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退的战士》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无路可退的战士
作者:杰克.希金斯
内容简介
◆为什么死的是他们,不是我? ◆历经战争的酷狱,又陷入灵魂的拷问。 ◆活下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良心的十字架。 ◆人间地狱浮生录现代惊险小说之父、《德国式英雄》作者杰克希金斯又一力作! ◆风靡全球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 一九八八年三月,我赶到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参加玛尔提诺的落葬仪式。三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他的生平。他曾是三十年代最为睿智而有前途的哲学教授,可是二战爆发之后,他就彻底消失了。 他离开了牛津,先后为国防部和经济作战部工作,还在一九四四年一月被授予了杰出服务勋章。不过,他的荣誉当中,只有这一个勋章没有列出任何颁发原因。 据我所知,玛尔提诺从未来过泽西岛。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泽西岛解放时,玛尔提诺已经去世五个多月。 为何在四十年后的今天,玛尔提诺的遗体才刚刚下葬?又为何在他从未踏足的此地落葬? 直到今天,在泽西岛上,我才第一次接近真相 她抽出一张递给我,照片已经有些褪色了,不过仍旧很清楚。这是一群德国军官,最前排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穿着党卫军制服的玛尔提诺,至于另一个人,简直让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为闻名遐迩的人物之一,埃尔温隆美尔元帅阁下,沙漠之狐本尊

前 言

在泽西岛住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对这座小岛在纳粹占领时期的历史兴趣十足。在第三帝国统治下的不列颠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故事就这么来了。本书所援引的历史细节都是真实的。泽西当时有一座战俘营,关押的都是盟军的陆、空军士兵,其中一部分是美国人。而且,书中开头斯莱普顿沙滩上的惨剧也真实无比。在训练中死于德国鱼雷快艇攻击的美国士兵,比诺曼底登陆日时奥马哈海滩的伤亡还要多。本书的历史背景来自我的一位好朋友,薇薇恩?米尔恩。她毕业于牛津大学,后来在坎特伯雷教授法国文学。她总是喜欢在长长的高桌前,不厌其烦地向同事讲述她的监狱时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她父亲是一名卫理公会派的牧师,战争刚打响时,他带着全家一起来到了泽西岛。小岛被纳粹占领后,他觉得坚守在这里是他的义务。他跟薇薇恩一同架设了一台非法无线电收发装置,把英国BBC广播电台的新闻传播给亲朋好友。当地有个女人由于跟他们家有隙,便向盖世太保告发了他们。说起来,在泽西是没有正式运作的盖世太保机构的;岛上的安全事务都由秘密战地警察负责,但是相当多的秘密战地警察成员都是从盖世太保借调来的。薇薇恩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关押在法国;但由于健康原因,刑期减少到一年。她回泽西的时候,搭乘的就是类似书中所写到的那些船队。她给了我一份她日记的抄本,我这个故事里的时间线,都严格遵循了这本日记。比方说,要是我在本书中写“周二下了雨”,那一定是因为薇薇恩的日记里就是这么写的。玛尔提诺这个角色是位中年牛津哲学教师,由于能讲一口流利的德语、扮演纳粹惟妙惟肖,被招募进了SOE(特别行动机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牛津大学教师,我在大学当讲师时曾有幸拜会过他。他中年时被招进SOE,学习如何杀人、如何空降到法国等等。后来,他在一场对阵德国特工的白刃战中受了重伤,因而被偷偷送回英国,还获得了杰出服务勋章。我把这些都安在了玛尔提诺身上,这是艺术源于现实的典型例子。这本《无路可退的战士》被拍成了一部四小时的迷你剧,实力男星乔治?佩帕德[1]饰演玛尔提诺,无论是年龄还是气质都十分契合。总而言之,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三十五种语言。

1

罗马人曾经认为,逝者的灵魂会在他们的坟茔萦绕不去。三月的清晨,乍暖还寒,天空一片阴霾,仿佛夜幕马上就要降临——这种时候,这样的说法就更教人容易相信了。
我站在花岗岩拱门下,朝墓园内张望。公告牌上写着“圣布瑞雷拉德教区教堂”,遍地都是墓碑和坟茔,随处可以见到矗在地上的花岗岩十字架。我注意到,远处有一尊带翼天使像。这时,天际忽然传来滚滚雷声,雨水扫过海湾。
我撑起旅馆看门人塞给我的雨伞,顶着雨走了过去。星期天在波士顿的时候,我还从不曾听说过与法国隔岸相望的英属海峡群岛或者泽西群岛。如今到了星期四,我竟已跨过半个地球踏上这里,来为三年来存在于我脑海里的一个问题寻求答案。
教堂年代久远,是用花岗岩砌成的。我穿过墓碑群,朝教堂走过去,中途停下步子眺望港湾。潮水已经退去,金色的沙滩一览无余,蜿蜒伸向混凝土护堤,往远处看,则是我住的旅馆。
突然,我听到有人在说话。回过头后,我看到两个戴着布帽、肩上扛着麻袋的人蹲在墓园远处墙边的柏树下面。他们站起身走开了,一边走还一边笑,像是被什么笑话逗得直乐。我注意到他们都带着铁锹。他们走到教堂后面便不见了踪影,于是我径直走向那堵墙。
墙边有个刚挖好的墓坑。尽管有树木为这个墓坑遮挡雨水,坑上还是盖着一块油布。我从来没这么兴奋过,似乎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我转身穿过碑群来到教堂门前,拉开大门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