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沙子的旅人》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收藏沙子的旅人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
内容简介
★卡尔维诺非虚构写作,卡尔维诺怎样用想象力驾驭非虚构写作? ★卡尔维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独辟蹊径的视角,展现仅属于卡尔维诺的的观看之道。 想让卡尔维诺带着你,去蓬皮杜中心看展览,去莎士比亚书店挑新书,或者去日本、墨西哥和伊朗旅行吗?来读《收藏沙子的旅人》吧。 《收藏沙子的旅人》是卡尔维诺看展、读书、旅行的随笔集。他以天马行空的方式,告诉我们看展时该怎样屏气凝神又神游天外,读书时该怎样旁征博引又独辟蹊径,旅行时该怎样入乡随俗又超然世外。卡尔维诺用无尽的想象力超越了这些文章本来的局限,既从沙子收藏中看见旅人走过的世界,也在读书和旅行中看见大千万象的存在之核。 阅读《收藏沙子的旅人》,就像进入卡尔维诺异想天开而又激情澎湃的大脑这部文集能够改变你观看世界的方法。 P.D.史密斯,《卫报》

前言
《收藏沙子的旅人》于1984年10月首次出版,收录在加尔赞蒂出版社的“蓝色文集”。本书与卡尔维诺此前在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过的作品不同,并未按照惯例收录访谈或者自序,卡尔维诺只以匿名的形式为本书第四版的封底撰写过一篇简短介绍,兹录如下:
住在巴黎的卡尔维诺时不时地会给合作报社寄去文章,谈论最近参观的不同寻常的展览。这使得他能够借助一系列展品(古代地图或地球仪、蜡像、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大众媒体、部落文化的遗迹,等等)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这些“零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一睹作者的面貌:毫不挑食的百科全书式好奇心;与任何形式的专业主义保持适当的距离;对提供信息时摒除个人偏见的新闻报道的敬重;喜在边边角角处发表个人见解,或将一己之见藏于字里行间;当涉及世间真理时,就能变得一丝不苟,并且冷静地进行沉思。除了十篇逡巡于巴黎博物馆的文字外,《收藏沙子的旅人》收录的文章以卡尔维诺“所见之物”为主题,或者尽管始于某本书的阅读,却将核心议题放在所见之物(包括想象力的所见)以及观看的技艺之上。本书的最后三组文章是卡尔维诺游览日本、墨西哥和伊朗期间写下的感触。它们也始于“所见之物”,并不断深入展开,将视角投向智识的其他维度。
除以下三篇外,本书的前三个部分在1980至1984年刊于《共和报》(La Repubblica):《收藏沙子的旅人》在1974年6月25日刊于《晚邮报》,《新世界新在哪里》为1976年12月在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的节目上所作的讲解词,《幻想家的百科全书》在1982年3月刊于FMR第一期。
第四部分“时间的形状”中日本和墨西哥的游记,部分在1976年刊于《晚邮报》,部分未曾发表。伊朗部分的游记则从未发表,整理自1975年的旅行笔记。

一、展览与探索
收藏沙子的旅人
有一个收藏沙子的旅人。他环游世界,每到海滩、河岸或者湖边,抑或是沙漠、荒原,都会随身带走一把沙土。回到家里,等待他的是一排排绵长的架子,上面放着数百个小瓶子,里面盛放着巴拉顿湖的灰色细沙,暹罗湾的白色亮沙,冈比亚河流经塞内加尔时沉积下来的红沙,它们展示着并不缤纷的色彩,统一的样貌犹如月球表面,它们的颗粒和构成还有差别,有里海的黑白沙,仿佛依旧浸泡在海水中;也有马拉泰河同样兼具黑白两色的细小沙石;还有肯尼亚马林迪附近的海龟湾那白色中带有紫色螺纹的细沙。
在最近于巴黎举行的古怪收藏展上(藏品有牛颈铃、通博拉彩券、瓶盖、陶笛、火车票、陀螺、厕纸包装纸、德国占领时期的通敌勋章、青蛙标本等),收藏沙子的橱窗是最不引人注意,同时也是最为神秘的,尽管它们被安静地封闭在玻璃瓶中,却似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要讲述。
我看着手册上这一系列沙子的收藏,最惹眼的总是那些颜色最出挑的沙子,摩洛哥一条干涸河床中铁锈色的沙,阿伦群岛白色和炭黑色的沙砾,或者是一种红白黑灰四色相间的沙,而标签上的名字则给人更多关于色彩的想象:墨西哥的鹦鹉岛。领略过最惹眼的颜色之后,沙与沙之间细微的差别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加以分辨,于是你就慢慢地进入了另一个维度,一个只有沙丘的广阔世界中,在那里一片玫瑰色的沙滩绝对不会和另一片玫瑰色的沙滩相同(前者混合了撒丁岛和加勒比海格林纳丁斯群岛的白沙;后者混合了科西嘉索伦扎拉海滩的灰沙),牙买加安东尼港的一片黑色砾石和加那利群岛的兰萨罗特岛上的黑沙,抑或是阿尔及利亚的沙漠中的黑沙也绝不会相同。
我们似乎有一种感觉,这些从全世界的荒原收集而来的沙子好像是要向我们揭示一些重要的东西:对于整个世界的描绘?收藏家的私密日记?又或者是对于我的一个回应(此时的我正专注于这静止的沙漏,在里面意识到了我所处在的时刻)?也许是所有的这些。对于这个世界,沙子收藏记载的是漫长侵蚀后所剩的残留,是最后的物质,是对于世界繁杂、多样外表的否定。而在这套收藏中,收藏家生命中的各个场景要比过往的彩色照片显得更加真实。实际上,我们可以据此认为,这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