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2:从三岁到八十二岁》
分类: txts3
伤疤,如今却被长孙无忌刺痛了。
昔日杀父辱名,今又阻扰仕途,是可忍孰不可忍?许敬宗恨得咬牙切齿,赌咒发誓要报此仇,可摩拳擦掌许久,却又无可奈何怆然长叹——都被踢出长安了,有什么本事复仇?百年陈规又岂是他一己之力所能撼动的?关陇山高,南风不竞,世道如此,不忍又能如何?
忍字心头一把刀,许敬宗满腹怨气又化作伤感,凝望那高耸冷峻的长安城,无奈悲吟道:“徒伤幽咽响,不见东西流。无期从此别,更度几年幽。遥闻玉关道,望入杳悠悠……”
哀伤的诗句尚未吟罢,忽听身后马蹄纷沓,有个高亢浑厚的笑声传来:“甚洽甚洽!这是南朝江总所作《陇水头》,那江总老儿有才无德诗酒误国,你许敬宗也非良善之辈。相得益彰,有趣得紧啊!”
王德俭侧目观瞧,只见城南大道上奔来数骑,为首一匹骢马之上端坐一位老者。此人明显已过耳顺之年,却腰板挺拔精神矍铄,头戴浑脱帽,身披白狐裘,迎着寒风挥鞭驰马,红扑扑的宽额大脸,一副皓髯随风飘摆,甚是威武洒脱。
“何人出言讥讽?”许敬宗立刻恢复了桀骜不驯的神情,却面朝城门没有回头,故意摆出不屑之态。
老者来至近前勒缰下马,笑道:“一句戏言而已。老友,是我啊!”
许敬宗这才回头观瞧,明知道这个人是谁,却故意装作不认识:“你我相识吗?恕我忘却了,阁下贵姓高名?”
“咱们相识三十余载,你何等记性?”
许敬宗摇头晃脑道:“不怪我记性不好,只怨你自己不出名,若是何、刘、沈、谢那等大名士(何逊、刘孝绰、沈约、谢脁,都是南朝著名文士),我便是半夜遇见也能认出来。”
老者仰面大笑:“你这老货,几年没见越发轻狂!听说你升了礼部尚书,一定春风得意吧?”说罢他上前抱住许敬宗肩膀,很是亲睦——此公名叫崔义玄,是参与李唐开基之臣。他精通五经又曾从戎,可谓文武全才,官职却不高,如今六十四岁高龄,仍官居王府长史,在潞州辅佐韩王李元嘉;李治新近登基,遍召各州官员询问民情,他也奉命来京见驾。
许敬宗无心与他寒暄,指指马车道:“尚书八座已是过眼云烟,小弟运道不佳,又贬官了。”
崔义玄熟知许敬宗品性,也不以为意,戏谑道:“你这半生起起落落多少次,升得迅速降得马虎,贬官对你而言也不算什么,说不定哪天又提回来。”
“这次怕是比登天还难了。”许敬宗手托花白的胡须,“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那又如何?”崔义玄大不以为然,“愚兄比你还长几岁,我都不言老,哪轮得到你?”
许敬宗摇头苦笑:“崔兄不懂,不懂啊……”
“我活了六十多,有什么不懂的?”崔义玄眼望长安手捻须髯,“‘时过于期,否终则泰’,西风吹尽东风起。吕望八十尚在渭水垂钓,百里奚七十岁还是一介奴仆,后来不都身居宰辅燮理天下么?咱们还硬朗,春秋鼎盛之年何必作此垂老之叹!”
许敬宗闻听此言不禁仔细打量崔义玄,见他神采飞扬双目熠熠,顿时猜到他的心思——此老自负甚高,沉寂下僚已久,早就心有不甘,如今新君登基,八成想借觐见之机谋求晋升。想至此许敬宗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换了副恭维口气:“是啊,崔兄功劳赫赫文武全才,放眼天下谁能比及?在外任职二十余年,早该调入京中了,即便拔擢您当宰相,又有谁敢不服?”
“贤弟过誉。”崔义玄喜上眉梢,嘴上虽谦让,心里却觉这几句马屁很受用。
“不过……”许敬宗话锋一转,“即便同僚敬重,圣上也器重您,恐怕还是无缘高升。”
“这是从何说起?”崔义玄不解。
“崔兄以为否极泰来,我看却是火水未济。西风未尽,东风难起啊!”许敬宗一脸沉痛道,“如今朝中之事尽由长孙无忌、褚遂良裁度。崔兄久在外任恐有所不知,无忌专断甚于往昔,手握大权越发心狭量窄,所信用者皆关陇同乡。似你我这等没个好出身的,他哪瞧得上?”
崔义玄的笑容渐渐收敛——他这辈子没少吃门第的亏。隋末群雄纷争,他最先投靠的是瓦岗军李密。那李密虽统领农民军,却系名门出身,乃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赵公李弼之后,格外注重门第;崔义玄虽姓崔,却非清河、博陵两支望族,只是贝州武城的寒门子弟。他自负才智过人,又性情直率夸夸其谈,惹得李密大为不悦,竟不肯收留。崔义玄衔恨而去,一气之下转投大唐,并游说瓦岗部将降唐,后来又随李世民征战洛阳立下功劳,这才成就一番事业,被封为清丘县公。可天下乌鸦一般黑,李渊父子也是关陇权贵,乃八柱国之一陇西郡公李虎之后。崔义玄在战后鲜有建树,不被朝廷重视,始终流于外任。如今好不容易熬到李世民驾崩,李治重理朝局,他自忖是三朝老臣,也该到出头之日了。难道长孙无忌又要作梗?
回想半生遭遇,崔义玄不免忧虑,但他也知道许敬宗人品不好,这番话未可尽信,于是辩驳道:“你不必危言耸听。似我这等资历的人还剩几个?新君登基自当尊崇老臣,朝廷总要卖我点儿老面子。”
“崔兄太过自负了吧?”许敬宗阴阳怪气道,“小弟曾任东宫右庶子,是当今圣上潜邸之臣,无忌对我都不肯留面子,崔兄您的面子能比我大多少?”
“这……”崔义玄皱起眉头。
许敬宗见他已有
昔日杀父辱名,今又阻扰仕途,是可忍孰不可忍?许敬宗恨得咬牙切齿,赌咒发誓要报此仇,可摩拳擦掌许久,却又无可奈何怆然长叹——都被踢出长安了,有什么本事复仇?百年陈规又岂是他一己之力所能撼动的?关陇山高,南风不竞,世道如此,不忍又能如何?
忍字心头一把刀,许敬宗满腹怨气又化作伤感,凝望那高耸冷峻的长安城,无奈悲吟道:“徒伤幽咽响,不见东西流。无期从此别,更度几年幽。遥闻玉关道,望入杳悠悠……”
哀伤的诗句尚未吟罢,忽听身后马蹄纷沓,有个高亢浑厚的笑声传来:“甚洽甚洽!这是南朝江总所作《陇水头》,那江总老儿有才无德诗酒误国,你许敬宗也非良善之辈。相得益彰,有趣得紧啊!”
王德俭侧目观瞧,只见城南大道上奔来数骑,为首一匹骢马之上端坐一位老者。此人明显已过耳顺之年,却腰板挺拔精神矍铄,头戴浑脱帽,身披白狐裘,迎着寒风挥鞭驰马,红扑扑的宽额大脸,一副皓髯随风飘摆,甚是威武洒脱。
“何人出言讥讽?”许敬宗立刻恢复了桀骜不驯的神情,却面朝城门没有回头,故意摆出不屑之态。
老者来至近前勒缰下马,笑道:“一句戏言而已。老友,是我啊!”
许敬宗这才回头观瞧,明知道这个人是谁,却故意装作不认识:“你我相识吗?恕我忘却了,阁下贵姓高名?”
“咱们相识三十余载,你何等记性?”
许敬宗摇头晃脑道:“不怪我记性不好,只怨你自己不出名,若是何、刘、沈、谢那等大名士(何逊、刘孝绰、沈约、谢脁,都是南朝著名文士),我便是半夜遇见也能认出来。”
老者仰面大笑:“你这老货,几年没见越发轻狂!听说你升了礼部尚书,一定春风得意吧?”说罢他上前抱住许敬宗肩膀,很是亲睦——此公名叫崔义玄,是参与李唐开基之臣。他精通五经又曾从戎,可谓文武全才,官职却不高,如今六十四岁高龄,仍官居王府长史,在潞州辅佐韩王李元嘉;李治新近登基,遍召各州官员询问民情,他也奉命来京见驾。
许敬宗无心与他寒暄,指指马车道:“尚书八座已是过眼云烟,小弟运道不佳,又贬官了。”
崔义玄熟知许敬宗品性,也不以为意,戏谑道:“你这半生起起落落多少次,升得迅速降得马虎,贬官对你而言也不算什么,说不定哪天又提回来。”
“这次怕是比登天还难了。”许敬宗手托花白的胡须,“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那又如何?”崔义玄大不以为然,“愚兄比你还长几岁,我都不言老,哪轮得到你?”
许敬宗摇头苦笑:“崔兄不懂,不懂啊……”
“我活了六十多,有什么不懂的?”崔义玄眼望长安手捻须髯,“‘时过于期,否终则泰’,西风吹尽东风起。吕望八十尚在渭水垂钓,百里奚七十岁还是一介奴仆,后来不都身居宰辅燮理天下么?咱们还硬朗,春秋鼎盛之年何必作此垂老之叹!”
许敬宗闻听此言不禁仔细打量崔义玄,见他神采飞扬双目熠熠,顿时猜到他的心思——此老自负甚高,沉寂下僚已久,早就心有不甘,如今新君登基,八成想借觐见之机谋求晋升。想至此许敬宗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换了副恭维口气:“是啊,崔兄功劳赫赫文武全才,放眼天下谁能比及?在外任职二十余年,早该调入京中了,即便拔擢您当宰相,又有谁敢不服?”
“贤弟过誉。”崔义玄喜上眉梢,嘴上虽谦让,心里却觉这几句马屁很受用。
“不过……”许敬宗话锋一转,“即便同僚敬重,圣上也器重您,恐怕还是无缘高升。”
“这是从何说起?”崔义玄不解。
“崔兄以为否极泰来,我看却是火水未济。西风未尽,东风难起啊!”许敬宗一脸沉痛道,“如今朝中之事尽由长孙无忌、褚遂良裁度。崔兄久在外任恐有所不知,无忌专断甚于往昔,手握大权越发心狭量窄,所信用者皆关陇同乡。似你我这等没个好出身的,他哪瞧得上?”
崔义玄的笑容渐渐收敛——他这辈子没少吃门第的亏。隋末群雄纷争,他最先投靠的是瓦岗军李密。那李密虽统领农民军,却系名门出身,乃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赵公李弼之后,格外注重门第;崔义玄虽姓崔,却非清河、博陵两支望族,只是贝州武城的寒门子弟。他自负才智过人,又性情直率夸夸其谈,惹得李密大为不悦,竟不肯收留。崔义玄衔恨而去,一气之下转投大唐,并游说瓦岗部将降唐,后来又随李世民征战洛阳立下功劳,这才成就一番事业,被封为清丘县公。可天下乌鸦一般黑,李渊父子也是关陇权贵,乃八柱国之一陇西郡公李虎之后。崔义玄在战后鲜有建树,不被朝廷重视,始终流于外任。如今好不容易熬到李世民驾崩,李治重理朝局,他自忖是三朝老臣,也该到出头之日了。难道长孙无忌又要作梗?
回想半生遭遇,崔义玄不免忧虑,但他也知道许敬宗人品不好,这番话未可尽信,于是辩驳道:“你不必危言耸听。似我这等资历的人还剩几个?新君登基自当尊崇老臣,朝廷总要卖我点儿老面子。”
“崔兄太过自负了吧?”许敬宗阴阳怪气道,“小弟曾任东宫右庶子,是当今圣上潜邸之臣,无忌对我都不肯留面子,崔兄您的面子能比我大多少?”
“这……”崔义玄皱起眉头。
许敬宗见他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