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
分类: txts3
、控制、监视、一位元首等等。不过,这都是一些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当这一切变成一种日常的和风细雨时,“浪潮”成员们似乎都失去了警觉,而是沉醉于他们的同志友爱和共同理想。
“浪潮”不仅是一个平等的集体,也是一个健康的集体,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星期六的会场上,当文格尔指责马尔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时,旁边一位女生称马尔科“已经被传染了”。在他们看来,谁反对“浪潮”谁就是瘟疫,只有拥护“浪潮”的人才是健康的。为了维持这种健康,文格尔在演讲中指责德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输家,政治家根本是经济的傀儡。“当我们把自己的星球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时候,那些富人却在一旁摩拳擦掌,建造空间站,还想从高处来欣赏这一切。此时此地,我们要创造历史。从现在开始,‘浪潮’将席卷全国,谁阻止它,‘浪潮’就将他吞噬。”也正是这个原因,觉醒者马尔科被当作敌人要被“浪潮”清除、吞噬。
关于为什么加入并沉醉于“浪潮”,文格尔选读了学生们的部分感想:“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从前我总是惹事生非,‘浪潮’让我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足够了。”“如果我们能够相互信任,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愿为此重新做人。”
正如文格尔最后打开谜底时所说的:“你们还记得我曾经问过的问题吗,独裁统治是否会实现,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法西斯主义。我们自以为高人一等,比别人优秀,我们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除在这个集体之外,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多么严重的事情。”“浪潮”本是个中性词,当它成为一种暴力,便成了吞噬一切的恶。
4. 人性没有终结
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时,一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地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著名的极权主义研究专家汉娜·阿伦特发现了一种基于日常服从的恶。也就是说,艾希曼之所以恶行累累,不是因为他本性恶,而在于他在一种恶的体制中 “尽职”,而这种尽职的背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甚至还是一种美德。
为此,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请一批实验志愿者在一群实验组织者—心理学家们的监督下,考察一群被实验对象的单词记忆能力。每个被实验对象的身体被联接到一根电击棒上,电击棒由志愿者们操控,被实验对象每次背错一个单词,志愿者就要对他进行一次电击,电压强度逐次提高15伏,最高达到450伏。实验过程中,很多被实验对象在高压电流的刺激下,反复挣扎,发出惨叫,请求停止实验,当时情形如同梦魇。按照一般人的逻辑,目睹被实验对象的种种挣扎,很多志愿者一定会停止电击,放弃实验。然而事实是,所有志愿者中只有很少的人停下来,其余全部完成了实验,也就是说,对被实验对象都实施了电击,最高达到450伏。也就是权威在场时,人们会服从权威,即使作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心理不安。
在弗兰西斯·福山看来,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即便如此,谁也不能打保票说,人类可以坐享民主之成,从此一劳永逸,因为“人性没有终结”,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如人性古老,亦都比人性更早消亡。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抑或是其他形式,皆出自人性。
熊培云
前 言
《浪潮》以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一所高中历史课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写成。据当时的涉事老师罗恩·琼斯(Ron Jones)讲,在之后的三年里,没有人再提过这件事。他说,“这是我教学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浪潮运动”破坏了整个学校的秩序。这本小说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旨在说明曾经促成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群体压力和个人崇拜力量很强大,会驱使人参与到这些历史事件中来—有时候这些活动会给其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并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放弃个人的权利。在本书中,学生们所经历和体会到的一切都得到了全面和真实的再现。
第一章
在戈登中学的校报办公室里,劳里·桑德斯正坐着咬一根比克牌钢笔的笔杆头。劳里是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留着浅棕色的短发,脸上几乎永远挂着微笑。只有在她难过或者咬比克钢笔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才会消失。最近,她咬坏了很多支笔。在她焦灼的啃咬下,笔袋里所有钢笔或铅笔的笔头都坏掉了。
劳里环顾小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满了桌子、打字机和看版桌。在这个时候,每台打字机前本该都坐着一名学生在为校报《戈登消息》敲打稿子。负责艺术设计和排版的成员应该在看版桌前忙活,为要出的报纸进行排版。此时,屋内除了劳里没有别人,而屋外却阳光灿烂。
劳里感觉到钢笔的塑料管
“浪潮”不仅是一个平等的集体,也是一个健康的集体,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星期六的会场上,当文格尔指责马尔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时,旁边一位女生称马尔科“已经被传染了”。在他们看来,谁反对“浪潮”谁就是瘟疫,只有拥护“浪潮”的人才是健康的。为了维持这种健康,文格尔在演讲中指责德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输家,政治家根本是经济的傀儡。“当我们把自己的星球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时候,那些富人却在一旁摩拳擦掌,建造空间站,还想从高处来欣赏这一切。此时此地,我们要创造历史。从现在开始,‘浪潮’将席卷全国,谁阻止它,‘浪潮’就将他吞噬。”也正是这个原因,觉醒者马尔科被当作敌人要被“浪潮”清除、吞噬。
关于为什么加入并沉醉于“浪潮”,文格尔选读了学生们的部分感想:“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从前我总是惹事生非,‘浪潮’让我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足够了。”“如果我们能够相互信任,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愿为此重新做人。”
正如文格尔最后打开谜底时所说的:“你们还记得我曾经问过的问题吗,独裁统治是否会实现,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法西斯主义。我们自以为高人一等,比别人优秀,我们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除在这个集体之外,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多么严重的事情。”“浪潮”本是个中性词,当它成为一种暴力,便成了吞噬一切的恶。
4. 人性没有终结
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时,一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地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著名的极权主义研究专家汉娜·阿伦特发现了一种基于日常服从的恶。也就是说,艾希曼之所以恶行累累,不是因为他本性恶,而在于他在一种恶的体制中 “尽职”,而这种尽职的背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甚至还是一种美德。
为此,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请一批实验志愿者在一群实验组织者—心理学家们的监督下,考察一群被实验对象的单词记忆能力。每个被实验对象的身体被联接到一根电击棒上,电击棒由志愿者们操控,被实验对象每次背错一个单词,志愿者就要对他进行一次电击,电压强度逐次提高15伏,最高达到450伏。实验过程中,很多被实验对象在高压电流的刺激下,反复挣扎,发出惨叫,请求停止实验,当时情形如同梦魇。按照一般人的逻辑,目睹被实验对象的种种挣扎,很多志愿者一定会停止电击,放弃实验。然而事实是,所有志愿者中只有很少的人停下来,其余全部完成了实验,也就是说,对被实验对象都实施了电击,最高达到450伏。也就是权威在场时,人们会服从权威,即使作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心理不安。
在弗兰西斯·福山看来,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即便如此,谁也不能打保票说,人类可以坐享民主之成,从此一劳永逸,因为“人性没有终结”,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如人性古老,亦都比人性更早消亡。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抑或是其他形式,皆出自人性。
熊培云
前 言
《浪潮》以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一所高中历史课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写成。据当时的涉事老师罗恩·琼斯(Ron Jones)讲,在之后的三年里,没有人再提过这件事。他说,“这是我教学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浪潮运动”破坏了整个学校的秩序。这本小说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旨在说明曾经促成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群体压力和个人崇拜力量很强大,会驱使人参与到这些历史事件中来—有时候这些活动会给其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并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放弃个人的权利。在本书中,学生们所经历和体会到的一切都得到了全面和真实的再现。
第一章
在戈登中学的校报办公室里,劳里·桑德斯正坐着咬一根比克牌钢笔的笔杆头。劳里是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留着浅棕色的短发,脸上几乎永远挂着微笑。只有在她难过或者咬比克钢笔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才会消失。最近,她咬坏了很多支笔。在她焦灼的啃咬下,笔袋里所有钢笔或铅笔的笔头都坏掉了。
劳里环顾小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满了桌子、打字机和看版桌。在这个时候,每台打字机前本该都坐着一名学生在为校报《戈登消息》敲打稿子。负责艺术设计和排版的成员应该在看版桌前忙活,为要出的报纸进行排版。此时,屋内除了劳里没有别人,而屋外却阳光灿烂。
劳里感觉到钢笔的塑料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