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分类: txts3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作者:易中天
内容简介
商鞅变法,秦愤而崛起,秦始皇灭六国,并天下,建立君主专制大一统国家。 他勤政。每天看完一百二十斤竹简奏章才去休息。 他谨慎。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以至于荆轲来刺杀他,所有人只能干瞪眼 他狐疑。每天变换住处,谁要是暴露行踪就是死罪。 他残忍。对李斯的批评传出宫外,因查不出是谁泄密,便将在场的人都杀掉。 设防如此,该坐稳江山了吧? 然而,秦的苛政却亲手把自己送上断头台,大秦巨轮仅仅十五年就沉没了。 楚汉相争,刘邦称帝,沿用秦朝制度。 大秦没死,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第一章 始皇革命 兴亡只在顷刻间
大秦帝国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了,迅速异常,没有商量,就像他们当年的横空出世。
请看时间表——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灭赵。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
前221年,秦灭齐,嬴政称帝。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立。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前207年,秦去帝号,改称秦王。
前206年,秦亡。
这就是说,从王国变成帝国,秦只用了九年工夫;从称帝到灭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结局,恐怕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嬴政对自己的帝国信心满满。他的自信,在称帝之后的第一份诏书中表现得不容置疑。
诏书的内容,是要废除谥号制度。
所谓谥号,就是中国古代君主、贵族和名人死后,被授予的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号,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谥号,此人就有了一个历史的评价。最好的是文和武,叫“灵”的则不灵。春秋时期的晋灵公、郑灵公、陈灵公、楚灵王,都是死于非命。
历史总是会有价值判断的,哪怕委婉隐晦。
然而秦始皇却不以为然。因为君主的谥号并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后由他人议决。所以嬴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很不可取。
问题是谥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区别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后是武王,武王之后是成王,成王之后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谁是谁了。
同样,没有了谥号,秦的皇帝难道都叫秦皇?后人读史的时候,怎么弄得清呢?
秦始皇却自有办法。他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
好一个“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看来,他根本就没想到大秦帝国会有死掉的那一天。
然而怎么样呢?
二世而亡。
实际上,秦二世继位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就反了。义军大旗一举,天下云集响应,星火顷刻燎原。两年后,秦相赵高谋杀了二世皇帝,立子婴为秦君,去帝号,称秦王。也就是说,仅仅风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国重新变成了王国。更可悲的是,降格为王国的秦并没能苟延残喘,子婴也很快就向刘邦投降。这位可怜兮兮的亡国之君,其实只当了四十六天秦王。
子婴投降一个月后,项羽率诸侯联军入秦。他像一头野猪一样地闯了进去,掠财宝,掳美女,焚宫室,屠咸阳,杀子婴,尽灭秦宗族。然后分封天下,自号霸王,都于彭城,史称“西楚”。原来的秦王国则分裂成三个封区,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号称“三秦”。[2]
一个庞然大帝国,就这样土崩瓦解。就连被秦始皇废除的谥号制度,也在汉代恢复,并延续到清末。汉武帝的武,汉献帝的献,就是谥号。
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想当初,秦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公元前241年,楚国牵头,与赵、魏、韩、卫组成五国联军,以考烈王为总司令,春申君为参谋长,合纵攻秦。联军兵临函谷(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气势汹汹地准备破门而入。秦人处变不惊,坦然开关迎敌,五国联军竟魂飞魄散,不战而走。秦人不费吹灰之力,各国就成了待宰的羔羊。[3]
现如今,秦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屠城的项羽,本不过一介武夫;首义的陈胜,本不过一名戍卒;受降的刘邦,则不过帝国一个小小的亭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是比乡长还低的“股级干部”,却取秦皇而代之,成为新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这里面,难道没有历史的玄机?
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1]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本章所引凡未注明者,均同此。
[2]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古人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为南楚,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三秦”的三个王国分别是雍、塞、翟。
[3]见《资治通鉴·卷六》。
第一章 始皇革命 太阳又西升
跟周一样,秦也是“西边升起的太阳”。
秦人大约一直是生活在西方的,来历却不甚了然。据说,他们的先祖叫大费,也就是跟随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的父亲是舜的司法部长皋陶,也叫大业。皋陶的母亲是颛顼的孙女,叫女脩(读如修),因为无意中吃了一只玄鸟蛋,便怀孕生下了皋陶。[4]
这故事跟商族的传说如出一辙,不免让人怀疑是“山寨版”。但伯益被舜“赐姓嬴氏”,却值得注意。
秦族当然姓嬴,却未必是舜之所赐。嬴字从女,很显然不是父系的氏,而是母系的姓,就像炎帝的姜,黄帝的姬。姜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