马罗基海战”中战沉。
  “万子湖”号: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十二月在青岛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八月二十八日下水,十二月三十一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遭受重创后,返回直布罗陀要塞进行简单修理。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八日,在返回帝国,途径亚松森岛时倾覆沉没。
  该级战列舰开创了帝国海军主力舰“批量建造”的先河,并且为后来批量建造各级主力舰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另外,该级主力舰在第一次大战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只是到大战爆发时,其性能以严重落后,在强大的敌舰面前几无招架之力。
  太湖级(湖乙级):
  “太湖”号:明历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五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六月二十一日下水,十月十八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奔赴北大西洋。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在“马罗基海战”中战沉。
  “鄱阳湖”号:明历五百三十六年(公元1904年)八月二十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六月十四日下水,十月十日建成,编入帝国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