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现在的环境如此恶劣,自己的情况太糟糕,无论什么东西都没有武器和装备重要,保养武器当然也很重要,黄汉不急着赶路,找了一块大石头磨刀。
  大明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五,天色阴霾寒风萧索,遵化城外三十里的一条小路上,一位壮士在大踏步前进。
  他的装束比较奇怪,背上背着一条烤熟的马腿,腰里别着半截戚刀,肩上扛着顶头有个圆窟窿的大刀,身上穿着满是血污的明军制式棉甲。
  此时壮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家,早一点赶回家,让家里人包括整个九里台的乡亲们都上山躲避,因为擅长烧杀抢掠的建奴过不了多久就会来祸害永平府。
  一天一夜的交融,两个思想融会贯通。彪悍的赳赳武夫明军骑兵黄汉已经成为一位上知五千年下知三百八十八年的智者。
  历史知识告诉他,大明崇祯二年也是后金天聪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九年,这一年是炎黄子孙灾难的开始。
  此次建奴入寇大明劫掠京畿之地,神州大地成为通古斯野人的猎场,上百万汉人家破人亡,永平府在劫难逃。
  黄汉马上意识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家,而且要在建奴劫掠九里台之前赶到家里。
  他根本没有想着去找大明官军出谋划策,更加不会去找某知县或者某府台大人毛遂自荐协助守城,因为他很清楚的认识自己。
  伍长又不是武官,一个大头兵而已,还是一个自己营伍全军覆没的幸存者,如何解释袍泽都战死了,唯独自己活着逃离战场?
  不被官老爷直接杀了就是万幸,根本不可能有人会给自己说话的机会,有说话的机会也根本说不清来龙去脉。
  况且一个小卒命贱如狗,哪个官老爷会有耐心听你絮絮叨叨?
  因此救自己这一世的亲人最重要,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太高大上,目前轮不到一个小卒去考虑。
  想到在大明还有父母还有一大家子,黄汉就觉得特别温暖,想到他们有可能马上会死于建奴劫掠就感到心惊肉跳。
  遵化地处燕山南麓,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成,遵化城离永平府城有将近四百里,如果有两匹战马换乘,黄汉能够在两天内赶到永平府。
  可惜现在情况很糟糕,不仅仅是雪地难行,还要时时刻刻因为躲避建奴而绕道,走在路上听见马蹄声就必须离开道路奔入树林躲避。
  在这种状态下,一天走二三十里都要碰到好运气。
  再这样下去,别说及时通知乡亲们避难了,自己都说不准能不能活着回去。黄汉很郁闷,他开始打主意弄一匹战马。


第四章:想打劫建奴

  战马是骑兵的命根子,黄汉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跟马的感情很深,现在动了夺取一匹战马的念头,当然要向后金军下黑手。
  来往的建奴肯定不好惹,如果被他们发现,黄汉不可能得到公平决战的机会。
  人家不会傻到放弃自己的优势来近身肉搏,只要保持离他二三十步距离射箭,靠挥舞铡刀拨挡箭矢,无论是谁也保证抵抗不了多久,最后都会落得个变成刺猬的结果。
  又过去了一天,很明显这片区域是刚刚遭受建奴荼毒的地方,黄汉没有发现一个活着的汉人,至于是被建奴杀了还是躲了不得而知。
  路过了两个被建奴焚毁的小村庄也没有发现什么可以利用的物资,粮食根本没瞧见。
  黄汉喜欢读明史,特别关注大明末年的这一段历史,每每看到野蛮愚昧的后金如有神助,运气好得爆棚就会哀叹汉人何其不幸。
  后金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汉人死于非命的基础上,崇祯二年的入寇更加把劫掠的范围扩大到了大明关内。
  被这些强盗祸害过一次,本来就由于小冰河恶劣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勉强维持的脆弱平衡被完全摧毁,辛勤劳作的汉人花费七八年时间也无法恢复元气。
  建奴入关的目的就是抢劫和讹诈,但大明帝国是历史上最有骨气最倔强的王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即便敌人兵临城下,敌酋红歹是多次表态可以和谈,但是倔强的大明不肯有丝毫妥协,没有人跟建奴谈判,更加不理会奴酋妄图勒索的任何好处。
  建奴打到哪里当然就是抢到哪里,他们还抓捕大量汉民准备带回辽东做奴才,逼着他们赶着牛马大车或者肩挑背扛运送战利品。
  一路上许多不堪虐待的汉人倒毙,最后能够历尽艰辛到达辽东的汉人会成为建奴军事贵族眼里的阿哈。
  汉人在这些野蛮人眼里就是商品,他们可以用一个青壮年汉人去换一只羊或者几斗谷子。
  建奴可以任意打死属于自己的阿哈,汉人来到后金不仅饥寒交迫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建奴发现粮食不够之时,瘦弱的汉人阿哈会被残忍杀害,原因就是为了少一张嘴吃粮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真的不适用于所有人,最起码成为建奴阿哈的许多汉人就没有了灵魂,他们如同行尸走肉,有的甚至于谄媚建奴成为了野蛮人的帮凶。
  来自现代的黄汉简直无法理解,人的脊梁骨原来真的可以被压断,人性真的可以被洗掉沦落成可怜可悲的两脚牲口。
  明末的汉人太懦弱,当年驱逐匈奴的汉家好儿郎已经没有了汉之魂。
  黄汉则不一样,险些熄灭的生命之火重燃的火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