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尘埃腾飞)》
分类: txts3
。
我看故事,是为体验;我写故事,是为了别人来体验,所以我一般不写那种很多人都能经历的故事,比如通篇都是婆媳矛盾夫妻不和之类的情节,那还用得着到我的故事里来体验?相信大多数人都逃不过那种体验。
但一个长篇故事,也不可能全都是常人没有的经历,既然是生活中的故事,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常人无异的。我的原则是尽量少写常人常见的情节,多写常人不常见的情节。
选择《尘埃落定》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不爱动脑子,我为故事选定的题目,大多是成语,熟语,固定词组,比如《三人行》,《同林鸟》,《至死不渝》等;还有的是歌词,比如《不懂说将来》;有的是原型或原作自己用过的,比如《山楂树之恋》;或者是仿造,比如《致命的温柔》;或者是网友的建议,比如《十年忽悠》。
关于跟帖,我欢迎各种分析性的跟帖,尤其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分析。我也不反对读者发表批评意见,但请实事求是,拿出论据来,说出道理来,不要把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当做道德标准来衡量故事人物。在艾园进行争论是可以的,但请不要争着争着,就放下议题,转而指责我的办博方式,说我不允许“百花齐放”,“只能听表扬”,“容不得不同意见”之类。
我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份工作,顺便也在以蜗牛的速度做一个博士学位,所以不能像从前那样做到固定上贴。有时间了,就写一集贴上来,没时间了,就停个几天。有人看,就继续写;没人看,就搁笔。
最后预祝大家跟读愉艾米:一名之得
每次写一个故事之前,都会为故事的题目费一番心思。但当我拿到这个故事的梗概时,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想到了“尘埃落定”这个词,让我马上有了尘埃落定的感觉。
但这次空欢喜了一场,《尘埃落定》的序刚一贴出,就有网友告诉我这名字被人用过了,是一位叫“阿来”的作者,写过一本叫《尘埃落定》的小说,并被拍成过电视连续剧。虽然我将要写的这个故事跟阿来的《尘埃落定》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也不喜欢跟人重名,尤其是跟一个最近刚刚红过的小说重名。
有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你自己写了这么多小说,你连阿来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的国内作者多了去了。
说句让“爱国人士”气炸两肺的话,我已经很久没怎么看中文小说了。在国内就是学英语的,成天啃英文小说都啃不完,根本没时间看中文小说。出国之后更是忙着啃英文小说,如果说国内是以“本”来计算每学期的阅读量的,那么出国之后都是以“十本”“百本”计算的,还有大量论文要啃,后来又加了统计课程要啃,更没时间看中文小说了。
人们看《山楂树之恋》时经常拿来比照的《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等,我都没看过,琼瑶金庸什么的,更是很少看。有些书因为读者提到了,我也到网上找来溜了一两眼,但既没时间也没兴趣,就放下了,所以对近些年的中文小说,我是非常孤陋寡闻的。
有人建议我先把故事写出来,然后大家再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一个故事名。但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不合适,因为我写故事,都是围绕题目来决定情节的取舍与详略的,没有一个题目,我就无法动笔。如果我按照“尘埃落定”的思路选择了情节并写成了故事,那么等我写完就只能用“尘埃落定”这个题目,如果换个别的名字,我写的故事就很可能跑题了。
有人说,你不是说这个故事是某个网友的故事吗?那怎么会跑题呢?难道这个故事不是真人真事,而是你自己编的,所以不同的题目可以编成不同的故事?
这样问的同学有所不知,即便是真人真事,围绕不同的题目写出来,也会不尽相同。比如《三人行》,如果题目是《安洁与老康的爱情故事》,那么我就会省掉很多有关木亚华与崔灵的情节,但因为题目是“三人行”,所以我写的实际不止“安洁与老康的爱情故事”,而是多个“三人行”的故事并行发展。
木亚华的婚姻故事,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因为她的婚姻中夹杂了一个“第三者”;崔灵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第三者”;安洁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先是有乌钢这个“第三者”(你也可以把老康看成“第三者”),后来有他们的孩子这个“第三者”;安洁曾经暗恋她的姐夫,所以对于姐姐姐夫来说,她是个思想上的“第三者”;最后她为姐姐姐夫代孕生子,让姐姐姐夫的婚姻里有了一个“第三者”。
我写故事不怎么关注“中心思想”,如果“中心思想”就是“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说明什么”的话。
大多数人写小说,都有一个message要传达,所谓“文以载道”是也。他们有个“道”要推广,想表达某种观点,于是创作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有人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于是写部小说,设计一些人物和情节,让行善的得到善报,作恶的得到恶报,对世人起到惩戒作用。有人说《西游记》就是这样的小说,只不过它的故事太生动,想象力太丰富,把读者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故事和细节上去,因此没注意到它的“劝喻”中心。
还有的人没这么明显的“文以载道”意识,但
我看故事,是为体验;我写故事,是为了别人来体验,所以我一般不写那种很多人都能经历的故事,比如通篇都是婆媳矛盾夫妻不和之类的情节,那还用得着到我的故事里来体验?相信大多数人都逃不过那种体验。
但一个长篇故事,也不可能全都是常人没有的经历,既然是生活中的故事,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常人无异的。我的原则是尽量少写常人常见的情节,多写常人不常见的情节。
选择《尘埃落定》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不爱动脑子,我为故事选定的题目,大多是成语,熟语,固定词组,比如《三人行》,《同林鸟》,《至死不渝》等;还有的是歌词,比如《不懂说将来》;有的是原型或原作自己用过的,比如《山楂树之恋》;或者是仿造,比如《致命的温柔》;或者是网友的建议,比如《十年忽悠》。
关于跟帖,我欢迎各种分析性的跟帖,尤其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分析。我也不反对读者发表批评意见,但请实事求是,拿出论据来,说出道理来,不要把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当做道德标准来衡量故事人物。在艾园进行争论是可以的,但请不要争着争着,就放下议题,转而指责我的办博方式,说我不允许“百花齐放”,“只能听表扬”,“容不得不同意见”之类。
我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份工作,顺便也在以蜗牛的速度做一个博士学位,所以不能像从前那样做到固定上贴。有时间了,就写一集贴上来,没时间了,就停个几天。有人看,就继续写;没人看,就搁笔。
最后预祝大家跟读愉艾米:一名之得
每次写一个故事之前,都会为故事的题目费一番心思。但当我拿到这个故事的梗概时,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想到了“尘埃落定”这个词,让我马上有了尘埃落定的感觉。
但这次空欢喜了一场,《尘埃落定》的序刚一贴出,就有网友告诉我这名字被人用过了,是一位叫“阿来”的作者,写过一本叫《尘埃落定》的小说,并被拍成过电视连续剧。虽然我将要写的这个故事跟阿来的《尘埃落定》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也不喜欢跟人重名,尤其是跟一个最近刚刚红过的小说重名。
有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你自己写了这么多小说,你连阿来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的国内作者多了去了。
说句让“爱国人士”气炸两肺的话,我已经很久没怎么看中文小说了。在国内就是学英语的,成天啃英文小说都啃不完,根本没时间看中文小说。出国之后更是忙着啃英文小说,如果说国内是以“本”来计算每学期的阅读量的,那么出国之后都是以“十本”“百本”计算的,还有大量论文要啃,后来又加了统计课程要啃,更没时间看中文小说了。
人们看《山楂树之恋》时经常拿来比照的《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等,我都没看过,琼瑶金庸什么的,更是很少看。有些书因为读者提到了,我也到网上找来溜了一两眼,但既没时间也没兴趣,就放下了,所以对近些年的中文小说,我是非常孤陋寡闻的。
有人建议我先把故事写出来,然后大家再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一个故事名。但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不合适,因为我写故事,都是围绕题目来决定情节的取舍与详略的,没有一个题目,我就无法动笔。如果我按照“尘埃落定”的思路选择了情节并写成了故事,那么等我写完就只能用“尘埃落定”这个题目,如果换个别的名字,我写的故事就很可能跑题了。
有人说,你不是说这个故事是某个网友的故事吗?那怎么会跑题呢?难道这个故事不是真人真事,而是你自己编的,所以不同的题目可以编成不同的故事?
这样问的同学有所不知,即便是真人真事,围绕不同的题目写出来,也会不尽相同。比如《三人行》,如果题目是《安洁与老康的爱情故事》,那么我就会省掉很多有关木亚华与崔灵的情节,但因为题目是“三人行”,所以我写的实际不止“安洁与老康的爱情故事”,而是多个“三人行”的故事并行发展。
木亚华的婚姻故事,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因为她的婚姻中夹杂了一个“第三者”;崔灵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第三者”;安洁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个“三人行”的故事,先是有乌钢这个“第三者”(你也可以把老康看成“第三者”),后来有他们的孩子这个“第三者”;安洁曾经暗恋她的姐夫,所以对于姐姐姐夫来说,她是个思想上的“第三者”;最后她为姐姐姐夫代孕生子,让姐姐姐夫的婚姻里有了一个“第三者”。
我写故事不怎么关注“中心思想”,如果“中心思想”就是“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说明什么”的话。
大多数人写小说,都有一个message要传达,所谓“文以载道”是也。他们有个“道”要推广,想表达某种观点,于是创作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有人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于是写部小说,设计一些人物和情节,让行善的得到善报,作恶的得到恶报,对世人起到惩戒作用。有人说《西游记》就是这样的小说,只不过它的故事太生动,想象力太丰富,把读者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故事和细节上去,因此没注意到它的“劝喻”中心。
还有的人没这么明显的“文以载道”意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