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魔术师》
分类: txts3
家族的地位。人称“现代魔术之父”的约翰·内维尔是个传奇人物,他发明了让助手从上锁的密闭空间中消失的“箱子戏法”,也设计出让一个人看似穿过钢板上的小洞,却和另一位被锁在箱子里的人互换位置的“针之眼”把戏。他设计创造的魔术难以胜数,其中很多项目后来都成为魔术表演的标准戏法。此外,他还制造了一个会打桥牌和抽烟的机器人“塞克”,让欧洲人为之惊叹;他首次在白天举行魔术表演,又设计出广为接受的打字机键盘,并且成立了专门的魔术师社团“魔术圈”。
他的儿子小内维尔·马斯基林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在伦敦西区摄政街上豪华的圣乔治厅进行表演。在事业的鼎盛时期,马斯基林的魔术成为伦敦最受欢迎的特色演出。当时欧陆最著名的魔术师都齐集圣乔治厅的舞台,以一个比一个惊人的戏法让观众叹为观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英国效力,发明了一种能保护海军炮手不被灼热的炮管烫伤的软膏,也替“阿拉伯的劳伦斯”训练了一批懂得魔术技巧的间谍。他逝世于一九二六年。那年贾斯帕·马斯基林二十四岁,从此踏上聚光灯下的表演舞台。
这个角色是他经过多年准备努力得来的。从幼年时期开始,他便在真实与虚幻交错的魔术世界中耳濡目染。他在舞台底下的工作区长大,熟知如何让物体出现、消失、飘在半空中或精确地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外观。他从祖父身上学到,只要具有想象力和知识,就能让幻想变成现实。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什么事情都有可能。
他第一次登台表演那年只有九岁,当时著名魔术师大卫·德凡特受皇室邀请到皇宫剧场演出,马斯基林则担任他的助手。从此马斯基林就经常在圣乔治厅的后台工作。因此,他早已作好充分准备,一待时机来临便站上舞台中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马斯基林很快就成为伦敦最受人赞赏的魔术师。他身高一米九○,仪表堂堂,习惯把乌黑发亮的头发往后梳,八字胡也总是修剪得整整齐齐,深绿色的眼珠、如辙痕般的酒窝和极富男子气概的双下巴,均令他足以和当时所有神气活现的男明星一较短长。
英俊的相貌加上练达老成的风采,使他得以让一贯多疑的观众信服,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戏法从他手中变出来,也一定具有不凡的功力和技艺。外形条件也让他很适合拍摄有声电影。他曾主演过几部电影,饰演一名用魔术技巧侦办案件的警探。
但是,当一九三九年整个世界都因大战而动员起来时,他也暂时将表演事业抛至一边,开始构思该如何将舞台上的魔术技巧应用在战场上。他坚信,正如祖父灌输在他心中的那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只要具有想象力和知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一想到能从军报国,他便感到极度的兴奋。尽管他的名声已传遍欧洲,但他总不免有种感觉,觉得自己的一生早已浇铸成形,就像有人替他设定好了模式,而他也一直勤勉不懈地按照这条既定路线前进。如今,战争给他带来了转机,他终于有机会走出祖父和父亲构筑的历史阴影。马斯基林这个名字在战场上毫无意义,再良好的家族关系也挡不住纳粹的子弹,工坊的木匠更无法为他创造幻象。他知道,一旦投入战场,就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完全依靠自己的技巧。
讽刺的是,他的名声却成了入伍的阻力。虽然他顺利排定时间与负责征募的军官会谈,但他们全不把他当回事。一次又一次,他们只是很礼貌地向他解释,军方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年轻人,而不是三十八岁高龄的魔术师。然后,这些军官往往还会悄悄向他探听,他们以前在圣乔治厅看过的某个魔术戏法是怎么办到的。
马斯基林承认自己的年纪是大了点,无法和大家一样跳出壕沟冲向两军交战地带,也坦白偶尔还有晕车晕船的毛病,但他强调自己可为军队带来比一般士兵更具价值的贡献。“如果我能站在舞台强光底下,欺骗台下和我只隔着一排乐团座位距离的观众,我当然也可以骗过在一万五千英尺高空或远在几英里外的德军观测员。”
他竭力争取服役的机会,军方却一直拒他于门外,仿佛让这位在音乐厅里的艺人参与严肃的杀戮事业是一件可耻的事。对马斯基林而言,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整个合唱团的人浮在半空,却无法说服一名最低阶的军官理解他的想法多有价值。尽管马斯基林在光学和机械方面有专长,也具有利用电子手段进行掩饰和伪装的实际经验与技术,但对英国皇家陆军负责募兵的军官而言,一提到让魔术师投入战争,他们便不免联想到摩西分开红海或梅林把年轻时代的亚瑟王变成小鸟的故事。尽管这场关系到英国存亡的战争已从空中展开,缺乏适当武器防御的年轻士兵正英勇地战死沙场,但不管怎么看,似乎都没有让魔杖或咒语施展身手的空间。
当纳粹在一九四○年春季发动闪电战席卷欧洲之际,马斯基林也不断袭击征募站的军官。荷兰沦陷时,他耐心地等在霍巴特之家的征募中心;张伯伦灰头土脸地下台,被有“牛头犬”之称的丘吉尔取代时,他徘徊在灰色的长廊;在比利时失陷、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他坐在英国政府白厅外的办公室。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投降的那个黑暗夜晚,他与相守十四年的妻子玛丽喝掉了最后一瓶波尔多红酒,然后痛苦地说:“以现在的局势来看,我大概没机会参战了。”
到了九月,
他的儿子小内维尔·马斯基林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在伦敦西区摄政街上豪华的圣乔治厅进行表演。在事业的鼎盛时期,马斯基林的魔术成为伦敦最受欢迎的特色演出。当时欧陆最著名的魔术师都齐集圣乔治厅的舞台,以一个比一个惊人的戏法让观众叹为观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英国效力,发明了一种能保护海军炮手不被灼热的炮管烫伤的软膏,也替“阿拉伯的劳伦斯”训练了一批懂得魔术技巧的间谍。他逝世于一九二六年。那年贾斯帕·马斯基林二十四岁,从此踏上聚光灯下的表演舞台。
这个角色是他经过多年准备努力得来的。从幼年时期开始,他便在真实与虚幻交错的魔术世界中耳濡目染。他在舞台底下的工作区长大,熟知如何让物体出现、消失、飘在半空中或精确地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外观。他从祖父身上学到,只要具有想象力和知识,就能让幻想变成现实。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什么事情都有可能。
他第一次登台表演那年只有九岁,当时著名魔术师大卫·德凡特受皇室邀请到皇宫剧场演出,马斯基林则担任他的助手。从此马斯基林就经常在圣乔治厅的后台工作。因此,他早已作好充分准备,一待时机来临便站上舞台中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马斯基林很快就成为伦敦最受人赞赏的魔术师。他身高一米九○,仪表堂堂,习惯把乌黑发亮的头发往后梳,八字胡也总是修剪得整整齐齐,深绿色的眼珠、如辙痕般的酒窝和极富男子气概的双下巴,均令他足以和当时所有神气活现的男明星一较短长。
英俊的相貌加上练达老成的风采,使他得以让一贯多疑的观众信服,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戏法从他手中变出来,也一定具有不凡的功力和技艺。外形条件也让他很适合拍摄有声电影。他曾主演过几部电影,饰演一名用魔术技巧侦办案件的警探。
但是,当一九三九年整个世界都因大战而动员起来时,他也暂时将表演事业抛至一边,开始构思该如何将舞台上的魔术技巧应用在战场上。他坚信,正如祖父灌输在他心中的那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只要具有想象力和知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一想到能从军报国,他便感到极度的兴奋。尽管他的名声已传遍欧洲,但他总不免有种感觉,觉得自己的一生早已浇铸成形,就像有人替他设定好了模式,而他也一直勤勉不懈地按照这条既定路线前进。如今,战争给他带来了转机,他终于有机会走出祖父和父亲构筑的历史阴影。马斯基林这个名字在战场上毫无意义,再良好的家族关系也挡不住纳粹的子弹,工坊的木匠更无法为他创造幻象。他知道,一旦投入战场,就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完全依靠自己的技巧。
讽刺的是,他的名声却成了入伍的阻力。虽然他顺利排定时间与负责征募的军官会谈,但他们全不把他当回事。一次又一次,他们只是很礼貌地向他解释,军方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年轻人,而不是三十八岁高龄的魔术师。然后,这些军官往往还会悄悄向他探听,他们以前在圣乔治厅看过的某个魔术戏法是怎么办到的。
马斯基林承认自己的年纪是大了点,无法和大家一样跳出壕沟冲向两军交战地带,也坦白偶尔还有晕车晕船的毛病,但他强调自己可为军队带来比一般士兵更具价值的贡献。“如果我能站在舞台强光底下,欺骗台下和我只隔着一排乐团座位距离的观众,我当然也可以骗过在一万五千英尺高空或远在几英里外的德军观测员。”
他竭力争取服役的机会,军方却一直拒他于门外,仿佛让这位在音乐厅里的艺人参与严肃的杀戮事业是一件可耻的事。对马斯基林而言,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整个合唱团的人浮在半空,却无法说服一名最低阶的军官理解他的想法多有价值。尽管马斯基林在光学和机械方面有专长,也具有利用电子手段进行掩饰和伪装的实际经验与技术,但对英国皇家陆军负责募兵的军官而言,一提到让魔术师投入战争,他们便不免联想到摩西分开红海或梅林把年轻时代的亚瑟王变成小鸟的故事。尽管这场关系到英国存亡的战争已从空中展开,缺乏适当武器防御的年轻士兵正英勇地战死沙场,但不管怎么看,似乎都没有让魔杖或咒语施展身手的空间。
当纳粹在一九四○年春季发动闪电战席卷欧洲之际,马斯基林也不断袭击征募站的军官。荷兰沦陷时,他耐心地等在霍巴特之家的征募中心;张伯伦灰头土脸地下台,被有“牛头犬”之称的丘吉尔取代时,他徘徊在灰色的长廊;在比利时失陷、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他坐在英国政府白厅外的办公室。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投降的那个黑暗夜晚,他与相守十四年的妻子玛丽喝掉了最后一瓶波尔多红酒,然后痛苦地说:“以现在的局势来看,我大概没机会参战了。”
到了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