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区之谜》
分类: txts3
讲义。毫无疑问,卡尔的“密室讲义”是推理小说历史上重要的密室论文,但不得不说的是,最早的“密室讲义”并非出自卡尔之手,而是出现在冉威尔的《弓区之谜》里。细算起来,冉威尔的“密室讲义”要比卡尔整整早上四十四年。
在《弓区之谜》的第四章,作者借各类媒介和业余侦探之口,列举了很多密室形成的可能性。这些观点既是针对弓区谜案的解释,又是可以适用于所有密室“普遍真理”,拥有很强的理论深度,是史上第一篇关于密室的理论性文章。
冉威尔就像一位先知的神,当别人尚处于蒙昧的黑暗中,就已经如灯塔一般为后世指明了道路。
古典风格极致
《弓区之谜》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因此,行文带有明显的古典本格推理小说的特点。所谓“古典风格”,笔者以为就是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和后维多利亚时代的迷茫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而言,古典本格派推理小说文笔洗练、朴实、流畅,情节紧凑毫不拖沓,条理清晰、线索交代清楚,从不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这些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繁荣、稳定、物质丰盛、精神自由的产物。
而翻开古典本格小说,又随处可见侦探的高傲与嚣张,助手的愚蠢与幼稚,警察的软弱与无能,民众的愚昧与流言,政府的专横与可笑,媒体的欺骗与中伤……这些很明显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处于后维多利亚时代,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价值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迷茫、无助、急躁和心虚。
《弓区之谜》从头至尾充满了古典本格推理的文风。它成功地展示了所有线索,体现了公平;它成功地刻画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物或虚伪,或狡诈,或自大,或愚笨的形象;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工人运动和议会选举,这是对当时政府、政局的关注和不满;而频频出现的《大千世界》、《纽波克先驱报》更是对当时媒体最辛辣的讽刺。
正是《弓区之谜》的出现,让“密室”由坎坷走上了坦途。“密室”有今日之辉煌成就,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之谜》功不可没!
褚盟
一
这本是伦敦十二月初的一个平凡无奇的清晨,不过因为发生了后面那件事,这个清晨必定会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天,整个伦敦像往常一样笼罩在冬日寒冷的迷雾中,大雾主要弥漫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到了郊区,则消散了不少。在这种天气,坐火车进城上班的人们很可能认为自己是从黎明走向了黑夜。这天的雾气与往常相比显得更为单调,从弓区直到汉默史密斯拖出了一条隐约的雾带,这条雾带里充斥着肮脏的水蒸气,给人留下一种穷鬼悲惨死去后阴魂久久不散的感觉。如果温度计和气压计这类东西有灵魂的话,它们现在的兴致也不会太高。冷风吹到行人的身上,像利刃一样直刺骨髓。
住在弓区格罗弗街十一号的达普顿太太是伦敦少数几个对大雾安之若素的人之一。她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忙起了自己的活计。她是城里第一批发现大雾来临的居民,当她卷起卧室的窗帘,观察窗外冬日清晨的天气时,就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缕一缕的雾气。她清楚这雾会延续一整天,她更清楚这个季度的煤气费一定会创出新高,这是因为她同意她的新房客亚瑟·康斯坦特先生每周固定支付一先令的煤气费,而不是像以往的房客那样按房间所占整个楼房的比例支付费用。气象学家总是在说哪一天最有可能下雪,基本不会起雾之类的事。但达普顿太太对那套说辞早就失去了信心,除非他们可以帮她解决煤气账单的问题。窗外到处都是雾,达普顿太太当然也没有预料到会起这么大的雾。实际上她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信心,她的生活非常艰苦,好像一个在大海里游泳的人那样苦苦地向着地平线的方向划行,却总也望不到头。在她的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像她预见的那样无可救药,因此任何时候她的心情都不会变得稍好一点。
达普顿太太是个寡妇。寡妇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化使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否则你很可能会误以为达普顿太太天生就是一个寡妇。她长得又高又瘦,长脸,肤色苍白,面相阴冷,发型也一成不变的刻板无趣,这些外貌特征总是让人把她和度日艰难的寡妇联系在一起。只有上流社会的那些女人才能在丈夫去世以后依旧保持着魅力。已经过世的达普顿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次拇指根被一颗生锈的铁钉剐了一下,达普顿太太当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丈夫很可能会死于破伤风。虽然她预见到了结果,而且夜以继日地陪伴着丈夫,但仍然没能把他从死亡的阴影中解救出来。之前当凯蒂死于白喉,小约翰尼死于猩红热的时候,她曾经徒劳地和死神奋战过两次,但哪一次都没能帮他们逃过死神的魔掌。也许是因为穷人普遍劳动过量,才使得死亡的阴影时时刻刻都笼罩在他们的身上吧。
达普顿太太非常老到地点燃了厨房里的炉子,如果不能掌握好木炭燃烧的火候,拨火棍很有可能会在一片浓烟中化为灰烬。达普顿太太像平时一样成功地烧起了炉子,从跪垫上站了起来,就好像一个印度神庙里的女祭司结束了晨祷一样。突然她被什么事情惊呆了,险些失去了平衡。她发现壁橱架上钟的指针正指向六点四十五分,平日里达普顿太太点好炉子都在六点十五分
在《弓区之谜》的第四章,作者借各类媒介和业余侦探之口,列举了很多密室形成的可能性。这些观点既是针对弓区谜案的解释,又是可以适用于所有密室“普遍真理”,拥有很强的理论深度,是史上第一篇关于密室的理论性文章。
冉威尔就像一位先知的神,当别人尚处于蒙昧的黑暗中,就已经如灯塔一般为后世指明了道路。
古典风格极致
《弓区之谜》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因此,行文带有明显的古典本格推理小说的特点。所谓“古典风格”,笔者以为就是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和后维多利亚时代的迷茫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而言,古典本格派推理小说文笔洗练、朴实、流畅,情节紧凑毫不拖沓,条理清晰、线索交代清楚,从不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这些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繁荣、稳定、物质丰盛、精神自由的产物。
而翻开古典本格小说,又随处可见侦探的高傲与嚣张,助手的愚蠢与幼稚,警察的软弱与无能,民众的愚昧与流言,政府的专横与可笑,媒体的欺骗与中伤……这些很明显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处于后维多利亚时代,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价值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迷茫、无助、急躁和心虚。
《弓区之谜》从头至尾充满了古典本格推理的文风。它成功地展示了所有线索,体现了公平;它成功地刻画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物或虚伪,或狡诈,或自大,或愚笨的形象;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工人运动和议会选举,这是对当时政府、政局的关注和不满;而频频出现的《大千世界》、《纽波克先驱报》更是对当时媒体最辛辣的讽刺。
正是《弓区之谜》的出现,让“密室”由坎坷走上了坦途。“密室”有今日之辉煌成就,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之谜》功不可没!
褚盟
一
这本是伦敦十二月初的一个平凡无奇的清晨,不过因为发生了后面那件事,这个清晨必定会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天,整个伦敦像往常一样笼罩在冬日寒冷的迷雾中,大雾主要弥漫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到了郊区,则消散了不少。在这种天气,坐火车进城上班的人们很可能认为自己是从黎明走向了黑夜。这天的雾气与往常相比显得更为单调,从弓区直到汉默史密斯拖出了一条隐约的雾带,这条雾带里充斥着肮脏的水蒸气,给人留下一种穷鬼悲惨死去后阴魂久久不散的感觉。如果温度计和气压计这类东西有灵魂的话,它们现在的兴致也不会太高。冷风吹到行人的身上,像利刃一样直刺骨髓。
住在弓区格罗弗街十一号的达普顿太太是伦敦少数几个对大雾安之若素的人之一。她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忙起了自己的活计。她是城里第一批发现大雾来临的居民,当她卷起卧室的窗帘,观察窗外冬日清晨的天气时,就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缕一缕的雾气。她清楚这雾会延续一整天,她更清楚这个季度的煤气费一定会创出新高,这是因为她同意她的新房客亚瑟·康斯坦特先生每周固定支付一先令的煤气费,而不是像以往的房客那样按房间所占整个楼房的比例支付费用。气象学家总是在说哪一天最有可能下雪,基本不会起雾之类的事。但达普顿太太对那套说辞早就失去了信心,除非他们可以帮她解决煤气账单的问题。窗外到处都是雾,达普顿太太当然也没有预料到会起这么大的雾。实际上她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信心,她的生活非常艰苦,好像一个在大海里游泳的人那样苦苦地向着地平线的方向划行,却总也望不到头。在她的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像她预见的那样无可救药,因此任何时候她的心情都不会变得稍好一点。
达普顿太太是个寡妇。寡妇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化使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否则你很可能会误以为达普顿太太天生就是一个寡妇。她长得又高又瘦,长脸,肤色苍白,面相阴冷,发型也一成不变的刻板无趣,这些外貌特征总是让人把她和度日艰难的寡妇联系在一起。只有上流社会的那些女人才能在丈夫去世以后依旧保持着魅力。已经过世的达普顿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次拇指根被一颗生锈的铁钉剐了一下,达普顿太太当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丈夫很可能会死于破伤风。虽然她预见到了结果,而且夜以继日地陪伴着丈夫,但仍然没能把他从死亡的阴影中解救出来。之前当凯蒂死于白喉,小约翰尼死于猩红热的时候,她曾经徒劳地和死神奋战过两次,但哪一次都没能帮他们逃过死神的魔掌。也许是因为穷人普遍劳动过量,才使得死亡的阴影时时刻刻都笼罩在他们的身上吧。
达普顿太太非常老到地点燃了厨房里的炉子,如果不能掌握好木炭燃烧的火候,拨火棍很有可能会在一片浓烟中化为灰烬。达普顿太太像平时一样成功地烧起了炉子,从跪垫上站了起来,就好像一个印度神庙里的女祭司结束了晨祷一样。突然她被什么事情惊呆了,险些失去了平衡。她发现壁橱架上钟的指针正指向六点四十五分,平日里达普顿太太点好炉子都在六点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