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吃这一套
分类: qsxs
“此刻起,你等可以互相探讨,共同研究,求得正解。众卿家,你们也可以跟举子们共同参详,不算作弊。开始吧。”
哼,开卷考试也没鸟用,你们也答不上来。
一个个的自以为是饱学之士,牛气冲天,就想着修齐治平,与朕共享天下。
想共享天下,你们有那个本事么?
其实你们什么也不是。
学了所谓圣人学问,尤其是程朱理学,整日研习所谓的圣贤之道,不过是掉书袋的书虫而已。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引经据典说空话,大话,套话,掐架,打嘴炮。
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小人标准要求自己,就是一帮骗廷杖,博虚名的伪君子。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就是一帮蠹虫。
难怪崇祯临死的时候,说文臣误我,要李自成杀尽天下文官。
朕宁愿被你们黑成暴君、昏君,也不能被你们给忽悠了。
反正你们那些史官们,也不会说朕的好话。
历史记载中,不就把朕黑成了皇帝中的反面典型么。
你们想怎么评价朕,就怎么评价?当后人都没脑子么?
朕一心为我大明和百姓,问心无愧。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
想当官儿,行,按照朕的路子来。
不换思想就换人,朕才不惯着你们的臭毛病。敢跟朕作对,就叫你们人头落地。
敢造反,就放马过来。
朕还真就不相信,天下百姓会跟着你们走。
当然,朱厚照没打算立刻就采取疾风暴雨式的做法。
这些人虽然有种种不足之处,毕竟还是大明少数有文化的人。
跟绝大多数文盲比起来,学习新知识要容易的多。
大明今后要普及教育,开启民智,这些人是可以利用的先导力量。
科举有很多弊端,但还是目前为止,选拔人才的最公平,最广为认可的制度。
把科考的内容加入现代知识的元素,就能引导读书人主动去学习各种科学知识。
科举,起的就是一个指挥棒的作用。
这就是朱厚照的“掺沙子”战术。
朱厚照也清楚,自己的愿望虽然好,但是这场革新绝不会一帆风顺。
这是对现有文人的一次挑战,势必影响到垄断了知识那些文人的巨大利益。
他们甚至会反扑,会采取种种手段阻挠自己的改革。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都要走出这一步。
我朱厚照刚即位不久,权力还不稳固。
但这是太祖的意思,你敢反对就是反太祖,就是反了大明的根本,收拾你就有充分的理由。
第4章 心里只有自己
即使大臣们参与,也没什么用处。
那些数初中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知识,他们也答不出来。
能答上来的,也不过是就是那篇作文。
但是这篇作文,也大有问题。
《我的一天》,这题目怎么写出一篇雄文来?
怎么破题,怎么立意?怎么起承转合?这跟八股文格格不入啊。
难道要写早晨起来,婢女怎么帮着穿衣,怎么出恭,怎么吃饭这些琐碎小事?
这不就是流水账么。
还有,写白话文是什么意思?我准备的那些典故,用不上啊。那些能显示我学问的生僻字,也用不上啊?那些骈文排比,怎么用?
你说这太祖都死了一百来年,还管这闲事儿干什么?
不管怎么样,这作文还是能写出来的。
至于另外那些题,就只能靠蒙。万一就蒙对了呢。
数学一些题,有几个人还是认的阿拉伯数字的。
此时阿拉伯数字在前来朝贡的外国商人中,已经有所应用,有的人见过。
但是那些加减乘除符号、括号什么的,就不懂了。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不少人都会。但是用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表现出来,就是天书一样的存在,只能胡乱蒙一个答案。
“都答完了么?答完就交卷吧。也好判卷,决定谁能登第。”
朱厚照给刘瑾使了个眼色,刘瑾和张永等人就去收卷。
以前殿试,都是由大学士和九卿们判卷,然后集体排出名次,最后由皇上决定名次。
“众爱卿,就当场判卷吧。”
叫我们判卷,谁懂你的天书,这卷子怎么判?
见众人的目光都瞅着自己,刘健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说话。
“皇上,臣等愚钝,不懂这太祖的学问,还请皇上……。”
“也好,朕也知道你们都不懂,只好亲力亲为。”
朱厚照也不客气,拿起笔就开始判卷。
前面的数理化等题,基本上都是错的。
五条丝绸之路这道题,答案千奇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