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余选区所获得的选票虽然较少,但与其他政党相比依然占据优势。
纳粹是靠煽动对“元首”的个人崇拜起家的,在这方面,保罗·戈培尔“功不可没”。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他随即在内阁成立了一个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启蒙与宣传部”(Ministerium für Volksaufkl?rung und Propaganda,通常只称为“宣传部”),戈培尔被任命为部长。在当时的德国,最“时髦”的词就是“Gleichschaltung”(整齐划一),即按“元首”的意志统一一切。希特勒当上总理以后德国共产党立即被取缔,接着社会民主党也遭到同样命运。不久工会被解散,其他几个小党宣布解散,这样政治上的“划一”很快便完成了,德国只剩下一个党——纳粹党。作为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任务是用希特勒的思想“统一”全党乃至全体德国人的思想。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德国人新的“圣经”,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读它,但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本,唯有如此才能有起码的安全感。《我的奋斗》以前每年只售出几千册,希特勒当上总理的第一年(1933年)销量便猛增到一百万册。那本售价不菲的大厚书的版税从10%涨到了15%。光是这一年,德国人通过这本书转到“元首”账户上的钱就超过100万帝国马克。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一位部长每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帝国马克。

谁打败了纳粹德国?
“二战”中,希特勒德国始终把大部分兵力用于对苏作战。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将近4年时间从未间断,在此期间,德军绝大部分人员损失(约95%)都发生在对苏作战中。2008年7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历史节目《谁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Who?won?World?War?Ⅱ?)给出的数字略小一点,但也达到93%。不管按照哪一种说法,德军九成以上的有生力量是被苏联红军歼灭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真正“克”了德军的不是美军,而是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柏林,把胜利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苏联红军。

6.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二战”历史上的转折点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西方一些人却想方设法试图“淡化”它,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本书的英文是The Second World War,即“第二次世界大战”,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全景记述“二战”的作品。但在记述1942至1943年5月战争进程的第四卷“命运的关键”中,洋洋45章竟无一章以斯大林格勒为标题。当然,书中也曾提到那场战役,但只占4页篇幅,据说还是因为协助他写作的一位助手坚持才加进去的,而记述由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阿拉曼战役却用了15页。漓江出版社1991年以《不需要的战争》为名出版该书“精选本”,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与阿拉曼战役组合为一章,以“扭转失败:中途岛、阿拉曼、斯大林格勒”为题,目的便是要强调阿拉曼战役的重要,选编者的确领会了原作者的意图。
相比两次战役的双方兵力、武器装备和伤亡人数,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差甚远。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指的是从1942年8月23日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城郊开始攻城,一直到1943年2月2日德军投降,历时五个多月的战争。而英军获胜的阿拉曼战役实际上是指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历时仅11天。此前第一次阿拉曼战役(1942年7月1日至31日)打成消耗战,以转入僵持状态结束,谈不上胜负。
1942年春,俄罗斯大地解冻便于部队作战以后,希特勒确信英美不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他可以全力投入苏联战场,于是发起以“蓝色行动”(Unternehmen Blau或Fall Blau)为代号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主要进攻方向在苏联南部,那里是苏联主要的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等农作物产区,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二战”爆发时,战争已经离不开石油,而石油一直是希特勒的“阿喀琉斯之踵”。德国是一个包括石油、铁矿石在内大多数矿产资源都很贫乏的国家,严重依靠进口。铁矿石主要进口自瑞典北部基鲁纳铁矿(Kiruna),那是苏联以外整个欧洲最大的铁矿,而石油战前主要从美国、委内瑞拉和伊朗进口。1938年,德国消耗的石油尚有约三分之一产自国内,到1941年末国内石油资源便已消耗殆尽,而且也不可能再从美国、委内瑞拉和伊朗进口,主要来源只剩下罗马尼亚。迫于形势,德国不得不大力发展合成汽油工业。濒临里海的巴库是苏联最重要的石油产地,1942年产量为2,400万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0%;高加索地区邻近黑海的迈科普和邻近里海的格罗兹尼也是重要石油产地,占苏联总产量的10%。德国若夺取这些油田,既可以满足德国的需要,又可以截断苏联的石油供应,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华西列夫斯基在其于1973年出版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中写道,1940年8月至1941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