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下午:决定滑铁卢战役的400勇士》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最漫长的下午:决定滑铁卢战役的400勇士
作者:布伦丹·西姆斯
内容简介
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回到法国,随即掀起滑铁卢战役。当时谁也不知道,拿破仑将自此战后永远退出世界舞台。更无人预料到的是,决定这一战,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的关键人物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歩兵。他们负责防守拉海圣庄园,这里是通往布鲁塞尔的必经之路。 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再现了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400勇士出于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不知疲倦的持续战斗,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法军的无畏形象。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不敌而退,他们对战事的延宕拖垮了拿破仑,以一己之力决定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这次战役。 西姆斯围绕着拉海圣庄园重新审视滑铁卢战役,给了我们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曾比众人通常认为的更加接近胜利。这本书是军事史上不应错过的经典作品。

前言 被忽视的故事
这些人和他们的增援部队,将拿破仑拖住了很长时间,足以改变战斗的进程。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年,20世纪又发生了许多以前无法想象的大规模流血事件,滑铁卢战役的影响却丝毫未减。1世界各地无数的城镇、火车站和纪念碑都证明了它的经久不衰。“遭遇滑铁卢”的概念已经深入英语的日常表达,并在流行乐团ABBA乐队的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获奖单曲《滑铁卢》中得到了永生,这一代青少年因此知道且只知道“在滑铁卢,拿破仑的确投降了”。虽然战争并没有立即结束,但是这场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滑铁卢”这个词都成了决定性胜利的代名词了。
“滑铁卢,”雨果写道,“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败,而是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正如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所说的那样,滑铁卢解决了“西方问题”,决定了欧洲是由法国主导还是由若干独立国家的松散团体主导,其平衡由英国及其大陆合作伙伴们保障。就像英国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最近半开玩笑地攻击他的工党前任时所指出的那样,这场战役因此成了“一场联合部队针对一个政权的伟大胜利,这一政权曾让数百万人陷入贫困,而这场胜利也让它名誉扫地”。2要是没有普鲁士在这场战斗中的干预,本·麦金泰尔在《泰晤士报》中写道:“我们都得讲法语了。”3
当代的人们对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也不存任何疑问。1815年2月,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的流放地,使欧洲再次陷入战争。当然,无论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如何,俄国人和奥地利人都有可能最终迫使拿破仑再次就范。但这件事谁也没有把握,因此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了身处比利时的盟军身上。“拯救世界就看你的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盟军指挥官威灵顿公爵出发之前,这样对他说道。4战争结束后不久,诗人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将滑铁卢描绘成一个“骷髅之地”,在这里“联合国”战胜了法国的暴君。5这个意义上的“联合国”是新出现的。在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中,如果说拿破仑曾横跨整个大陆组织了特遣队,那么人们完全可以说,当时是半个欧洲在与另外半个欧洲打仗,但在滑铁卢,拿破仑的部队则几乎完全是由法国人组成的。相比之下,盟军却是如假包换的多国部队。在滑铁卢,即使是在威灵顿的手下,英国人也只占了个大多数而已。拜伦勾画的“联合国”战胜暴君的形象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丘吉尔和罗斯福,他们将其借用来搭建了治理世界的新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人们常常讲起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十分精彩。然而,战斗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却被相对忽视了,那就是英王德意志军团第2轻步兵营在位于盟军阵线中央位置的拉海圣庄园进行的英勇防御。由于有了新的资料来源,包括汉诺威档案馆中未发表的资料,我们现在对这400余名步兵有了更多了解。支撑着他们的是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这些人和他们的增援部队,将拿破仑拖住了很长时间,足以改变战斗的进程。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第1章 序幕
当拉海圣庄园的步兵们睡下的时候,他们知道,一旦法军主力到达,就很可能会有一场大仗要打。然而,比德曼、林道和营里其余的士兵都不可能预见到第二天他们将经受多么严峻的考验。

<blockquote>
1815年6月17日,星期六午后,比利时。前一天,法国人在利尼击败了布吕歇尔元帅的普鲁士军,又在四臂村的交叉路口击败了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荷联军。现在,威灵顿的军队正在撤退,拿破仑则急于赶在他们与布吕歇尔会合之前将其摧毁。
</blockquote>
还算幸运的是,前一天,英王德意志军团第2轻步兵营的步兵们错过了四臂村的战斗,1但是他们目睹了战斗之后的骇人场景:“可怕的景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每走一步,血水都会漫过我们的脚踝。”这是步兵弗里德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