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草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幸运刚洗白的流民。从残留下很少的记忆中得知,他们家本来也曾经富过,那个秦白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听说父亲是个京城的富贵子弟,母亲是他父亲在江南养的外室。
  后来父亲有事回京,一开始,还时常托人带些钱,但时间一长,就把他们母子四人都遗忘了。于是日子过的越来越艰难,在四年多前,那个秦白的母亲在变卖了大多数东西后,终于熬不下去,就带着秦白兄弟仨人赴京寻夫。然而刚走到运河山东段,母亲一病不起、撒手归西。走投无路的三兄弟顿时没了方向,由于年纪太小,根本就不知道多少父亲的情况。事实上,连他们的母亲都知道的很少。因此这兄弟仨人,就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
  可是老天爷似乎在开玩笑,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个时候,秦白的三弟秦高突然高烧不退,而且为了葬母,这几兄弟身边已经没多少钱。也不知道当时有多少的心理挣扎,大哥秦太就突然抛下了他们兄弟两个,只留下一封信(幸好他们儿时日子还过得去,三兄弟都识字)和不知哪里来的三、四两银子,说“自己北上寻父,留秦白照顾三弟”,如此一来,就把秦白和秦高留在了当地。
  区区几两银子当然很快花完,尤其是秦高最后虽然保住了小命,但烧坏了脑子,成为了一个白痴。走投无路之下,两个孤儿一边要饭,一边随着流民四处游荡,到最后,就莫名其妙的来到了这座莱州城。
  幸运的是,在莱州城遇到一位好心人,就是刚才那位望风的李敢母亲李大婶。他们家几年前同样是流民,同样流落到这莱州城。也许是同病相怜,就收留了秦白兄弟俩。虽然依然是穷困潦倒,但起码告别了以往朝不保夕的生活。
  明朝的山东并非是个很好的地方。由于保证运河用水,不得随意灌溉挖井,因此灾情频发,流民也特别的多。尤其是沿海闹倭寇,境内多如牛毛的寨子马匪,再加上信教烧香的时不时的造反,因此离乡背井讨生活的人就特别的多。
  李大婶他们全家同样如此,流落到莱州城,与其他流民一样,在城门外建了个窝棚,久而久之,这片窝棚就形成了一个贫民区。但不管怎么样,秦白总算有了个家。可是很不幸,在一年多前,李大婶同样无钱治病,在匆忙安排了李敢与同样被她收留的童养媳结婚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一来,几个孤儿就只能抱团生存。然而生存艰难,他们几个只能到处抢活干。真的是抢,这时代并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而且到处是行会帮会,还有本地人对外乡人的欺压,成年人对未成年的欺负,你不用拳头甚至动家伙就根本抢不到,于是在三个月前的某次火并后,秦白就……这么穿越了。
  ……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艳阳高照,心情愉快,秦白情不自禁的大声朗诵起这句诗,自己仨兄弟的名就来自这首高适的《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接着秦白又自嘲一笑,什么豪迈什么诗歌都与现在的自己无关。心中唯一所想――怎么去弄到钱!


第2章 买肉
  俩个半大小子在路上吟诗,引起路人纷纷侧目。又因为他们身穿孝衣,摸不透秦白他们俩的富贵底细,因此边上的那几位路人纷纷弯腰行礼,主动让开了道路。
  这年代就这点好,普通老百姓对知识有种很神秘的崇拜,读书人的地位也就特别的高。能做一手好诗词,就能成为青楼楚馆的座上宾,不仅能免费,而且会获得名妓们倒贴钱赞助,这真不是什么夸张。换现代这就是神话故事,如果找小姐想不付钱,说自己是学霸高等数学次次满分?唯一的可能,就是小姐把你当成神经病!
  见有人向自己行礼。还让开道路,李敢顿时眉开眼笑:“白二哥,您真有学问,画的好,诗也作的好。你看俺们现在有多风光?”
  秦白微微一笑,心说李敢的眼皮子还真是浅。而且他也没兴趣成为那个什么穿越众主流的抄诗抄歌一族,并不想窃他人成果为己有,于是随口解释:“这是唐朝诗人写的。”
  “唐朝?是不是李白?”李敢似乎很高兴知道“真相”,反正他知道的唐朝诗人就一个李白,“那也很厉害了,您连唐朝的诗都能背,而且你们俩都有一个‘白’,你们都是文曲星下凡。”
  “呵呵,敢子,你这马屁有点过了哈?”秦白被逗乐了。他明白李敢为何会如此兴奋,甚至兴奋的有点得意忘形。因为今天那十两银子可谓是一笔巨款,对这年代的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巨款,绝不是带引号的那种。十两银子就是莱州城里的小户人家足一年的生活费,可以在山东购买两、三亩熟地,用可比价计算,就相当于现代几万元左右。
  当然,如果想要具体的研究明朝物价,这就复杂多了,完全可以水出几十篇论文。另外就是贫富差距相当悬殊,比如那位青春痘胖公子,那十两银子可能就是他的零花钱,甚至都不够他去喝一顿花酒。
  在这里,秦白没必要向李敢解释清楚,反正解释了他照样不会明白。于是就半开玩笑:“我名字的由来,之所以姓秦,因为我老爸姓秦,为什么叫白,因为我从小就长的特别白。”
  一边说着这番话,一股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这段话其实是秦白在前世介绍自己的一段口头禅。这具身体的秦白当然不是这样,也许是当年愤恨无比,他是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