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
分类: qsxs
                    刺客可以是四哥的人,可当时护卫他们的御林军,却是大哥所辖。刺客来袭,御林军佯败四散,留他暴露在刀光剑影下。
手足之间,哪有什么所谓情分?
而薄愈望着眼前这个七弟,斯文瘦弱,面上是他所预料的惊疑交错,仿佛真的懵然不知,后知后觉。是真是假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老七能听懂他的话就足够了。
他故作无意地问起这个父皇生前最宠爱弟弟,温声道:“父皇既然立你为继,可有凭证?此番回去公宣朝廷,老四就可消停了。”
又道:“也免得兄弟纷争,七弟你又受苦。”
满是为兄者的关切与心疼。
薄恩却满眼疑惑,皱了眉微微侧首,讶异的目光毫不遮掩地望向他大哥:“父皇……立得是我?”
两人互望一阵,薄恩眼底唯有坦诚。薄愈端起茶盅,捻盖徐徐一撇,才发觉茶已凉了。
就听见他对面的七弟语带伤心地道来那夜的故事,父皇感知大限,一夜忽梦见挚爱臻情的先皇后,醒后哀伤不已,念及先皇后膝下孤单,唯此一子,遂传自己来见。说起他眉眼最像母后,又谈及从前许多旧事,最后愈说愈悲切。薄恩恐父皇伤怀,不忍再叙往事,安慰一阵,服侍汤药后就退出回了王府。
却不想天明时,传来驾崩噩耗,他那夜见的竟是最后一面了。
薄恩说及此处感悲不已,眼眶发红,泪蓄眼角。薄愈也不好再多问什么,便嘱咐他好好休息,不日回京便可安心了。
薄愈走后,薄恩松开紧攥在袖内的手,满掌心皆是汗。他方才的那些悲切凝在面上,如铜汁浇筑出来一般纹丝不动,又了无生气。
他卷袖擦干眼泪,时常滑落出他手腕的那个镯子,已经被他捋上手臂处死死卡处,不让它再露出。
薄愈出来,轻笑一声:果然经历些风浪,老七也长进了。
他早知道老四耐不住性子要弄手段,想要将计就计,既拿了罪名,又能逼老七就范,一箭双雕罢了。不想老七身边护卫了得,从来人前不会骑马,凡上马必要人牵,那日却驾着匹汗血驹跑得飞快。
他才知道这个父皇宠爱的幼弟并非一无是处,看他从不出头,一无所长,若明哲保身倒是不怕,怕只怕蛰伏隐忍,为的是韬光养晦……
老七下落不明后,朝堂里的那群老东西倒闹得更凶了。
老臣们认定最后一个见过先帝的七皇子即使不是手有秘诏,也必然知晓内情。七皇子是先帝生前最疼爱的,亦是元后正嫡所出,若说继大统,也很有可能。反观大皇子与四皇子,先帝在位时也从未提过有立此二位的意思。如今七皇子先是遇刺后又失踪,实在疑点重重。当务之急,得先寻得七皇子,问清那夜详细。新帝之位,皇子们说了不算,他们说了也不算,唯秉先帝之意,方是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薄愈拨转着手中的玉扳指,反复轻念着这四个字。
名正,天下服,言顺,臣子服。
可名是人正出来的,言也是人可篡改的。而人有所求,必有所为。恰好的是,他忽然想起他那个平日里看似沉默寡言,无欲无求的七弟,所在意的,究竟是什么。
航船之上,皓月之下,江波粼粼,江风卷袖。薄愈遥遥回望一处,那里的灯火随船行远而目见阑珊,那里有薄恩没藏好的眷恋目光。
云州,飞涯山庄。
第九章 正名
七皇子回京,朝堂又掀起轩然大波。以丞相高际为首的老臣,迫不及待地要来探望,都被大皇子以惊惧未定,尚需静养的理由给推了回去。
死里逃生的七皇子在外颠簸一场,惊惧忧虑,病得起不来身,也实在不能见客。唯有大皇子怜爱幼弟,虽百忙之中,仍时时遣人问讯,延医请药,万分关切。
至于四皇子,是有本事也够胆量。可离了边境,入了京城,凡事就由不得这个莽头莽脑的皇子做主了。那些边军,只须一道谋反的旨意,就能压住。更何况如今刺杀败露,四皇子已进退维谷。
有军功又如何?兵权还是陛下给的,也是陛下能轻易夺的。没有旨意,就是谋反,就是谋逆。而京郊皇陵刺杀,二位皇子,一位重伤,一位险些丧命,更有人证物证。四皇子此番,怕是难翻身了。
此外最热闹的,当属京城的刑部大牢。前脚才关了几个京郊皇陵刺杀谋逆的刺客,重刑拷打,才审得稍微有些眉目。后脚又锁进了一批押解入京的反贼,说是反贼,证据却没跟人交上来。可人,却是大皇子那边的亲信龚将军亲自押解回来的。还口口声声说,两案之间,或有牵连,当是个大案。
龚将军勒缰在刑部大门口,连马都没下,就把人送了进来,低头一句:“大皇子说,本案有劳张尚书费心了。”
是以,刑部尚书往来大皇子府与刑部之间,忙得焦头烂额。
同样为刺客所伤的大皇子,臂上重重的纱布还没拆,养伤期间,仍客气周到地接见了这个极有眼色的刑部尚书,被问起如何处置,只谦笑说:“张大人供职刑部多年,罪名如何定,刑罚如何量,按章程办就是了。”
按章程办。
刑部尚书便懂了,就要告辞。大皇子着人取出一柄黄绸十八骨大伞,要赠予给张大人。
“冬来雪至,张大人奔波辛苦,有此伞傍身,纵然骤雪纷纷,也能不沾此身了。”
京城入冬,
                
                
                
                    手足之间,哪有什么所谓情分?
而薄愈望着眼前这个七弟,斯文瘦弱,面上是他所预料的惊疑交错,仿佛真的懵然不知,后知后觉。是真是假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老七能听懂他的话就足够了。
他故作无意地问起这个父皇生前最宠爱弟弟,温声道:“父皇既然立你为继,可有凭证?此番回去公宣朝廷,老四就可消停了。”
又道:“也免得兄弟纷争,七弟你又受苦。”
满是为兄者的关切与心疼。
薄恩却满眼疑惑,皱了眉微微侧首,讶异的目光毫不遮掩地望向他大哥:“父皇……立得是我?”
两人互望一阵,薄恩眼底唯有坦诚。薄愈端起茶盅,捻盖徐徐一撇,才发觉茶已凉了。
就听见他对面的七弟语带伤心地道来那夜的故事,父皇感知大限,一夜忽梦见挚爱臻情的先皇后,醒后哀伤不已,念及先皇后膝下孤单,唯此一子,遂传自己来见。说起他眉眼最像母后,又谈及从前许多旧事,最后愈说愈悲切。薄恩恐父皇伤怀,不忍再叙往事,安慰一阵,服侍汤药后就退出回了王府。
却不想天明时,传来驾崩噩耗,他那夜见的竟是最后一面了。
薄恩说及此处感悲不已,眼眶发红,泪蓄眼角。薄愈也不好再多问什么,便嘱咐他好好休息,不日回京便可安心了。
薄愈走后,薄恩松开紧攥在袖内的手,满掌心皆是汗。他方才的那些悲切凝在面上,如铜汁浇筑出来一般纹丝不动,又了无生气。
他卷袖擦干眼泪,时常滑落出他手腕的那个镯子,已经被他捋上手臂处死死卡处,不让它再露出。
薄愈出来,轻笑一声:果然经历些风浪,老七也长进了。
他早知道老四耐不住性子要弄手段,想要将计就计,既拿了罪名,又能逼老七就范,一箭双雕罢了。不想老七身边护卫了得,从来人前不会骑马,凡上马必要人牵,那日却驾着匹汗血驹跑得飞快。
他才知道这个父皇宠爱的幼弟并非一无是处,看他从不出头,一无所长,若明哲保身倒是不怕,怕只怕蛰伏隐忍,为的是韬光养晦……
老七下落不明后,朝堂里的那群老东西倒闹得更凶了。
老臣们认定最后一个见过先帝的七皇子即使不是手有秘诏,也必然知晓内情。七皇子是先帝生前最疼爱的,亦是元后正嫡所出,若说继大统,也很有可能。反观大皇子与四皇子,先帝在位时也从未提过有立此二位的意思。如今七皇子先是遇刺后又失踪,实在疑点重重。当务之急,得先寻得七皇子,问清那夜详细。新帝之位,皇子们说了不算,他们说了也不算,唯秉先帝之意,方是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薄愈拨转着手中的玉扳指,反复轻念着这四个字。
名正,天下服,言顺,臣子服。
可名是人正出来的,言也是人可篡改的。而人有所求,必有所为。恰好的是,他忽然想起他那个平日里看似沉默寡言,无欲无求的七弟,所在意的,究竟是什么。
航船之上,皓月之下,江波粼粼,江风卷袖。薄愈遥遥回望一处,那里的灯火随船行远而目见阑珊,那里有薄恩没藏好的眷恋目光。
云州,飞涯山庄。
第九章 正名
七皇子回京,朝堂又掀起轩然大波。以丞相高际为首的老臣,迫不及待地要来探望,都被大皇子以惊惧未定,尚需静养的理由给推了回去。
死里逃生的七皇子在外颠簸一场,惊惧忧虑,病得起不来身,也实在不能见客。唯有大皇子怜爱幼弟,虽百忙之中,仍时时遣人问讯,延医请药,万分关切。
至于四皇子,是有本事也够胆量。可离了边境,入了京城,凡事就由不得这个莽头莽脑的皇子做主了。那些边军,只须一道谋反的旨意,就能压住。更何况如今刺杀败露,四皇子已进退维谷。
有军功又如何?兵权还是陛下给的,也是陛下能轻易夺的。没有旨意,就是谋反,就是谋逆。而京郊皇陵刺杀,二位皇子,一位重伤,一位险些丧命,更有人证物证。四皇子此番,怕是难翻身了。
此外最热闹的,当属京城的刑部大牢。前脚才关了几个京郊皇陵刺杀谋逆的刺客,重刑拷打,才审得稍微有些眉目。后脚又锁进了一批押解入京的反贼,说是反贼,证据却没跟人交上来。可人,却是大皇子那边的亲信龚将军亲自押解回来的。还口口声声说,两案之间,或有牵连,当是个大案。
龚将军勒缰在刑部大门口,连马都没下,就把人送了进来,低头一句:“大皇子说,本案有劳张尚书费心了。”
是以,刑部尚书往来大皇子府与刑部之间,忙得焦头烂额。
同样为刺客所伤的大皇子,臂上重重的纱布还没拆,养伤期间,仍客气周到地接见了这个极有眼色的刑部尚书,被问起如何处置,只谦笑说:“张大人供职刑部多年,罪名如何定,刑罚如何量,按章程办就是了。”
按章程办。
刑部尚书便懂了,就要告辞。大皇子着人取出一柄黄绸十八骨大伞,要赠予给张大人。
“冬来雪至,张大人奔波辛苦,有此伞傍身,纵然骤雪纷纷,也能不沾此身了。”
京城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