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总体战
作者:埃里希·鲁登道夫
内容简介
《总体战》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第二章民族团结精神是总体战的基础,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第七章统帅。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为此应当采取特别措施,控制新闻舆论工具,镇压泄露军情和不满分子。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使军事教育具有种族特色,从而唤发民族精神。 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 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要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的突然性。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要速战速决,而不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由他来加强国民和军队在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考察与战争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战争全局等,并领导由陆、海、空军、宣传、军事技术、经济、政治领域里的奇才所组成的国防参谋部来贯彻其思想意志。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的,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希特勒及其将军们更是将此理论用于第二此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以巨大影响。

第一章 总体战的本质
我并没有打算撰写一本关于战争理论方面的书。
对我而言,战争理论是陌生的。而且,我多次说过,我是一切理论的敌人。在我看来,战争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生活中最严肃的现实。事实上,我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不过,我并没有打算重复那些妇孺皆知的东西。
由于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是全体人民,所以我重点研究的是人民在这个问题上所不熟悉的方方面面。民族生存斗争的本质是全体人民必须要了解的大事情。但是,他们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不需要通过阅读浩瀚如海的战争教科书,而只需要简明易懂的解说就足够了。
在此要做一下声明,我在这方面所讲述的东西纯属个人最为重要的战争经验,而不是像某些国家猜度的那样,是什么官方言论。
大约100年前,战争理论大师冯·克劳塞维茨就对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时代的战争经验做了深入的研究,写成了《战争论》一书。该书认为:战争是迫使敌人屈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这点完全正确。在研究为达到这个战争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时,克劳塞维茨只考虑通过会战和战斗来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点成了进行战争的毋庸置疑的原则,也成了总体战领导者的首要任务。
因此,克劳塞维茨这个在战场上消灭敌军的观点,势必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此,冯·施利芬将军在1905年《战争论》再版前言中,也做了中肯贴切的论述。而我也对此深表赞同。
但是,我想说,这部书纵然是经典著作,但它是过去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已跟今天的情况脱节,甚至可以说,《战争论》会扰乱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误入歧途。
克劳塞维茨说的“战争的多种多样性”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战争的多种多样性”,克劳塞维茨这样写道:
战争的动机越大、越强,战争和整个民族生存的关系就越大;战前的局势越紧张,战争就越接近它的抽象形态,一切就越是为了击垮敌人,政治目的和战争目标就更加一致,战争看起来就越是纯军事的,而不是政治的。反之,战争的动机越弱,局势越不紧张,政治规定的方向同战争要素(即暴力)的自然趋向就越不一致,因而战争离它的自然趋向就越远,政治目的同抽象的战争目标之间的差别就越大,战争看起来就越是政治的。
紧接着,克劳塞维茨又进一步探讨形成战争的新特性的原因:
虽然战争在本质上和形式上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让战争更趋向于其绝对形态,但这些变化并非是因为法国政府已摆脱了政治的束缚而产生的,而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和全欧洲引起了政治的改变而产生的。改变了的政治为战争提供了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力量,而导致战争产生了在其他情况下难以想象的巨大威力。
在克劳塞维茨生活的那个时代,政府首脑无视民众意愿而发动的“内阁战争”,即政府依靠军队进行的战争已经荡然无存了。当时所说的民众参与战争,往往是指民众交纳税款,或者因为部队的行军、宿营和作战而直接受到伤害。
法国大革命则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将人民力量直接吸纳到战场上,只不过当时并未彻底形成像克劳塞维茨说的“抽象的”或“纯粹的”形态。1866年和1870-1871年的战争,法国虽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