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梦话》
分类: txts3
回乡后甚至遭乡人嘲笑的境况。
“没事的,告诉你一个秘密,”她神神叨叨地凑到他耳边,“你肯定会考中,相信我。因为我吃了未卜先知丹。”
他听后禁不住笑。即便只是安慰之词,也因她不谙世事的天真和关怀而令他备觉温暖。
那一日他复去找老师,想求教新写的文章是否得当,待至书房门口,见一幼小身影站在门外,门内传来老师和师母的说话声。
“......外面皆在传言,‘知州这是想养第二个张氏’......那日徐氏来访,还提醒我,说人言可畏,让我夫君注意声名......”
“岂有此理……他们是以为,我欧阳修会丧尽天良至此,将自己亲生的侄女,当做张氏那般、那般——纵是那张氏,我欧阳修也从未行过任何禽兽之举!”
“夫君息怒,我自是知晓夫君,然而外人的嘴,还有他们的用心,夫君难道不知吗?夫君应早已知晓才是啊......”
薛氏带着哭腔的声音逐渐消弭于屋内,欧阳芾回身,发现曾巩站在她背后,脸上惊动一闪而过。
两年前,因所推行的新政危害到当时许多朝臣的利益,有人曾设法攻讦维护新政者,最后甚至到了造谣污蔑的地步。欧阳修被弹劾与自己的外甥女张氏通|奸,还被时人挖出他此前作过的词以为佐证。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张氏失怙初到欧阳修家时,年方七岁,不正是‘叶小未成荫’的年纪吗?”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张氏年纪渐长,正是‘十四五’花季正好,可见欧阳修早已留心。”
文人墨客,纵无通天之本领,却总能以纸笔、以言论,泼得人一身脏水,将人打入万劫不复之地。盗甥一案,虽因证据不足未曾定罪,然对于清誉名声胜过性命的文士来说,此生便再也逃不开这身腥污。
欧阳芾面带尴尬,道:“我好像走错了。”不等曾巩反应,便飞速溜出了院子。
后来曾巩想,那时他至少应当抓住她,对她说些什么,而非这样放任她离开。
当晚欧阳家仆役来报,一下午没见着二娘子,不知去了哪里。
一家人这才惊觉,方慌忙去寻。
天色已近昏沉,曾巩与老师商议过后,决定分头去找。
滁州四面环山,曾巩提着灯笼一路寻至山脚,幸而在山脚下废弃的寺庙里找到欧阳芾的身影。
当时的她抱着膝盖坐在干草堆上,手脚冻得冰凉,对他说:“我们先用你的灯笼把草点燃,烤会火再回去行吗?”
他当即将外衫脱下,披在她身上。
于是她开始辩解:“我没有想离家出走,我只是想出来转转,但是这个世界太大了,我迷路了。”
“嗯。”
“真没有想离家出走。”她怀疑他不信。
“我知道,”曾巩摸摸她的脑袋,“我背二娘回去好不好?”
“好!”她答应得爽快,双手缠上他脖子。
那时她仅十岁,分量很轻,即便道路不平,他背着她走起来亦十分稳当。“二娘为何想要出来走走?”曾巩问。
“心情有点不好。”
“为何心情不好?”
“......觉得叔父和我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有些幻灭。”
“......”对于她“印象中”和“有些幻灭”两句,曾巩一时不知该先问哪个。
“可这世上人人皆不容易,皆有不为外人道的苦,对不对?”欧阳芾道。
曾巩微怔,而后侧过脸温柔道:“是。二娘聪明乖巧,比我懂得更多。”
“子固哥哥,”欧阳芾忽然道,“你以后叫我‘阿念’好不好?”
“阿念?是你的小名吗?”
“算是吧。”
“好,”他笑起来,唤了一声,“阿念。”
“......子固哥哥。”
“什么事?”
“你娶妻了吗?”
“去年方成的家,”曾巩答道,见背后没了声音,“怎么了?”
“心碎了。”
曾巩大笑,清朗笑声弥漫夜中,伴着山间鸟鸣,溪水淙淙。人影相叠,夜色悠长。
第5章第5章
自从王安石举家搬来太学附近,与欧阳修家只隔着一条街的距离,其同欧阳修、曾巩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偶有诗文对答,欧阳芾在旁时亦得以观瞻。
汴京城地界虽广,然消息流通甚为迅速,尤其是关于最近新上任了哪个官员,抑或是哪个官员遭了贬黜的消息,皆成为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譬如欧阳芾早些时候便听得一则趣闻:
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司判官后,有个名叫沈康的人,时任集贤校理,听闻此事大为不满,于是找到宰相陈执中说,自己在集贤院任职已久,屡次想任群牧司判官而不得,王安石资历尚不足以任此职,为何便让他担任?
其实沈康说的不无道理,担任群牧司判官此类职位通常需做过一任知州的朝官,或是做过一任通判的馆职,而王安石仅做过一任通判,并未入馆,故属破格录用。
但陈相公是怎么回答的,陈相公道:“王安石淡泊名利,不求个人上进,因此朝廷才特加恩惠,让他任此职。你作为馆阁之臣,饱学之士,居然和他争抢?”
重头戏在后面,陈相公道:“君之脸皮,视王安石宜后矣!”直把沈康说得惭愧而遁。
此茶话版本是欧阳芾在茶肆里听来的,初闻时她大为震撼,觉得宰臣批
“没事的,告诉你一个秘密,”她神神叨叨地凑到他耳边,“你肯定会考中,相信我。因为我吃了未卜先知丹。”
他听后禁不住笑。即便只是安慰之词,也因她不谙世事的天真和关怀而令他备觉温暖。
那一日他复去找老师,想求教新写的文章是否得当,待至书房门口,见一幼小身影站在门外,门内传来老师和师母的说话声。
“......外面皆在传言,‘知州这是想养第二个张氏’......那日徐氏来访,还提醒我,说人言可畏,让我夫君注意声名......”
“岂有此理……他们是以为,我欧阳修会丧尽天良至此,将自己亲生的侄女,当做张氏那般、那般——纵是那张氏,我欧阳修也从未行过任何禽兽之举!”
“夫君息怒,我自是知晓夫君,然而外人的嘴,还有他们的用心,夫君难道不知吗?夫君应早已知晓才是啊......”
薛氏带着哭腔的声音逐渐消弭于屋内,欧阳芾回身,发现曾巩站在她背后,脸上惊动一闪而过。
两年前,因所推行的新政危害到当时许多朝臣的利益,有人曾设法攻讦维护新政者,最后甚至到了造谣污蔑的地步。欧阳修被弹劾与自己的外甥女张氏通|奸,还被时人挖出他此前作过的词以为佐证。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张氏失怙初到欧阳修家时,年方七岁,不正是‘叶小未成荫’的年纪吗?”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张氏年纪渐长,正是‘十四五’花季正好,可见欧阳修早已留心。”
文人墨客,纵无通天之本领,却总能以纸笔、以言论,泼得人一身脏水,将人打入万劫不复之地。盗甥一案,虽因证据不足未曾定罪,然对于清誉名声胜过性命的文士来说,此生便再也逃不开这身腥污。
欧阳芾面带尴尬,道:“我好像走错了。”不等曾巩反应,便飞速溜出了院子。
后来曾巩想,那时他至少应当抓住她,对她说些什么,而非这样放任她离开。
当晚欧阳家仆役来报,一下午没见着二娘子,不知去了哪里。
一家人这才惊觉,方慌忙去寻。
天色已近昏沉,曾巩与老师商议过后,决定分头去找。
滁州四面环山,曾巩提着灯笼一路寻至山脚,幸而在山脚下废弃的寺庙里找到欧阳芾的身影。
当时的她抱着膝盖坐在干草堆上,手脚冻得冰凉,对他说:“我们先用你的灯笼把草点燃,烤会火再回去行吗?”
他当即将外衫脱下,披在她身上。
于是她开始辩解:“我没有想离家出走,我只是想出来转转,但是这个世界太大了,我迷路了。”
“嗯。”
“真没有想离家出走。”她怀疑他不信。
“我知道,”曾巩摸摸她的脑袋,“我背二娘回去好不好?”
“好!”她答应得爽快,双手缠上他脖子。
那时她仅十岁,分量很轻,即便道路不平,他背着她走起来亦十分稳当。“二娘为何想要出来走走?”曾巩问。
“心情有点不好。”
“为何心情不好?”
“......觉得叔父和我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有些幻灭。”
“......”对于她“印象中”和“有些幻灭”两句,曾巩一时不知该先问哪个。
“可这世上人人皆不容易,皆有不为外人道的苦,对不对?”欧阳芾道。
曾巩微怔,而后侧过脸温柔道:“是。二娘聪明乖巧,比我懂得更多。”
“子固哥哥,”欧阳芾忽然道,“你以后叫我‘阿念’好不好?”
“阿念?是你的小名吗?”
“算是吧。”
“好,”他笑起来,唤了一声,“阿念。”
“......子固哥哥。”
“什么事?”
“你娶妻了吗?”
“去年方成的家,”曾巩答道,见背后没了声音,“怎么了?”
“心碎了。”
曾巩大笑,清朗笑声弥漫夜中,伴着山间鸟鸣,溪水淙淙。人影相叠,夜色悠长。
第5章第5章
自从王安石举家搬来太学附近,与欧阳修家只隔着一条街的距离,其同欧阳修、曾巩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偶有诗文对答,欧阳芾在旁时亦得以观瞻。
汴京城地界虽广,然消息流通甚为迅速,尤其是关于最近新上任了哪个官员,抑或是哪个官员遭了贬黜的消息,皆成为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譬如欧阳芾早些时候便听得一则趣闻:
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司判官后,有个名叫沈康的人,时任集贤校理,听闻此事大为不满,于是找到宰相陈执中说,自己在集贤院任职已久,屡次想任群牧司判官而不得,王安石资历尚不足以任此职,为何便让他担任?
其实沈康说的不无道理,担任群牧司判官此类职位通常需做过一任知州的朝官,或是做过一任通判的馆职,而王安石仅做过一任通判,并未入馆,故属破格录用。
但陈相公是怎么回答的,陈相公道:“王安石淡泊名利,不求个人上进,因此朝廷才特加恩惠,让他任此职。你作为馆阁之臣,饱学之士,居然和他争抢?”
重头戏在后面,陈相公道:“君之脸皮,视王安石宜后矣!”直把沈康说得惭愧而遁。
此茶话版本是欧阳芾在茶肆里听来的,初闻时她大为震撼,觉得宰臣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