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炼金师
分类: qsxs
给安迪:“这两个银先令,是你这一周的工资,这一个银先令是给你治病的。最近几天先不要去上班,养好了身体再说。”
“还不谢谢伍德先生。”
正有些懵的安迪听到母亲的话。立刻开口:“谢谢伍德先生。”
对安迪来说,正是想睡觉有人送枕头,终于启动的资金算是有这么一点了。
送走工厂主伍德和管事,母亲随手就把安迪手中的三个银先令拿走两个。理由是,小孩子要那么多钱弄丢了怎么办。
这一幕安迪有点熟悉,这不和小时候的压岁钱一样了嘛。
安迪一想,再停留在家的话,估计剩下一个先令也保不住了。
“妈妈,我出门去玩了。”
“别乱花钱。”
安迪说完就出门了,根本没回答这句。不花钱出门做什么呢,开玩笑。
安迪出门后,直接从东区向西走。
伦敦东区是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而南伦敦则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
安迪的目标不是西区而是伦敦城。安迪这样的穿戴进入西区,估计会被西区的黑皮们当做扒手流浪儿打一顿。
出了东区之后,安迪很快在地上捡到几张报纸。对伦敦的有钱人来说,报纸就是看完扔。
以前的安迪仅仅在教会学校认识字而已,看报纸还是很困难的。不过这难不倒现在的安迪了。
两张报纸的头版都是英国在海外的一次军事胜利――打击了西班牙海盗,仅仅是关注的目标不一样罢了。
报纸上除了最近的一些本土和海外消息,剩下就是广告诗歌和小说。
看到报纸有小说连载,安迪眼前一亮。读了几遍报纸上的小说之后,安迪拿着报纸走到伦敦城的一家邮局。
因为英国存在大量不能自己写信的半文盲和文盲,邮局里边有个台子,是专门代写书信的。
走到台子前,这里的代写书信人员问道:“是要代写书信吗?”
“不,我要自己写。”
“可以,但是要支付墨水费用和纸张费用。信纸费用是半便士一张,墨水费用是写一张信纸四分之一便士。”
安迪拿出唯一的一个银先令晃了一下,开始坐下写信。
其实安迪写的是小说,小说名字叫做《小公主》。
讲的是一个伦敦单亲家庭的小女孩,从寄宿学校上学时,父亲在印度殖民度失踪后,被寄宿学校的坏老师虐待,但是小女孩
自强不息,坚定的告诉老师:不论一个女孩子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残疾,她们都是小公主。
这句话也是贯彻全文的精神。
故事的结局仍然是大团圆结局,小女孩的父亲在印度征战的时候头部受伤失去记忆,回国后在精神病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痊愈了。在寄宿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寄宿学校的坏老师丢了工作,新来的老师是一个和蔼亲切的人。
全文不是很长,但是正能量十足。
安迪足足写了三页信纸寄给报社刊载,加上邮费和信封费用,一共花掉四个便士,都能买一条鱼了。
安迪私人财富的一个先令,最后只剩下八个便士。
第3章 第一笔稿费
寄信之后,安迪离开邮局,回家的路上在杂货铺用四便士买了1磅劣质糖――这是安迪为了给身体补充血糖,白糖和红糖以及起他的糖价格太高,买不起。东区人也就吃劣质糖了。
好甜。吃了一块劣质糖的安迪满是幸福感。
带着一包劣质糖回家,给姐姐妹妹们一人发了一块吃,还剩大半包。
安迪父母出去了,作为东区人,星期天也是要社交的。父亲是去看看有没有人招聘马车夫,卡特这个名字就是马车夫的意思,如同史密斯是铁匠一样。如果有可能,卡特还是想做马车夫的。
母亲则是和附近的家庭妇女们聊天去了。回来之后的几天,母亲会给家人分时段的讲一些附近街区人家的小道消息,例如某街道某人家的女儿上个星期下海去当站街女郎了,以前街上的谁谁谁在海外殖民地发了财或者送了命等等。
东区人活不下去了就这么两招,女人去做站街女郎,男人去海外殖民地搏命――那是真的去搏命,英国人在非洲和印度的殖民地每年因为疟疾要死很多人,疟疾被这个时候的英国人称为热病,因为疟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发冷发热。
就像美洲人没有天花鼠疫等病毒的抗性一样,地理上处于亚寒带英国人对致死性的疟疾也完全没有抗性。很多时候已经到了蚊子叮一口就死个人的地步。
17世纪有了西班牙人从南美带回来的特效药金鸡纳霜之后,欧洲人疟疾死亡率低了很多,不过金鸡纳霜本身的毒性也很大。不然后来也不会研发毒性更低的青蒿素治疗疟疾。
下午安迪的小伙伴们找了过来,都是附近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有几个还和安迪一起在木工厂打零工。
小家伙们准备下午去河里钓鱼,戴上了简单的钓鱼工具,一伙人出门去了东区郊外的一条小河。
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个来钓鱼的大人和半大的孩子,英国人的三项户外运动,就是打猎、猎狐、钓鱼。一伙人先是挖了蚯蚓或者找了虫子做鱼饵,然后一排坐下,在河边垂钓。
安迪运气不太好,整个下午钓鱼
“还不谢谢伍德先生。”
正有些懵的安迪听到母亲的话。立刻开口:“谢谢伍德先生。”
对安迪来说,正是想睡觉有人送枕头,终于启动的资金算是有这么一点了。
送走工厂主伍德和管事,母亲随手就把安迪手中的三个银先令拿走两个。理由是,小孩子要那么多钱弄丢了怎么办。
这一幕安迪有点熟悉,这不和小时候的压岁钱一样了嘛。
安迪一想,再停留在家的话,估计剩下一个先令也保不住了。
“妈妈,我出门去玩了。”
“别乱花钱。”
安迪说完就出门了,根本没回答这句。不花钱出门做什么呢,开玩笑。
安迪出门后,直接从东区向西走。
伦敦东区是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而南伦敦则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
安迪的目标不是西区而是伦敦城。安迪这样的穿戴进入西区,估计会被西区的黑皮们当做扒手流浪儿打一顿。
出了东区之后,安迪很快在地上捡到几张报纸。对伦敦的有钱人来说,报纸就是看完扔。
以前的安迪仅仅在教会学校认识字而已,看报纸还是很困难的。不过这难不倒现在的安迪了。
两张报纸的头版都是英国在海外的一次军事胜利――打击了西班牙海盗,仅仅是关注的目标不一样罢了。
报纸上除了最近的一些本土和海外消息,剩下就是广告诗歌和小说。
看到报纸有小说连载,安迪眼前一亮。读了几遍报纸上的小说之后,安迪拿着报纸走到伦敦城的一家邮局。
因为英国存在大量不能自己写信的半文盲和文盲,邮局里边有个台子,是专门代写书信的。
走到台子前,这里的代写书信人员问道:“是要代写书信吗?”
“不,我要自己写。”
“可以,但是要支付墨水费用和纸张费用。信纸费用是半便士一张,墨水费用是写一张信纸四分之一便士。”
安迪拿出唯一的一个银先令晃了一下,开始坐下写信。
其实安迪写的是小说,小说名字叫做《小公主》。
讲的是一个伦敦单亲家庭的小女孩,从寄宿学校上学时,父亲在印度殖民度失踪后,被寄宿学校的坏老师虐待,但是小女孩
自强不息,坚定的告诉老师:不论一个女孩子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残疾,她们都是小公主。
这句话也是贯彻全文的精神。
故事的结局仍然是大团圆结局,小女孩的父亲在印度征战的时候头部受伤失去记忆,回国后在精神病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痊愈了。在寄宿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寄宿学校的坏老师丢了工作,新来的老师是一个和蔼亲切的人。
全文不是很长,但是正能量十足。
安迪足足写了三页信纸寄给报社刊载,加上邮费和信封费用,一共花掉四个便士,都能买一条鱼了。
安迪私人财富的一个先令,最后只剩下八个便士。
第3章 第一笔稿费
寄信之后,安迪离开邮局,回家的路上在杂货铺用四便士买了1磅劣质糖――这是安迪为了给身体补充血糖,白糖和红糖以及起他的糖价格太高,买不起。东区人也就吃劣质糖了。
好甜。吃了一块劣质糖的安迪满是幸福感。
带着一包劣质糖回家,给姐姐妹妹们一人发了一块吃,还剩大半包。
安迪父母出去了,作为东区人,星期天也是要社交的。父亲是去看看有没有人招聘马车夫,卡特这个名字就是马车夫的意思,如同史密斯是铁匠一样。如果有可能,卡特还是想做马车夫的。
母亲则是和附近的家庭妇女们聊天去了。回来之后的几天,母亲会给家人分时段的讲一些附近街区人家的小道消息,例如某街道某人家的女儿上个星期下海去当站街女郎了,以前街上的谁谁谁在海外殖民地发了财或者送了命等等。
东区人活不下去了就这么两招,女人去做站街女郎,男人去海外殖民地搏命――那是真的去搏命,英国人在非洲和印度的殖民地每年因为疟疾要死很多人,疟疾被这个时候的英国人称为热病,因为疟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发冷发热。
就像美洲人没有天花鼠疫等病毒的抗性一样,地理上处于亚寒带英国人对致死性的疟疾也完全没有抗性。很多时候已经到了蚊子叮一口就死个人的地步。
17世纪有了西班牙人从南美带回来的特效药金鸡纳霜之后,欧洲人疟疾死亡率低了很多,不过金鸡纳霜本身的毒性也很大。不然后来也不会研发毒性更低的青蒿素治疗疟疾。
下午安迪的小伙伴们找了过来,都是附近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有几个还和安迪一起在木工厂打零工。
小家伙们准备下午去河里钓鱼,戴上了简单的钓鱼工具,一伙人出门去了东区郊外的一条小河。
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个来钓鱼的大人和半大的孩子,英国人的三项户外运动,就是打猎、猎狐、钓鱼。一伙人先是挖了蚯蚓或者找了虫子做鱼饵,然后一排坐下,在河边垂钓。
安迪运气不太好,整个下午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