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
分类: qsxs
源。历史上相传,作者是东汉魏伯阳先生,道家称他魏伯阳真人。我们讲《庄子》的时候提到,“真人”这个名称是庄子所创,得道的人才能叫“真人”。所以后来道家道教的神仙都称做“真人”。那么相反的呢?我们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所谓假人,道家的名称叫做行尸走肉,把我们人类骂惨啦!没有得道的人走路,只是尸体在走,其中无物,其中无道,中间是空洞的。
历史上这位魏伯阳,学术地位很高,官却并不大。很奇怪,中国历史上学问好的人,官大的并不太多;官大的,学问又不一定成比例地好。不过,中国上古的文化,事业功名与学问是一路的,文武是合一的,后世把文武分途了。魏真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道家神仙传上称他火龙真人――一条浑身带火的奇怪的龙。可是在东方,我们晓得,龙都是带雨带水的。
宋儒口中的异端
过去的中国文化,由于儒家是学术的正统,对于佛家、道家的思想都有一点批判态度,所以旧的观念称佛、道两家文化为“异端”。“异端”是孔子《论语》里头的一个名词。后世像宋朝以后的理学家我叫他们理学家,并不一定承认他们是正统的儒家他们排斥佛、道两家,称两家为异端之学,好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旁门左道。但是孔子并没有骂佛、道两家异端,是宋儒擅用了孔子的名词,自己又不懂这两家的学问,就是普通说“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同样的道理。
所谓异端就是偏见,孔子称一般有偏见的人为异端。“异”就是不同,“端”就是另一头,另一头当然是偏见了,当时并不是指佛、道两家。后世宋儒理学家,共有五大儒,最有名的朱夫子朱熹,我们中国文化受他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实在太大了!宋朝以后的儒家变成朱夫子的儒家,招牌虽打的是孔孟老店,老板换了朱夫子。本来另外有一个股东合作的,后来被朱夫子赶出去了,就是陆象山陆夫子。朱夫子注了四书,从宋元到明朝,要想考功名做官的话,非用他的思想解释四书不可,否则是考不上的。假如我生在几百年前,人家问我《参同契》看过没有,我说看过,那我就是异端,也就不能考功名了。
整个明朝三百年,朱元璋朱和尚当了皇帝以后,要拉一个有名气的同宗,光宗耀祖,就认了朱熹先生。他所注的四书就成了国家标准版,致使中国文化染上了重症。朱熹的观念对与不对,我们暂时不加讨论,那是儒家学术的范围。但是,朱熹虽然拼命地反对道家与佛家,却偷偷研究《参同契》,而且他还化名空同道人邹D,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他研究《参同契》很多年,但却搞不通,到晚年都钻不进去。当然钻不进去!他也不打坐,不修道,怎么钻得进去!
朱嘉与白玉
朱熹为什么要研究《参同契》呢?据说朱夫子在福建武夷山讲学的时候,刚好有一个道家南宗的白玉蟾,也在武夷山修道,有很多徒弟,后世称他为南宗祖师。既然称他祖师,差不多也是神仙了。一个道家,一个儒家,二人门下都有大批弟子。人类的好奇,古今中外都是一样,这些儒家年轻的读书人,每天都听子曰、子曰,听了半天,没有怎么样。可是看到人家那边修炼神仙丹道工夫的,不是红光满面就是脸上发青发乌,觉得总有一套,奇怪呀!就偷偷跑过去听。
朱熹总是讲那是异端,你们不要乱去听。后来弟子们告诉朱夫子,白老师那里的确有些怪事情,他有先知之明,是有道之人。朱夫子说,他“偶中尔”!也就是说瞎猫撞到死老鼠,给他碰巧碰对了。这个话当然是在他自己的补习班里对自己学生讲的,可是那个白玉蟾老师,也没有出门就知道了。第二天白老师就叫学生来约朱夫子,两校同学联欢去郊游。朱夫子也很高兴,就同意了。一去郊游,这可好了!下起雨来,大家没有带雨伞都淋湿了。可是白老师虽在雨中,他走过的地方四面没有雨,身上也不湿。朱夫子忍不住了问:“白老师呀,你这个是什么道理呀?”白玉蟾笑笑说:“偶中尔!”这一个“偶中尔”,朱熹脸面就挂不住了,心想我昨天说给学生听的话,他怎么知道?而且今天马上回敬我一个耳光一样。这个很奇怪,因此朱熹开始研究《参同契》。朱熹经常偷偷研究佛、研究道,这是公开的秘密,谁不想活得长命,谁不想变成超人?只是面子上死不肯承认。所以我对宋儒不论哪一位,始终有一点不认同:学问道德宋儒没有话讲,就只有一样不好,明明借用了佛家、道家的学理,来说明儒家的道理,然后翻脸批评他两家都是异端,都是骗人。宋儒搞的这一套,叫什么圣贤之学呀!
说到朱熹批评佛道两家的话,似乎内行又很外行。譬如他做了道家与佛家的比较,讲了很内行的话,在朱熹文集里头都有。他说道家修道是“形神相守”,这个对道家就超过普通的了解,这是说修炼神仙之道,可以修到返老还童长生不死。怎么叫“形神相守”呢?道家认为这个身体是形体,等于是个机器,这个机器的电能是道家所称的元神,是我们灵魂生命的根本,那是电能,就像电灯有了电能才发亮。所以只要我们这个肉体存在,那个元神就在我们身上。身上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通元神的,人老形体衰了,这个机器用坏了,神也不通就离开了。道家所以能够返老还童长生不
历史上这位魏伯阳,学术地位很高,官却并不大。很奇怪,中国历史上学问好的人,官大的并不太多;官大的,学问又不一定成比例地好。不过,中国上古的文化,事业功名与学问是一路的,文武是合一的,后世把文武分途了。魏真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道家神仙传上称他火龙真人――一条浑身带火的奇怪的龙。可是在东方,我们晓得,龙都是带雨带水的。
宋儒口中的异端
过去的中国文化,由于儒家是学术的正统,对于佛家、道家的思想都有一点批判态度,所以旧的观念称佛、道两家文化为“异端”。“异端”是孔子《论语》里头的一个名词。后世像宋朝以后的理学家我叫他们理学家,并不一定承认他们是正统的儒家他们排斥佛、道两家,称两家为异端之学,好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旁门左道。但是孔子并没有骂佛、道两家异端,是宋儒擅用了孔子的名词,自己又不懂这两家的学问,就是普通说“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同样的道理。
所谓异端就是偏见,孔子称一般有偏见的人为异端。“异”就是不同,“端”就是另一头,另一头当然是偏见了,当时并不是指佛、道两家。后世宋儒理学家,共有五大儒,最有名的朱夫子朱熹,我们中国文化受他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实在太大了!宋朝以后的儒家变成朱夫子的儒家,招牌虽打的是孔孟老店,老板换了朱夫子。本来另外有一个股东合作的,后来被朱夫子赶出去了,就是陆象山陆夫子。朱夫子注了四书,从宋元到明朝,要想考功名做官的话,非用他的思想解释四书不可,否则是考不上的。假如我生在几百年前,人家问我《参同契》看过没有,我说看过,那我就是异端,也就不能考功名了。
整个明朝三百年,朱元璋朱和尚当了皇帝以后,要拉一个有名气的同宗,光宗耀祖,就认了朱熹先生。他所注的四书就成了国家标准版,致使中国文化染上了重症。朱熹的观念对与不对,我们暂时不加讨论,那是儒家学术的范围。但是,朱熹虽然拼命地反对道家与佛家,却偷偷研究《参同契》,而且他还化名空同道人邹D,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他研究《参同契》很多年,但却搞不通,到晚年都钻不进去。当然钻不进去!他也不打坐,不修道,怎么钻得进去!
朱嘉与白玉
朱熹为什么要研究《参同契》呢?据说朱夫子在福建武夷山讲学的时候,刚好有一个道家南宗的白玉蟾,也在武夷山修道,有很多徒弟,后世称他为南宗祖师。既然称他祖师,差不多也是神仙了。一个道家,一个儒家,二人门下都有大批弟子。人类的好奇,古今中外都是一样,这些儒家年轻的读书人,每天都听子曰、子曰,听了半天,没有怎么样。可是看到人家那边修炼神仙丹道工夫的,不是红光满面就是脸上发青发乌,觉得总有一套,奇怪呀!就偷偷跑过去听。
朱熹总是讲那是异端,你们不要乱去听。后来弟子们告诉朱夫子,白老师那里的确有些怪事情,他有先知之明,是有道之人。朱夫子说,他“偶中尔”!也就是说瞎猫撞到死老鼠,给他碰巧碰对了。这个话当然是在他自己的补习班里对自己学生讲的,可是那个白玉蟾老师,也没有出门就知道了。第二天白老师就叫学生来约朱夫子,两校同学联欢去郊游。朱夫子也很高兴,就同意了。一去郊游,这可好了!下起雨来,大家没有带雨伞都淋湿了。可是白老师虽在雨中,他走过的地方四面没有雨,身上也不湿。朱夫子忍不住了问:“白老师呀,你这个是什么道理呀?”白玉蟾笑笑说:“偶中尔!”这一个“偶中尔”,朱熹脸面就挂不住了,心想我昨天说给学生听的话,他怎么知道?而且今天马上回敬我一个耳光一样。这个很奇怪,因此朱熹开始研究《参同契》。朱熹经常偷偷研究佛、研究道,这是公开的秘密,谁不想活得长命,谁不想变成超人?只是面子上死不肯承认。所以我对宋儒不论哪一位,始终有一点不认同:学问道德宋儒没有话讲,就只有一样不好,明明借用了佛家、道家的学理,来说明儒家的道理,然后翻脸批评他两家都是异端,都是骗人。宋儒搞的这一套,叫什么圣贤之学呀!
说到朱熹批评佛道两家的话,似乎内行又很外行。譬如他做了道家与佛家的比较,讲了很内行的话,在朱熹文集里头都有。他说道家修道是“形神相守”,这个对道家就超过普通的了解,这是说修炼神仙之道,可以修到返老还童长生不死。怎么叫“形神相守”呢?道家认为这个身体是形体,等于是个机器,这个机器的电能是道家所称的元神,是我们灵魂生命的根本,那是电能,就像电灯有了电能才发亮。所以只要我们这个肉体存在,那个元神就在我们身上。身上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通元神的,人老形体衰了,这个机器用坏了,神也不通就离开了。道家所以能够返老还童长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