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星的男孩》
分类: txts3
仅仅是或许,那可能会带来改变。
所以,到了2012年10月,那场命定般的企业演出后将近一年,而我儿子的年龄变成两位数时,我开始写关于他的博客。在博客里,我称他为“这孩子”,一来大抵是为了免得他脸红,二来他也希望我这么叫他。接下来的两个月,我整理出了一个关于我们俩的喜剧节目。我想如果人们预先对主题有所了解,或许会对节目更包容。
事实证明,并不只是“或许”。人们读我的博客,来看我的演出,很多很多人。他们笑,他们略微能感到那种快乐。似乎他们理解我这孩子,对他的接纳比我料想的多得多。
这本书只是那个过程的一部分,是分享我们父子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的又一个机会。我无意让这书成为一个关于自闭症的故事,只想借此讲一讲一个碰巧得了自闭症的男孩。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将使他永远超越于他被诊断为的那种人。
此外,我还有更多、多得多的用意。最基本的,我希望这是一本关于他的每个闪光面的书。我想让它与归属感、与所有父子、与所有我们的童年有关,与如何在怪物出没的夜晚摘一颗星星点亮一盏灯有关,与我们如果总在追求错误的东西就可能会丢掉那仅有的对的东西有关。我想在书中记下欢笑,很多很多欢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笑得肚子痛、眼泪停住后还在回忆里长久延宕的欢笑。我想记下爱,记下发现,记下冒险,记下屠龙骑士,记下超级英雄,也记下世上每个小人物的胜利。
还有,儿子,在我离世很久以后,我希望这会是送给你的一本书。虽然我写它的那几个月已经与你分享过其中大部分,但我最大的心愿是,将来有一天,你可能在某个安静时刻坐下来,翻到第一页,从头读到尾。懂得你一直被爱着,我宝贵的孩儿。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1 无你不欢
本来,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他七十七岁的生日。我童年时代的那个大块头壮汉没能活到这岁数,叫人难以理解。更令人费解的是,他所有活泛的精力和快乐从世上消失已经二十三年了。
我常想,要是爸爸能够大驾光临一小时,他会如何看待当今之世。对外星人、互联网、24小时全天候电视,以及过去我们家附近的环形路口——已经安上交通灯了,他会怎么看?
我最想知道,他将怎么跟他的孙子相处。我知道他会很爱他,但他能理解他吗?这孩子可能连“自闭症”都不会写,更别说用它组词。对我的生命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却永远不会相见,这是所有事情中最奇怪的。
这孩子打一出生就没了爷爷,总有点遗憾。他永远不会知道,被一个满头发乳、身高一米七八的大个儿驮在肩上,周身缭绕着老帆船牌须后水和丝卡牌香烟的浓烈气味,那是什么感觉。然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虽说在物理意义上他俩从未见过,但爷爷一直都没有离得很远。
儿子,你知道爸爸怎样按汽车喇叭,并向陌生人挥手看他们会不会还礼吗?那是爷爷的游戏。你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告诉过你,他做肺结核手术留下伤疤和在战场上吃枪子儿的是同一个地方吗?爷爷也是如此对我说。吹口哨,听法兰克·辛纳屈[1]的歌,教你下饭桌时说“谢谢”,都是他。越想起这些,我越觉得,他无处不在。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影子。
博客:《摘星星的男孩》
我感到有一种要从这孩子的出生开始讲这个故事的冲动,就仿佛世界以他为发端,而在此之前出现过的一切纯属偶然。但其实,这故事早已开场,甚至在他进入我的意识之前就已开场。甚至在我迈出我人生的第一步之前,甚至在威廉姆斯家族的任何一人想到某个后代从英国西北部一路迁徙到南方并扎根伦敦就犯怵之前,它就已开场。在所有地方开场。
一切因你而起,爸爸。
我没有太多关于他早期的记忆。平心而论,在我们成长的年岁,他算不得是一号大人物。我母亲家经营餐饮公司,他和她结婚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在那里工作。他一星期干六天六夜的活儿,负责共济会会员的礼堂、婚礼、丧葬及其间的各项事务并提供饮食。若非服务内容有变动,这差事不值一提。为了拿到五英镑巨款,我十三岁起就跟去帮他的忙。今晚也许给市政厅置办一桌酒宴,明晚可能是送一份老式火锅套餐到工人俱乐部,那儿的女人们袒胸露乳,在台上跳舞。我那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有些东西一定会勾起我对爸爸的回忆:那种你能在一英镑店买到的小小的棕色工资信封,每周四都奇迹般地出现在壁炉架上的马车时钟后面,屡试不爽;挂到二挡冲上马路的福特全顺面包车的响声,本来应该挂一挡,但司机累得连换挡都没力气了;寒冬的早晨,打开液化加热器开关,发出“咔嗒”一声响。这一切都意味着:爸爸在家。
这样描述一个人,听起来好像很可怕。我深知他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确实记得,他曾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通过了语法学校的录取考试。注意,他还对我们说,他与小萨米·戴维斯[2]跳过舞、和蒂娜·特纳[3]约过会,好让你把牛皮跟一小撮盐一块接过去。不管怎样,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江湖艺人,一个骨子里的杂耍家,长不大的男孩。如果以前有人要搞一档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叫人哼着强尼·马蒂斯[4]的歌,同时大侃你擦皮鞋的德行(“别忘了鞋跟!只刷鞋面的人都是懒蛋,你一
所以,到了2012年10月,那场命定般的企业演出后将近一年,而我儿子的年龄变成两位数时,我开始写关于他的博客。在博客里,我称他为“这孩子”,一来大抵是为了免得他脸红,二来他也希望我这么叫他。接下来的两个月,我整理出了一个关于我们俩的喜剧节目。我想如果人们预先对主题有所了解,或许会对节目更包容。
事实证明,并不只是“或许”。人们读我的博客,来看我的演出,很多很多人。他们笑,他们略微能感到那种快乐。似乎他们理解我这孩子,对他的接纳比我料想的多得多。
这本书只是那个过程的一部分,是分享我们父子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的又一个机会。我无意让这书成为一个关于自闭症的故事,只想借此讲一讲一个碰巧得了自闭症的男孩。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将使他永远超越于他被诊断为的那种人。
此外,我还有更多、多得多的用意。最基本的,我希望这是一本关于他的每个闪光面的书。我想让它与归属感、与所有父子、与所有我们的童年有关,与如何在怪物出没的夜晚摘一颗星星点亮一盏灯有关,与我们如果总在追求错误的东西就可能会丢掉那仅有的对的东西有关。我想在书中记下欢笑,很多很多欢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笑得肚子痛、眼泪停住后还在回忆里长久延宕的欢笑。我想记下爱,记下发现,记下冒险,记下屠龙骑士,记下超级英雄,也记下世上每个小人物的胜利。
还有,儿子,在我离世很久以后,我希望这会是送给你的一本书。虽然我写它的那几个月已经与你分享过其中大部分,但我最大的心愿是,将来有一天,你可能在某个安静时刻坐下来,翻到第一页,从头读到尾。懂得你一直被爱着,我宝贵的孩儿。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1 无你不欢
本来,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他七十七岁的生日。我童年时代的那个大块头壮汉没能活到这岁数,叫人难以理解。更令人费解的是,他所有活泛的精力和快乐从世上消失已经二十三年了。
我常想,要是爸爸能够大驾光临一小时,他会如何看待当今之世。对外星人、互联网、24小时全天候电视,以及过去我们家附近的环形路口——已经安上交通灯了,他会怎么看?
我最想知道,他将怎么跟他的孙子相处。我知道他会很爱他,但他能理解他吗?这孩子可能连“自闭症”都不会写,更别说用它组词。对我的生命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却永远不会相见,这是所有事情中最奇怪的。
这孩子打一出生就没了爷爷,总有点遗憾。他永远不会知道,被一个满头发乳、身高一米七八的大个儿驮在肩上,周身缭绕着老帆船牌须后水和丝卡牌香烟的浓烈气味,那是什么感觉。然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虽说在物理意义上他俩从未见过,但爷爷一直都没有离得很远。
儿子,你知道爸爸怎样按汽车喇叭,并向陌生人挥手看他们会不会还礼吗?那是爷爷的游戏。你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告诉过你,他做肺结核手术留下伤疤和在战场上吃枪子儿的是同一个地方吗?爷爷也是如此对我说。吹口哨,听法兰克·辛纳屈[1]的歌,教你下饭桌时说“谢谢”,都是他。越想起这些,我越觉得,他无处不在。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影子。
博客:《摘星星的男孩》
我感到有一种要从这孩子的出生开始讲这个故事的冲动,就仿佛世界以他为发端,而在此之前出现过的一切纯属偶然。但其实,这故事早已开场,甚至在他进入我的意识之前就已开场。甚至在我迈出我人生的第一步之前,甚至在威廉姆斯家族的任何一人想到某个后代从英国西北部一路迁徙到南方并扎根伦敦就犯怵之前,它就已开场。在所有地方开场。
一切因你而起,爸爸。
我没有太多关于他早期的记忆。平心而论,在我们成长的年岁,他算不得是一号大人物。我母亲家经营餐饮公司,他和她结婚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在那里工作。他一星期干六天六夜的活儿,负责共济会会员的礼堂、婚礼、丧葬及其间的各项事务并提供饮食。若非服务内容有变动,这差事不值一提。为了拿到五英镑巨款,我十三岁起就跟去帮他的忙。今晚也许给市政厅置办一桌酒宴,明晚可能是送一份老式火锅套餐到工人俱乐部,那儿的女人们袒胸露乳,在台上跳舞。我那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有些东西一定会勾起我对爸爸的回忆:那种你能在一英镑店买到的小小的棕色工资信封,每周四都奇迹般地出现在壁炉架上的马车时钟后面,屡试不爽;挂到二挡冲上马路的福特全顺面包车的响声,本来应该挂一挡,但司机累得连换挡都没力气了;寒冬的早晨,打开液化加热器开关,发出“咔嗒”一声响。这一切都意味着:爸爸在家。
这样描述一个人,听起来好像很可怕。我深知他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确实记得,他曾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通过了语法学校的录取考试。注意,他还对我们说,他与小萨米·戴维斯[2]跳过舞、和蒂娜·特纳[3]约过会,好让你把牛皮跟一小撮盐一块接过去。不管怎样,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江湖艺人,一个骨子里的杂耍家,长不大的男孩。如果以前有人要搞一档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叫人哼着强尼·马蒂斯[4]的歌,同时大侃你擦皮鞋的德行(“别忘了鞋跟!只刷鞋面的人都是懒蛋,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