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知味》
分类: txts3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历程和情怀,只是被仓促的时光,慢慢搁浅了。云水过往总是有情,许多的故事,终究被遗忘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连回忆都模糊不清。
做一个庸常寡淡的人,莫如做一壶倾倒众生的茶,任何境况,都有不可言说的闲雅和风情。从浓郁到清淡,由潋滟到沉静,短暂的瞬间,却是一生难忘。后来,在茶的光阴里浸泡得太久,竟忘了自己的来路,亦忘了归途。对人和事,再无分别心,日子悄然而过,无须与谁道说对错,倾诉爱恨。
陆羽的《茶经》,让几片绿叶,一壶佳茗,成了风尚。读过诗书万卷,行罢大江南北,尝遍千江之水,亦不过是和人间草木久别重逢。一盏寻常的茶,可以让内心清醒,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走出内心的荒芜,找到往昔的故人。
贾宝玉曾写过一首《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宝钗说其悟了,又说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宝玉的悟,终究还是牵系着他与黛玉的那段木石前盟。
想当初,宝黛初见时,宝玉说过那么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母笑他胡说,他回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原来世间所有相遇,都是远别重逢,他和黛玉本前世有约,今生方有一段未了情缘。
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她的前生就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草木有情,奈何造化弄人,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就那么多,行至尽头则不可挽回。人有生死,草木有荣枯,一生的光阴,说过去便过去了,回首皆是怅然。
如果能重新开始,那该多好。说下这句话的人,都已是被青春抛得太远。人的一生,终究是有太多的憾缺,留下来的人,亦只剩下回忆。来世,若再相见,只作是远别重逢。
立春花事
近日读《菜根谭》,只觉内心清澈,明净如水。秋去春来,时光流转已有三十余载,又见绿柳依依,梅花繁闹。旧色山河,烟火人间还是最初模样,而我们又何曾还是当年的自己。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一个人静坐轩窗下,煮茗读书,素布简衣,沉静亦风流。入了情境,亦无有急景凋年之感,只觉云深日长,春梦悠闲。竹风溪水各有心事,烟雨梅花两无猜嫌。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迷幻的世事,像一卷不易解读的经文。有些人用半盏茶的时光就悟了,有些人用一生的岁月,亦无法参透其间的禅机。
那一片闲逸踱步的云,好似迷了路,不知该去往哪里。几只鸟雀,栖于林中新绿,早已忘记昨日寄身于谁家的屋檐。庭前的烟雨,淅淅沥沥下着,萦绕的水雾,看不清房舍人家,石桥小舟。
那时乡村,立春后,柴门旧巷芳菲次第,门庭小院绿芜深深。樵夫林径担柴,浣女溪畔濯足,白叟江岸垂钓,黄童骑牛吹笛。山河青翠,燕去燕回,道不尽沧桑兴亡,然爱恨情仇皆已远去,留下明月清风,不肯醒转。
如今,昨日平淡的过往,有如戏文里的故事,朴素美丽,遥不可及。梦里流光,缓慢地行走,那些个桃红柳绿的春天,分明还在,迟迟不舍落尽。有的人,今生的序幕已经结束,有的人,故事才刚刚开始。
外婆去世之后,再也不能陪我檐下廊前听雨,不能陪我赏阅春光花事,就连坛子里的青梅佳酿,亦少了当年的味道。依稀记得跟外婆有过约定,而今亦只能在梦里听到与她相关的音讯。
那个清晨,与母亲携手去竹源外婆家,初春的乡径已有新翠。村口那棵百年老梨树,洁白似雪,倚着巍巍青山,像是画里的风景。母亲梳了光洁的辫子,穿着斜襟的花薄袄,虽为寻常村妇,亦是沉静风流。
远处翠竹依依,池塘野鸭戏水,岸边桃柳抽芽。竹源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小村落,几十户人家,相似的黛瓦白墙,隐于青山绿水间,恍若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祖祖辈辈皆为农人,守着几亩薄田,数座竹山,几顷茶园,与外界相安无事地共度春秋。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15G9551.jpg" />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15Gcb.jpg" />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外婆在庭院剥着新笋,陈旧的小竹椅,像她手腕上的珠串,有了些年岁。竹竿上挂满了腊味,咸鱼,竹匾里晒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菜。我把路边采摘的迎春,装入粗陶罐,搁于桌案,堂前老式家具,亦有了春意。
外婆留宿,我与母亲乐此不疲,夜饭多半是山珍野味,席上外公的酒香,弥漫了整个乡村。春日的斜阳,不生悲意,晚风拂过山峦,寂静清凉。饭后,或于后山踏月漫步,或邀了邻舍,聚集庭院品茶闲话。
若遇着村里戏班子里的人起了兴致,便临时锣鼓喧天,穿了戏服粉墨登场。我亦喜爱热闹,随着大人坐于戏台下,听着那些美妙却不懂的戏文。那时父母年轻康健,亲人护佑,我只是个不
做一个庸常寡淡的人,莫如做一壶倾倒众生的茶,任何境况,都有不可言说的闲雅和风情。从浓郁到清淡,由潋滟到沉静,短暂的瞬间,却是一生难忘。后来,在茶的光阴里浸泡得太久,竟忘了自己的来路,亦忘了归途。对人和事,再无分别心,日子悄然而过,无须与谁道说对错,倾诉爱恨。
陆羽的《茶经》,让几片绿叶,一壶佳茗,成了风尚。读过诗书万卷,行罢大江南北,尝遍千江之水,亦不过是和人间草木久别重逢。一盏寻常的茶,可以让内心清醒,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走出内心的荒芜,找到往昔的故人。
贾宝玉曾写过一首《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宝钗说其悟了,又说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宝玉的悟,终究还是牵系着他与黛玉的那段木石前盟。
想当初,宝黛初见时,宝玉说过那么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母笑他胡说,他回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原来世间所有相遇,都是远别重逢,他和黛玉本前世有约,今生方有一段未了情缘。
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她的前生就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草木有情,奈何造化弄人,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就那么多,行至尽头则不可挽回。人有生死,草木有荣枯,一生的光阴,说过去便过去了,回首皆是怅然。
如果能重新开始,那该多好。说下这句话的人,都已是被青春抛得太远。人的一生,终究是有太多的憾缺,留下来的人,亦只剩下回忆。来世,若再相见,只作是远别重逢。
立春花事
近日读《菜根谭》,只觉内心清澈,明净如水。秋去春来,时光流转已有三十余载,又见绿柳依依,梅花繁闹。旧色山河,烟火人间还是最初模样,而我们又何曾还是当年的自己。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一个人静坐轩窗下,煮茗读书,素布简衣,沉静亦风流。入了情境,亦无有急景凋年之感,只觉云深日长,春梦悠闲。竹风溪水各有心事,烟雨梅花两无猜嫌。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迷幻的世事,像一卷不易解读的经文。有些人用半盏茶的时光就悟了,有些人用一生的岁月,亦无法参透其间的禅机。
那一片闲逸踱步的云,好似迷了路,不知该去往哪里。几只鸟雀,栖于林中新绿,早已忘记昨日寄身于谁家的屋檐。庭前的烟雨,淅淅沥沥下着,萦绕的水雾,看不清房舍人家,石桥小舟。
那时乡村,立春后,柴门旧巷芳菲次第,门庭小院绿芜深深。樵夫林径担柴,浣女溪畔濯足,白叟江岸垂钓,黄童骑牛吹笛。山河青翠,燕去燕回,道不尽沧桑兴亡,然爱恨情仇皆已远去,留下明月清风,不肯醒转。
如今,昨日平淡的过往,有如戏文里的故事,朴素美丽,遥不可及。梦里流光,缓慢地行走,那些个桃红柳绿的春天,分明还在,迟迟不舍落尽。有的人,今生的序幕已经结束,有的人,故事才刚刚开始。
外婆去世之后,再也不能陪我檐下廊前听雨,不能陪我赏阅春光花事,就连坛子里的青梅佳酿,亦少了当年的味道。依稀记得跟外婆有过约定,而今亦只能在梦里听到与她相关的音讯。
那个清晨,与母亲携手去竹源外婆家,初春的乡径已有新翠。村口那棵百年老梨树,洁白似雪,倚着巍巍青山,像是画里的风景。母亲梳了光洁的辫子,穿着斜襟的花薄袄,虽为寻常村妇,亦是沉静风流。
远处翠竹依依,池塘野鸭戏水,岸边桃柳抽芽。竹源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小村落,几十户人家,相似的黛瓦白墙,隐于青山绿水间,恍若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祖祖辈辈皆为农人,守着几亩薄田,数座竹山,几顷茶园,与外界相安无事地共度春秋。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15G9551.jpg" />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15Gcb.jpg" />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外婆在庭院剥着新笋,陈旧的小竹椅,像她手腕上的珠串,有了些年岁。竹竿上挂满了腊味,咸鱼,竹匾里晒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菜。我把路边采摘的迎春,装入粗陶罐,搁于桌案,堂前老式家具,亦有了春意。
外婆留宿,我与母亲乐此不疲,夜饭多半是山珍野味,席上外公的酒香,弥漫了整个乡村。春日的斜阳,不生悲意,晚风拂过山峦,寂静清凉。饭后,或于后山踏月漫步,或邀了邻舍,聚集庭院品茶闲话。
若遇着村里戏班子里的人起了兴致,便临时锣鼓喧天,穿了戏服粉墨登场。我亦喜爱热闹,随着大人坐于戏台下,听着那些美妙却不懂的戏文。那时父母年轻康健,亲人护佑,我只是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