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陈来看看。


【04.名臣张之洞】


几日过后,刚毅从张翰林的条陈中,抄了两条,就去上早朝。见到了慈禧太后,刚毅越众而出:启奏太后,微臣有本上奏。


慈禧太后诧异的看着他:刚毅,谁不知道你出了名的缺心眼,也会有本上奏?别是什么家长里短吧?告你说,你要是敢在朝廷上弄这事,我饶不了你!


刚毅急了:太后,微臣考虑的都是国家大事,岂有个家长里短的道理?不信太后你看……说罢,把自己的奏章呈上去。


慈禧太后打开奏章,看了两眼,忽然脸上变色,大喝一声:刚毅,你好大的胆子!


刚毅吓呆了,扑通一声跪倒:太后饶命,饶命啊……


就见慈禧横眉立目:刚毅,你给我老实说,这奏章上的条陈,到底是谁写的?


这个……不干我事啊……刚毅哭得泪人一样:都是我一时不察,被人蒙蔽了,实告太后,这条陈是翰林院的张翰林写的。


慈禧的声音更加阴冷:刚毅,你可知罪?


知……不知……知不知……刚毅已经吓糊涂了,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却听慈禧叹息道:刚毅,不怪我骂你,咱们大清国,国大人多,却反遭西洋蛮夷欺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大清吃饭的人多,有本事的人少。所以我才经常吩咐你们,要多加留意,发现人才,如今你找到了张翰林这等人才,不说快点向朝廷引荐,加以重用,反而压制他,还偷他的条陈。刚毅啊刚毅,你这样做,对得起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毅松了一口气,禀报道:太后吉祥,虽然这事是我做得不对,不过那张翰林吗,反正他也跑不了,以后臣会主动和他交流,多多探讨治国良策,再抄几条。


慈禧道:少来,你抄了一次还不够啊?那张翰林叫什么名字?


刚毅歪着脑袋,想了半晌:好象叫什么张之洞。


传旨,慈禧道:让吏部看看,什么地方官员有空缺,让这张之洞去历练历练,以后咱们的大清国啊,很有可能得指望着他替大家干活。


慈禧还真说对了,名臣张之洞,至此横空出世,被吏部派到山西做巡抚,他是晚清时代有名的儒臣,甫一出世就顺风顺水,仕途上青云直上,成为了晚清最为倚重的人。


但理有正反,话有两面,张之洞横空出世,只为强国而来,却奈不得爱新觉罗皇氏的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相对冲的。结果是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不过是在满清王朝的棺材上,吭哧吭哧的钉下了四枚大铜钉。


就此意义上来说,儒臣张之洞本人,不啻于大清帝国的最后掘墓人。


【05.帝国的棺材】


说张之洞才是帝国的掘墓人,这个论点肯定会有争议。先把争议放下,甭管大清帝国的掘墓人到底是哪个,但有一点:既然有人不辞辛苦的为帝国掘墓,那么肯定,帝国这时候已经装在了棺材里。


那么大清帝国的棺材,又是什么呢?


说起帝国之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清王朝那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精巧备至勾连错合的军事体制。


说到清王朝的军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手好闲托着鸟笼子的八旗子弟,但没落的八旗并非是清王朝军制的全部。要知道爱新觉罗皇族中人才跻跻,不乏具大智慧之人,如恭亲王,如荣禄,如铁良……上述之人奔走于海外列洋之间,无日不思效法西洋先进的军事制度以强大清王朝,把八旗子弟描述成清王朝军事体制的全部,不过是对皇家精英的羞辱,并非是历史本身。


事实上,晚清之时,清王朝比任何人更早的意识到了八旗军制的没落,所以朝廷负责军事的部门一下子设置了两家,一为陆军部,一为军咨府。并有计划,有步骤的要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镇新军。


要建新军,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军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高素养的军官,决无可能出现高素养的军队,这是常识。可天地茫茫,四海无垠,上哪儿去找高素养的军官呢?


只能是自己培养。


人才这种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只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出来。


所以晚清时代,为创立新军,先在各省成立了陆军小学,招收高等小学的毕业生,学习三年才能毕业,课程方面,数学要能够解析二次方程,物理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化学要晓得元素周期表。除此之外,学生每天还要出操两次,光着膀子狂奔二百公里野营拉练。


考入陆军小学的学生,不只是解方程和光膀子狂跑,朝廷有旨,学子是帝国的未来,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统统由朝廷包了,发衣服,给饭吃,每个月还有370块钱的零花钱要拿。只不过拿钱的时候,校官会严肃的问你:你丫拿的是谁的钱?你必须要响亮的回答:拿皇上的钱。校官再问:你丫吃的是谁的饭?你必须要响亮的回答:吃皇上的饭。如果你抬杠拧劲不这么回答,那这钱就不给你花,饭也没得吃了。


小学毕业之后,就可以考陆军中学了。


晚清的陆军中学只有四所,一中在直隶清河,二中在西安,三中在武昌,四中则在南京。陆军中学的学制,只有两年,课程却囊括了现在大学的全部教程,学生要学高等代数,解析几何,高等物理和化学。看看这课程,我们就知道晚清时的中学生,水平大致和现在的大学生相当。所以陆军中学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