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叶妮·格朗台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乃至于眨眨眼睛,都成为当地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像自然学家研究动物本能的作用那样,研究格朗台,并能从他最琐细的动作中发现深邃而无言的智慧。人们说:"今年冬天一定很冷,格朗台老爹戴皮手套了:赶紧摘葡萄吧。""格朗台老爹买进大批板材,今年酒的产量一定可观。"格朗台先生从不买肉和面包。他的佃户每星期给他送来足够的食品,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和小麦,都是用来抵租的。他有一所磨坊,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缴纳租金之外,还亲自登门拿小麦去磨,然后给他送回麸皮和面粉。他们家只雇用一个老妈子,人称大高个娜农,她尽管上了年纪,每逢周末还亲自做一家人吃用的面包。格朗台先生跟租他菜园的菜农说好,要他们供应蔬菜。至于水果,他的果园收成之多,大部分还得拉到市场去出售。取暖用的木材,是从田园四周作为篱垣的矮树或烂掉一半的老树上锯下来的;佃户们把乱枝截成一段一段,用小车运进城,给他在柴房里堆好,讨他说声谢谢。他的众所周知的开支,无非是圣餐费,妻子和女儿的衣着花销以及教堂坐位的租金;还有大高个娜农的工钱,买灯烛、给锅子镀锡、纳税、房屋修缮和作物种植等方面的费用。他最近又买进一片三百六十多公顷的树林,委托一位邻近的居民代管,他答应付代管费。自从购置了这片树林,他才吃上野味。老先生生活上很不讲究,话不多,通常只用一些简短的现成的句子,轻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打从他出头露面的大革命时代起,每逢必须长篇大论或探讨什么问题的时候,他马上会结结巴巴、含糊其辞,弄得听的人很吃力,还不得要领。这种口齿不清、前言不搭后语、思路凌乱的连篇废话,缺乏起码的逻辑,人家以为是他缺乏教育所致,其实他是装出来的。在我门下面的故事中,有些情节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凡遇到生活难题和商业难题要他对付、要他解决,他惯于搬出四句像代数公式一样准确的口诀,说:"我不知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等着瞧吧。"他从来不说"是"或"不是",也从来不落下白纸黑字。有人跟他说话,他只冷冷地听着,右手托住下巴颏儿,肘弯支在左手背上;而且无论什么事,他拿准主意之后就决不反悔。哪怕一笔微不足道的生意,他都要盘算半天。当他的对手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谈判,自以为没有露出半点口风,而其实已经给他摸清底细,他却回答说:"这事我得跟内人商量商量,现在不能作出决定。"他的妻子早已给他压迫得成了百依百顺的奴隶,在生意上却是他最合适的挡箭牌。他从不上别人家去作客,也从不肯应邀赴饭局或请客吃饭。他从不大声喧哗,仿佛什么都讲节俭,连动作都力求省劲儿。由于他始终尊重所有权,所以他决不乱动别人的东西。然而,尽管他说起话来细声细气,举止稳重,箍桶匠的谈吐和习惯仍不免有所流露,尤其在家里,不像在别的地方那样因顾忌而克制自己。体格方面,他身高五尺,肥胖,结实,腿肚子的围长足有一尺,膝盖骨鼓溜溜地像个大结,肩膀宽阔;圆脸,皮色乌亮,布满了小麻点,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眼睛里透出冷酷,像是要吃人,老百姓称之为蛇眼;脑门上皱纹密布,堆起一道道颇具奥妙的横肉,不知深浅的青年人拿格朗台先生开心,把他发黄变灰的头发叫做雪里藏金。他的鼻尖肥大,顶着一颗布满血丝的肉瘤,有人不无道理地说这里面包藏着一团刁钻的主意。这副长相显示出阴险的精细,从不感情用事的清正和他的自私自利;他的感情只专注于吝啬的乐趣和对女儿欧叶呢的爱怜,这是他唯一的继承人,是他心目中真正疼爱的宝贝。他的言谈举止,乃至于走路的步态,总之,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出由于事业上始终一帆风顺而养成的一种自信的习惯。所以,格朗台先生尽管表面平易近人,骨子里却有一股铁石般的硬脾气。他的衣着始终如一,一七九一年是什么装束,今天还是什么装束。结实的鞋子,鞋带也是皮的;一年四季,他总穿一双毛料袜子,一条栗壳色粗呢短裤,在膝盖下面扣上银箍,黄褐两色交替的条绒背心,纽扣一直扣到下巴颏,外面套一件衣襟宽大的栗壳色上衣,脖子上系一条黑色的领带,头上戴一顶宽边教士帽。他的手套跟警察的手套一样结实,要用到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才更换,为了保持整洁,他总以一种形成定规的动作,把手套放在帽沿的同一个部位。索缪城里的人对这位人物的底细,也就知道这些。

城里只有六位居民有资格出入他的公馆。前三位中最起眼的人物是克吕旭先生的侄子。自从这位青年当上索缪初级法庭的庭长之后,他在克吕旭的姓名之后,又加上了蓬丰这一名称,而且力求让蓬丰的身价超过克吕旭,他的签名已经改成克・德・蓬丰。辩护律师一旦冒失地照旧叫他克吕旭先生,出庭时马上就会后悔自己糊涂。凡是称他庭长先生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庇护,他对叫他德・蓬丰先生的人更报以满意的微笑。庭长先生三十二岁,有一处名叫蓬丰的地产,年收入七千法郎;他还在等着继承两位老叔的遗产,一位是克吕旭公证人,另一位是克吕旭神父,图尔城里圣马丁大教堂的教士会成员,这两人据说都相当有钱。三位克吕旭靠许多本家弟兄撑腰,外加同城里的二十来家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