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在黄土高坡》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农学商兵。父辈必须是工人,农民,学生,商业工人,部队的,并且在这个岗位没有政治问题的人,父辈有这类历史问题的子弟,都没要。
  老师说:“插队没有条件,只要愿意插队,出身好的,去那里改造自然,出身不好的,去那里一边改造自然,一边改造自己。上面给所有同学都留出路。”
  王大力的心里有种茫然的感觉,喜的是:自己这种出身有问题的子弟,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被人看不起,被歧视,招工又没人要的人,插队却不挑自己的出身,这确实不错,有一种被人一视同仁的轻松感。
  担忧的是:自己一直生活在北京,外地从来没去过,也没到过农村,最远只去过通县和海淀。要去千里之外的山西,在地里干活,当一个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和自己从小当一个科学家的愿望又差距太远了。
  王大力糊里糊涂回到家,跟妈妈说起插队的事,妈妈长叹一口气:“这是抓丁啊,不去估计不成。这样吧,明天我找一下学校说家里困难,瞧能不能留在北京找个工作。”
  第二天,妈妈去了学校,回来时满脸愁容说:“算了吧,学校说现在学校归工宣队管,我又去找工宣队,工宣队那个赖队长没听完我的话就说招工出身好的都轮不上,哪轮的上出身有问题的。出身不好的去了工厂,要心怀敌意,炸了工厂怎么办?”
  妈妈说,那农村就不怕出身不好的?赖队长哈哈一笑,农村大啊,黄土地上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出身有问题,种庄稼去吧。没看以前右派和反革命都往农村和边疆打发。一挥手,把妈妈轰出了办公室。
  王大力听到这,心里很难受,想当年,在上小学时,他是以小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所市里的名牌男中,那是,街坊四邻谁不夸他,走路上也能感到坐车路边的叔叔大妈羡慕的目光。那时候,心里美啊,傲啊,心想长大一定上大学,当科学家,替这个出身不太好的家庭争争气。
  可没想到,初中没毕业,竟赶上文化革命,现在乞求当一个铸锅厂和煤矿的工人都不行,非让自己插队,他不知道插队是好是坏,但是比煤矿和铸锅厂的工人都不如,那肯定是不好的了。想到这,他的心一下沉了下来。
  犹豫两天之后,他终于报了名,拿到学校开的单子去转户口,转户口的老警察,凝视了王大力一会儿,慢慢开口问道:“你转户口要去山西插队?”
  “嗯!”
  “北京户口转出去再想回来可难了,你可想好了?”
  “想好了。”
  “和家里商量了吗?”
  “商量了。”
  “唉!”老警察叹了口气,声音放低了说:“那就办手续吧。”
  王大力办完户口,到学校领了三十二源的插队安置费,做了个新被子,褥子,就等着出发。
  在走的前几天,妈妈对大力说:“你走也不知道那时回来,也没见着你爸爸,你去找一趟你爸,顺便让他借点钱,让你带上,家里确实没钱了。”
  王大力的父亲原来是在文化部工作,五五年肃反,说她解放前当过黄埔二分校的学生,又参加过国民党,虽然是个文职官员,没杀过人,没打过仗,但依然算有历史问题。
  于是,赶上一次运动,就被贬一回,再赶上一次运动,又贬一次。由文化部贬到文化局,有文化局贬到建工局,油建工局贬到建筑公司,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让他修路去了,不在市里,到郊区延庆八达岭修路去了。
  这时已到十一月中旬,天寒冷,王大力没去过延庆,他依据别人给的地址,从德胜门外坐长途汽车去找父亲的。
  也不知做了多长时间,商务酒店离的家,下午四点才找到工地,那是在半山坡上搭起的几顶帐篷里砖头架着三个床板,每个床板的顶头摞着一卷被褥,帐篷口坐着一个年级约六十左右的老头,蓬头垢面,正在低头烧着几个细细的树枝,帐篷里冷冷清清地弥漫着浓浓的烟雾。
  老人一见王大力走近,慢慢站起,大力才发现这老人身材很高大。
  “你找谁?”
  王大力说了父亲的名字,那位老者热情地问:“你是他的?”
  “儿子。”
  “噢。”老人脸上露出意思淡淡的笑。
  听王大力家少完自己的来意后,老人让王大力坐在他父亲的地铺上,一边指着帐篷里的三个铺位,一边自嘲地说:“我们这个帐篷里住三个人,一个你父亲,一个我,一个老关。你父亲你是知道的,我呢姓李,是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师长。老关呢,解放前是一个宪兵。”
  老人顿了下,继续说:“我们都有问题,所以都在这接受改造。”
  王大力一进屋其实一眼就知道了大概,现在听老李一介绍,心里更加明白,这个帐篷是被半管制的,父亲自打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是半年才让回次家。最近半年,才三个月让回一次家,没被管制,哪能在北京工作,不让回家呢?
  过了半小时,父亲回来了。王大力看到父亲又苍老了许多,刚刚五十六七的年纪,头发已经大部分白了,背也有些驼了。王大力向父亲讲了插队的事,并讲要借点钱。父亲沉默了会儿,说希望不大,跟领导说说去,钻出了帐篷。
  不一会,帐篷门被掀开,王大力以为父亲回来,可回来的不是父亲,是一个也近六十多岁的一个又高又瘦的老人。老人向大力点点头,径自到他的地铺上坐下。
  老李向来人介绍了下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