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史》
分类: txts3
他的不满报复,卓不凡不甘心,他还年轻,他有野心,他有壮志,他甚至梦想过成为名人,成为伟人,他不想就这么死了!
“快来人啊……”
……
……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皇宫里一片混乱,不为其他,半个时辰前,郕王殿下突然晕倒了,这下可把上千名宫女太监们急坏了,甚至连太后都被惊动了。一刻钟前,太医赶了过来。金英惶恐不安的守在门边,没有敢去看一脸严肃的太后,更不敢有其他任何举动。
自从皇上御驾亲征之后,国家的一切大事就交给了郕王殿下,也就是皇帝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殿下平日里也是很用心的,毕竟皇帝哥哥把国家都交给了他管理,他不能不尽心尽力。可以说,比起皇帝来,这个王爷是非常勤恳的,特别是这几天,关于前方战事的消息每天都要送来好几次,为了管理好这个国家,不辜负皇帝哥哥的嘱托,朱祁钰是尽心竭力,现在,也终于累出病来了。
正在殿外的人焦急的等待着太医出来的时候,一帮子大臣们也赶到了。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另外还有几个侍郎,以及督察院的大臣,文渊阁的大臣。反正,不一时,王爷的寝宫外面就聚集了上百号人,这都是朝廷的重臣,大明的栋梁!
在几十号大臣中,有个人的神色显得最为焦急,这人就是兵部侍郎于谦。下午,他就接到了土木堡那边的消息,当他去找几位大臣商议的时候,就听闻监国王爷病倒了的消息。于谦没有迟疑,立即跟着王直他们赶了过来。
很快,就有大臣去金英那询问了情况,金英是负责王爷日常生活的。得到了消息之后,这位大臣立即回来把情况告诉了王直,于谦等人。原来,王爷这段时间处理国政,积劳成疾,最后病倒了!
这下,大臣们也是一阵小声议论,唏嘘不已。正所谓祸不单行,特别是对那些已经知道了在土木堡那边发生的事情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同时感到,大明,从这一刻开始,将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了!
面色最为难看的就是于谦,虽然土木堡那边的消息还在收集之中,失败是肯定的,不过到底有多失败,皇上的情况怎么样了,那些大臣们的情况是怎么样了,还有五十万大军的情况怎么样了,这些都还不清楚。不过,于谦却并不乐观,特别是当监国王爷此时也一病不起,大明的情况会让人乐观吗?
等待并不是一件让人很舒服的事情,不过殿外的人并没有等多久,当门被推开,三名太医走出来之后,大臣们都围了上去,连太后都忍不住走了过来。
为首的太医已经有七十多岁了,显然他的医术是不用怀疑的。“王爷的情况并不大碍,只是积劳成疾,调养几天之后就没有事了!”说完,太医把一副药方给了旁边的金英,让他派人去抓药去了。
听到太医这话,大臣们终于松了口气。王爷还很年轻,相比身体不会差到哪里去,一点小病是不会倒下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国家还有人在领导,那么就不会完蛋!
太后也松了口气,郕王朱祁钰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不过她一直将其当作己处,对这个年轻的王爷很好。在让一些普通的官员离开之后,太后单独把几个重要的大臣留了下来,这其中包括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代尚书)于谦,以及好几个内阁大学士。他们才是朝廷里最为重要的大臣。
太后留下这几个重臣的原因很简单,她也知道了土木堡那边的事情,在监国王爷没有办法亲理朝政的情况下,她必须要肩负起领导这个国家的重任。商量了一番之后,太后与大臣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在皇上的消息确定之前,必须要位大明立下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也就是确立太子,这很重要!
第二节 责任
确定立太子的事情并不复杂。早在皇帝朱祁镇听信王振的话,率军亲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由郕王监国,而关系到宗庙社稷的事情,则由太后,也就是皇帝的母亲孙太后负责。因此,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是孙太后一个人的意见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大臣们的意见,自古以来,立太子的事情就直接关系到了大臣的利益!
孙太后不是吕氏,窦氏那种有野心的太后,她只是个普通的女人,只希望过平静的生活,不过,命运似乎给她开了个玩笑,在过了几十年平静的生活之后,她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切,都是因为她那个儿子的错误决定,都是因为在土木堡发生的那场战斗!
大臣们是忠诚的,至少绝大部分大臣都是忠诚的!当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些大臣们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皇帝的安危,而是江山社稷的安危,这一切,也都因为皇帝在出征之前,没有处理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确立太子!
太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副“元首”,是皇帝法律上的接班人,而设立太子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可是,朱祁镇在出征之前,却并没有确立太子,甚至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要立谁为太子。原因很简单,皇帝的那三个儿子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两岁,而皇帝本人却很年轻,只有二十一岁,他没有必要急着为国家立下法定的继承人,而且也没有想过,五十万大军会败在三万敌军的手里,自然也就没有册立太子了!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当王直,于谦这些顾命大臣在知道土木堡大败之后,立即就想到了
“快来人啊……”
……
……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皇宫里一片混乱,不为其他,半个时辰前,郕王殿下突然晕倒了,这下可把上千名宫女太监们急坏了,甚至连太后都被惊动了。一刻钟前,太医赶了过来。金英惶恐不安的守在门边,没有敢去看一脸严肃的太后,更不敢有其他任何举动。
自从皇上御驾亲征之后,国家的一切大事就交给了郕王殿下,也就是皇帝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殿下平日里也是很用心的,毕竟皇帝哥哥把国家都交给了他管理,他不能不尽心尽力。可以说,比起皇帝来,这个王爷是非常勤恳的,特别是这几天,关于前方战事的消息每天都要送来好几次,为了管理好这个国家,不辜负皇帝哥哥的嘱托,朱祁钰是尽心竭力,现在,也终于累出病来了。
正在殿外的人焦急的等待着太医出来的时候,一帮子大臣们也赶到了。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另外还有几个侍郎,以及督察院的大臣,文渊阁的大臣。反正,不一时,王爷的寝宫外面就聚集了上百号人,这都是朝廷的重臣,大明的栋梁!
在几十号大臣中,有个人的神色显得最为焦急,这人就是兵部侍郎于谦。下午,他就接到了土木堡那边的消息,当他去找几位大臣商议的时候,就听闻监国王爷病倒了的消息。于谦没有迟疑,立即跟着王直他们赶了过来。
很快,就有大臣去金英那询问了情况,金英是负责王爷日常生活的。得到了消息之后,这位大臣立即回来把情况告诉了王直,于谦等人。原来,王爷这段时间处理国政,积劳成疾,最后病倒了!
这下,大臣们也是一阵小声议论,唏嘘不已。正所谓祸不单行,特别是对那些已经知道了在土木堡那边发生的事情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同时感到,大明,从这一刻开始,将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了!
面色最为难看的就是于谦,虽然土木堡那边的消息还在收集之中,失败是肯定的,不过到底有多失败,皇上的情况怎么样了,那些大臣们的情况是怎么样了,还有五十万大军的情况怎么样了,这些都还不清楚。不过,于谦却并不乐观,特别是当监国王爷此时也一病不起,大明的情况会让人乐观吗?
等待并不是一件让人很舒服的事情,不过殿外的人并没有等多久,当门被推开,三名太医走出来之后,大臣们都围了上去,连太后都忍不住走了过来。
为首的太医已经有七十多岁了,显然他的医术是不用怀疑的。“王爷的情况并不大碍,只是积劳成疾,调养几天之后就没有事了!”说完,太医把一副药方给了旁边的金英,让他派人去抓药去了。
听到太医这话,大臣们终于松了口气。王爷还很年轻,相比身体不会差到哪里去,一点小病是不会倒下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国家还有人在领导,那么就不会完蛋!
太后也松了口气,郕王朱祁钰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不过她一直将其当作己处,对这个年轻的王爷很好。在让一些普通的官员离开之后,太后单独把几个重要的大臣留了下来,这其中包括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代尚书)于谦,以及好几个内阁大学士。他们才是朝廷里最为重要的大臣。
太后留下这几个重臣的原因很简单,她也知道了土木堡那边的事情,在监国王爷没有办法亲理朝政的情况下,她必须要肩负起领导这个国家的重任。商量了一番之后,太后与大臣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在皇上的消息确定之前,必须要位大明立下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也就是确立太子,这很重要!
第二节 责任
确定立太子的事情并不复杂。早在皇帝朱祁镇听信王振的话,率军亲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由郕王监国,而关系到宗庙社稷的事情,则由太后,也就是皇帝的母亲孙太后负责。因此,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是孙太后一个人的意见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大臣们的意见,自古以来,立太子的事情就直接关系到了大臣的利益!
孙太后不是吕氏,窦氏那种有野心的太后,她只是个普通的女人,只希望过平静的生活,不过,命运似乎给她开了个玩笑,在过了几十年平静的生活之后,她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切,都是因为她那个儿子的错误决定,都是因为在土木堡发生的那场战斗!
大臣们是忠诚的,至少绝大部分大臣都是忠诚的!当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些大臣们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皇帝的安危,而是江山社稷的安危,这一切,也都因为皇帝在出征之前,没有处理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确立太子!
太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副“元首”,是皇帝法律上的接班人,而设立太子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可是,朱祁镇在出征之前,却并没有确立太子,甚至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要立谁为太子。原因很简单,皇帝的那三个儿子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两岁,而皇帝本人却很年轻,只有二十一岁,他没有必要急着为国家立下法定的继承人,而且也没有想过,五十万大军会败在三万敌军的手里,自然也就没有册立太子了!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当王直,于谦这些顾命大臣在知道土木堡大败之后,立即就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