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大隋
分类: qsxs
面四十几个人里面萧守仁年纪排老三,里面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和六十多岁的,但是刚才在战场上由于腿脚不利索,跑不动,还是难逃此劫,剩下的十八个人里面现在萧守仁最大,最小的阿成才十三岁,还是个半大的小伙子。
阿成本叫杨成,和穆义是老乡,阿成,穆义,穆羽三个人一起参的军,阿成家原本是药商,所以懂点基本的药理知识,知道哪些草药能止血哪些草药能解毒。
“萧大哥命硬,还死不了,我们现在是去哪?”萧守仁费力的笑着问道。
“我们现在准备去和大军汇合,找到大军我们就安全了,刚才的那一仗我们输惨了,高句丽的大军现在已经向我军逼进了,他们连战场都没来得及打扫就轻骑出发,估计这会儿已经到了鸭绿江边了。”穆义回答。
此次讨伐高句丽是杨广准备了将近四年的成果,从大业三年初,也许更早,杨广就有征伐高句丽的打算了。
这次讨伐的规模是巨大的,光兵力就有113万人,对外号称两百万,声势浩大,分二十四路一同推进,水陆并进,势不可挡。
而萧守仁他们就正好分在大将军薛世雄帐下,听候将令。
从正月初二下诏伐高句丽到现在已经是七个月了,胜仗打了不少,但是都是小胜利,剿灭的高句丽士兵并不多,没有伤到其元气。
陆上的军队主要由宇文述、于仲文、薛世雄、崔弘舁四人率领。
宇文述、于仲文、薛世雄、崔弘舁四人率领率军绕过高旬丽城池东进,会于鸭绿江西,试图跨江南下直趋平壤,会合水军翻动敌军根本。
水军由来护儿率领,而平壤正好是高句丽的都城。
平壤城本是中原领土,但是由于战乱被高句丽趁虚而入,给夺了城池。
大蜀国三百年政权分裂之后,高句丽眼看着中原大地势力割据,烽火四起,趁机南下攻占乐浪郡,翌年又占领带方郡,不久将都城迁到乐浪郡城平壤。
四位将军想法是好的,但人马众多,后勤补给困难,高句丽坚壁清野,路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被烧光了,水井都被土墙推倒填埋,就留下脚下的泥土而已。
远征军需自负资粮。大军由泸河、怀远二镇出发时,各路人马皆给百日粮,还有排甲、枪稍等武器装备,及帐篷衣服等,每个士兵负重在3石以上,长途跋涉,人马皆不胜负荷。行军时又立下军令状:“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人的智慧是可敬的。
所以有实在背不动的士卒,宿营时皆在帐篷下偷偷地掘坑,将粮食掩埋,以减轻行军负担,期望到高句丽境内能抢劫米麦受用。
打的是以战养战的主意,可是人算总是不如天算的。
结果,大军才行至中路,就快断炊了。
第二章青山有幸埋忠骨(中)
隋军总共有三十万人分成九个小队,渡过鸭绿江南下,从乐浪道出兵的老将于仲文较有谋略,他率军来到乌骨城,故意挑选羸弱马驴(老了的不能上战场打仗的马与驴)数千置于军后,自己率大军向东进发。
在路上于文仲正好遇见高句丽出兵掩袭后路辎重,于仲文挥师回击,大破高句丽军。
高丽王遣大臣乙支文德来到隋军营帐前诈降,实为探听军情,由于杨广大张旗鼓,以势压人,本无军事机密可言,乙支文德投降是假,打探军情才是真。
高句丽也知道杨广有投降不杀的诏令,知道诈降的效果,投降的人是不会有性命之虞的,所以身为高句丽宰相的乙支文德敢于来到隋军大营,旁若无人,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安全会有危险。
进出几十万敌军的大营,面不改色,如入无人之地,当真是有胆色。也难怪这老头能做到高句丽的第二把交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杨广事先也密向于仲文布置,“若遇高元及文德来降,必擒之”,也就是说如果遇到高句丽的皇帝高元和宰相乙支文德来投降的话,不用多说,直接擒拿住了。
于仲文想趁机逮捕乙支文德,但监军的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不知道杨广的密旨,只知“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的明旨,出面制统帅,两人争执不下,不了了之。
结果错失擒获敌军主帅的机会。乙支文德被放走后,诸将反悔,派人追文德,说:“更有言议,可复来也”。意思是说还有话要说,还有事要商量,你回来,咱再具体谈谈。
孤身闯虎口的乙支文德哪里肯依,你当人家是傻瓜啊!快马加鞭急速回营,留给大隋诸将的是一马绝尘而去的背影以及满心的后悔。
于仲文和宇文述等放走了敌军宰相,心里很不踏实,怕杨广怪罪,宇文述以粮尽欲退兵,于仲文则不甘心无功退还,想以精锐追击文德,并冲着宇文述怒斥:“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
你手里有着十万士兵将士,不能打败擒住这么些个小蟊贼,还谈退兵以后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杨广?于文仲的话就像是一剂猛药,一下子就戳到了宇文述的伤处痛处。
于文仲见诸将面有难色,又大吼:“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甲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辞气慷慨激昂,诸将亦为之动容,大家平起平坐,互不统辖,但于仲文敢负责,诸将也就不好意思撤退。
于
阿成本叫杨成,和穆义是老乡,阿成,穆义,穆羽三个人一起参的军,阿成家原本是药商,所以懂点基本的药理知识,知道哪些草药能止血哪些草药能解毒。
“萧大哥命硬,还死不了,我们现在是去哪?”萧守仁费力的笑着问道。
“我们现在准备去和大军汇合,找到大军我们就安全了,刚才的那一仗我们输惨了,高句丽的大军现在已经向我军逼进了,他们连战场都没来得及打扫就轻骑出发,估计这会儿已经到了鸭绿江边了。”穆义回答。
此次讨伐高句丽是杨广准备了将近四年的成果,从大业三年初,也许更早,杨广就有征伐高句丽的打算了。
这次讨伐的规模是巨大的,光兵力就有113万人,对外号称两百万,声势浩大,分二十四路一同推进,水陆并进,势不可挡。
而萧守仁他们就正好分在大将军薛世雄帐下,听候将令。
从正月初二下诏伐高句丽到现在已经是七个月了,胜仗打了不少,但是都是小胜利,剿灭的高句丽士兵并不多,没有伤到其元气。
陆上的军队主要由宇文述、于仲文、薛世雄、崔弘舁四人率领。
宇文述、于仲文、薛世雄、崔弘舁四人率领率军绕过高旬丽城池东进,会于鸭绿江西,试图跨江南下直趋平壤,会合水军翻动敌军根本。
水军由来护儿率领,而平壤正好是高句丽的都城。
平壤城本是中原领土,但是由于战乱被高句丽趁虚而入,给夺了城池。
大蜀国三百年政权分裂之后,高句丽眼看着中原大地势力割据,烽火四起,趁机南下攻占乐浪郡,翌年又占领带方郡,不久将都城迁到乐浪郡城平壤。
四位将军想法是好的,但人马众多,后勤补给困难,高句丽坚壁清野,路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被烧光了,水井都被土墙推倒填埋,就留下脚下的泥土而已。
远征军需自负资粮。大军由泸河、怀远二镇出发时,各路人马皆给百日粮,还有排甲、枪稍等武器装备,及帐篷衣服等,每个士兵负重在3石以上,长途跋涉,人马皆不胜负荷。行军时又立下军令状:“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人的智慧是可敬的。
所以有实在背不动的士卒,宿营时皆在帐篷下偷偷地掘坑,将粮食掩埋,以减轻行军负担,期望到高句丽境内能抢劫米麦受用。
打的是以战养战的主意,可是人算总是不如天算的。
结果,大军才行至中路,就快断炊了。
第二章青山有幸埋忠骨(中)
隋军总共有三十万人分成九个小队,渡过鸭绿江南下,从乐浪道出兵的老将于仲文较有谋略,他率军来到乌骨城,故意挑选羸弱马驴(老了的不能上战场打仗的马与驴)数千置于军后,自己率大军向东进发。
在路上于文仲正好遇见高句丽出兵掩袭后路辎重,于仲文挥师回击,大破高句丽军。
高丽王遣大臣乙支文德来到隋军营帐前诈降,实为探听军情,由于杨广大张旗鼓,以势压人,本无军事机密可言,乙支文德投降是假,打探军情才是真。
高句丽也知道杨广有投降不杀的诏令,知道诈降的效果,投降的人是不会有性命之虞的,所以身为高句丽宰相的乙支文德敢于来到隋军大营,旁若无人,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安全会有危险。
进出几十万敌军的大营,面不改色,如入无人之地,当真是有胆色。也难怪这老头能做到高句丽的第二把交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杨广事先也密向于仲文布置,“若遇高元及文德来降,必擒之”,也就是说如果遇到高句丽的皇帝高元和宰相乙支文德来投降的话,不用多说,直接擒拿住了。
于仲文想趁机逮捕乙支文德,但监军的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不知道杨广的密旨,只知“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的明旨,出面制统帅,两人争执不下,不了了之。
结果错失擒获敌军主帅的机会。乙支文德被放走后,诸将反悔,派人追文德,说:“更有言议,可复来也”。意思是说还有话要说,还有事要商量,你回来,咱再具体谈谈。
孤身闯虎口的乙支文德哪里肯依,你当人家是傻瓜啊!快马加鞭急速回营,留给大隋诸将的是一马绝尘而去的背影以及满心的后悔。
于仲文和宇文述等放走了敌军宰相,心里很不踏实,怕杨广怪罪,宇文述以粮尽欲退兵,于仲文则不甘心无功退还,想以精锐追击文德,并冲着宇文述怒斥:“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
你手里有着十万士兵将士,不能打败擒住这么些个小蟊贼,还谈退兵以后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杨广?于文仲的话就像是一剂猛药,一下子就戳到了宇文述的伤处痛处。
于文仲见诸将面有难色,又大吼:“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甲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辞气慷慨激昂,诸将亦为之动容,大家平起平坐,互不统辖,但于仲文敢负责,诸将也就不好意思撤退。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