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马修道院》
分类: txts3
第一个是对读者的:小说中的人物是意大利人,也许读者不大感兴趣。那个国家的人心和法国大不相同。意大利人诚挚、善良,而且只要没有受到什么惊吓,他们是心口如一的。他们的虚荣心只是偶尔地发作一下,不过一旦发作起来,就变成一种狂热,他们称之为puntiglio。最后,在他们当中,贫穷并不是一种叫人笑话的事。
第二个缺点是和作者有关的。
我承认,我大胆地保留了人物性格上的那些粗糙的地方,不加润色。不过,另一方面,我坚决地声明,对于他们的许多行为我从道德上给予最严厉的谴责。为什么要把法国人的崇高品德和性格上的种种优点加在他们身上呢?法国人爱钱胜于一切,很少为了爱或者恨去犯罪。这部小说里的意大利人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而且我认为,从南往北,每走上二百法里路,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同样地小说也就不同了。议事司铎的那位可爱的侄媳妇曾经和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相识,甚至还对她非常敬爱,她请求我不要改动公爵夫人的不寻常的经历,而那些经历却是理应受到谴责的。
一八三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1法里约合4公里。​
◎这部小说事实上是司汤达在1838年11月4日至12月25日在巴黎写的。​
◎住宿券,军队里分发给官兵前往指定人家住宿的凭证。​
◎议事司铎,相当于主教级的顾问,在天主教会中是相当高级的职位。​
◎帕多瓦,意大利北部城市,在威尼斯西边。​
◎桑巴甬,意大利小食,用蛋黄加糖、酒和香料等制成的蛋黄酱。​
◎帕尔马,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博洛尼亚西北,帕尔马河畔。历史上曾是帕尔马-皮亚琴察公国的京城,由法尔耐斯家族统治,本书中的亲王腊努斯-艾尔耐斯特四世是个虚构人物,在小说所描写的时代,统治帕尔马的是奥国公主,拿破仑的寡妻玛丽·路易丝。​
◎1830年在法国七月王朝开始时的反宗教倾向,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变成了宗教狂热,不仅在反动阶层中间如此,在自由资产阶级中间也是如此。司汤达深刻地观察到这一点,所以他这番话是针对他写作本书时的法国现实情况说的,不过他故意将日期提前到了1830年。​
◎意大利文,“面子问题”。​
第一章
一七九六年的米兰
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五日,波拿巴将军率领着一支年轻的军队进入米兰。这支军队刚刚越过洛迪桥,向全世界指出,经过多少世纪以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了。意大利在这几个月里所耳闻目睹的那些英勇和天才的奇迹,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法国人到来的前一星期,米兰人还把他们仅仅看作是一伙土匪,一碰上皇帝兼国王陛下的大军,就会望风而逃;至少那张用邋里邋遢的纸张印的、巴掌大小的小报就是每周三次向他们这样报道的。
在中世纪,共和主义的伦巴第人曾经表现得和法国人一样勇敢,他们理应看到德意志的皇帝们把他们的城市夷为平地。自从他们变成忠实的臣民以后,逢有富贵人家的小姐出阁,在粉红塔夫绸的小手绢上印印十四行诗,就算是他们的大事情了。而那位小姐呢,在这件人生大事以后的两三年,就有了一位男伴;有时由夫家选定的随侍骑士的大名还会在婚书上占有一个光荣的地位。这种柔弱的风习和法国军队猝然来临所引起的深刻情绪比起来,可真是相差得太远了。很快就兴起了充满热情的新风气。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五日那天,整个民族看到,他们以往所敬重的那一切,都是极其可笑的,有时还是丑恶的。最后一团奥地利军队的撤离,标志着旧观念的崩溃。不顾性命的冒险成为一时的风尚。过了几个世纪的百无聊赖的日子以后,他们看出来,要想幸福,就得拿真正的爱去爱祖国,就得去追求英雄的壮举。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连续的专制暴戾的统治,使他们陷入茫茫的黑夜。推倒了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的雕像,他们突然又沐浴在阳光之下。过去的五十来年,也就是正当《百科全书》和伏尔泰在法国得势的年代里,僧侣们一直在向米兰的善良人民大声疾呼:读书识字或者学习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徒劳无益的,只要分厘不差地向本堂神父缴纳什一税,并且把一切细小的罪过都老老实实向他们交代,就差不多完全有把握在天堂里得到一个好位置。为了彻底柔化这个从前是那么勇猛、那么富于理性的民族,奥地利还把免向奥军提供新兵的特权廉价售给了他们。
在一七九六年,米兰的军队由二十四名穿红色军服的无赖汉组成,他们协同四团服饰华丽的匈牙利掷弹兵镇守着城市。风俗败坏到了极点,可是热情却非常罕见。一切都得不厌其烦地向本堂神父交代,否则就是在这尘世上也有身败名裂的危险;除此以外,米兰的善良人民还受到君主政体带来的一些琐细而又不由人不气恼的束缚。譬如说吧,那位住在米兰,代表他的当皇帝的侄子来统治的大公,忽然起了做小麦生意的发财念头。结果是,在殿下的粮仓装满以前,农民不得出售粮食。
有一个随着军队一同来到的、后来出了名的年轻的细密画画家,姓格罗,为人有点狂放,一七九六年五月,
第二个缺点是和作者有关的。
我承认,我大胆地保留了人物性格上的那些粗糙的地方,不加润色。不过,另一方面,我坚决地声明,对于他们的许多行为我从道德上给予最严厉的谴责。为什么要把法国人的崇高品德和性格上的种种优点加在他们身上呢?法国人爱钱胜于一切,很少为了爱或者恨去犯罪。这部小说里的意大利人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而且我认为,从南往北,每走上二百法里路,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同样地小说也就不同了。议事司铎的那位可爱的侄媳妇曾经和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相识,甚至还对她非常敬爱,她请求我不要改动公爵夫人的不寻常的经历,而那些经历却是理应受到谴责的。
一八三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1法里约合4公里。​
◎这部小说事实上是司汤达在1838年11月4日至12月25日在巴黎写的。​
◎住宿券,军队里分发给官兵前往指定人家住宿的凭证。​
◎议事司铎,相当于主教级的顾问,在天主教会中是相当高级的职位。​
◎帕多瓦,意大利北部城市,在威尼斯西边。​
◎桑巴甬,意大利小食,用蛋黄加糖、酒和香料等制成的蛋黄酱。​
◎帕尔马,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博洛尼亚西北,帕尔马河畔。历史上曾是帕尔马-皮亚琴察公国的京城,由法尔耐斯家族统治,本书中的亲王腊努斯-艾尔耐斯特四世是个虚构人物,在小说所描写的时代,统治帕尔马的是奥国公主,拿破仑的寡妻玛丽·路易丝。​
◎1830年在法国七月王朝开始时的反宗教倾向,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变成了宗教狂热,不仅在反动阶层中间如此,在自由资产阶级中间也是如此。司汤达深刻地观察到这一点,所以他这番话是针对他写作本书时的法国现实情况说的,不过他故意将日期提前到了1830年。​
◎意大利文,“面子问题”。​
第一章
一七九六年的米兰
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五日,波拿巴将军率领着一支年轻的军队进入米兰。这支军队刚刚越过洛迪桥,向全世界指出,经过多少世纪以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了。意大利在这几个月里所耳闻目睹的那些英勇和天才的奇迹,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法国人到来的前一星期,米兰人还把他们仅仅看作是一伙土匪,一碰上皇帝兼国王陛下的大军,就会望风而逃;至少那张用邋里邋遢的纸张印的、巴掌大小的小报就是每周三次向他们这样报道的。
在中世纪,共和主义的伦巴第人曾经表现得和法国人一样勇敢,他们理应看到德意志的皇帝们把他们的城市夷为平地。自从他们变成忠实的臣民以后,逢有富贵人家的小姐出阁,在粉红塔夫绸的小手绢上印印十四行诗,就算是他们的大事情了。而那位小姐呢,在这件人生大事以后的两三年,就有了一位男伴;有时由夫家选定的随侍骑士的大名还会在婚书上占有一个光荣的地位。这种柔弱的风习和法国军队猝然来临所引起的深刻情绪比起来,可真是相差得太远了。很快就兴起了充满热情的新风气。一七九六年五月十五日那天,整个民族看到,他们以往所敬重的那一切,都是极其可笑的,有时还是丑恶的。最后一团奥地利军队的撤离,标志着旧观念的崩溃。不顾性命的冒险成为一时的风尚。过了几个世纪的百无聊赖的日子以后,他们看出来,要想幸福,就得拿真正的爱去爱祖国,就得去追求英雄的壮举。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连续的专制暴戾的统治,使他们陷入茫茫的黑夜。推倒了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的雕像,他们突然又沐浴在阳光之下。过去的五十来年,也就是正当《百科全书》和伏尔泰在法国得势的年代里,僧侣们一直在向米兰的善良人民大声疾呼:读书识字或者学习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徒劳无益的,只要分厘不差地向本堂神父缴纳什一税,并且把一切细小的罪过都老老实实向他们交代,就差不多完全有把握在天堂里得到一个好位置。为了彻底柔化这个从前是那么勇猛、那么富于理性的民族,奥地利还把免向奥军提供新兵的特权廉价售给了他们。
在一七九六年,米兰的军队由二十四名穿红色军服的无赖汉组成,他们协同四团服饰华丽的匈牙利掷弹兵镇守着城市。风俗败坏到了极点,可是热情却非常罕见。一切都得不厌其烦地向本堂神父交代,否则就是在这尘世上也有身败名裂的危险;除此以外,米兰的善良人民还受到君主政体带来的一些琐细而又不由人不气恼的束缚。譬如说吧,那位住在米兰,代表他的当皇帝的侄子来统治的大公,忽然起了做小麦生意的发财念头。结果是,在殿下的粮仓装满以前,农民不得出售粮食。
有一个随着军队一同来到的、后来出了名的年轻的细密画画家,姓格罗,为人有点狂放,一七九六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