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私房事儿》
分类: txts3
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宸妃海兰珠等,均为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部族的贵族世家,也是蒙元蒙古的后裔。而懿靖大贵妃和淑妃除了姓博尔济吉特氏外,又都是蒙古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之妻,不但拥有一定资财,还有很深的政治影响。所以皇太极的后宫中,前数诸妃都是蒙古贵宦之女,符合当时绥靖蒙古的战略政策。有趣的是,皇太极在接受林丹汗的妻室时,也曾有所顾虑,因为这些女人不但年纪老,而且长得不漂亮,使他很不情愿,但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她们。
海选秀女
入关以后,随着政权的稳固,清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君临天下,在选择女人的问题上就不再那么委屈自己了。适时地规定了选秀女制度,就是说所有的满洲女子,都是皇帝的备选后妃,不经过皇帝选看是不准出嫁的,这真是历史上最厉害、最霸道的占有了。
选秀女是顺治帝的一大发明。其缘由是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顺治帝在他年满16岁时,对自己的婚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于是下谕:“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这是选秀女的开始。以后历代清帝王的后妃,都是通过这种选秀的方式来实现后宫女子的选拔。
清入主中原以后,秀女是在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选择,共24旗。需要指出的是,寻常人家的女子结婚,娘家是要准备嫁妆的。可是,入宫的女子则一般不许准备嫁妆,乾隆皇帝有过明确的谕旨。如需嫁妆,要提前报皇帝批准,才可带进宫中。所选秀女不仅是皇帝后宫女子的主要来源,也是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亲)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内务府包衣三旗选秀女。八旗选秀每3年一次,由户部主持,包衣三旗选秀每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这些女子是承担后宫杂役的宫女。可是,这种选秀女的方式在咸丰年间曾有一段逸闻。传闻,文宗选秀女,有一女子直言道:“东南发匪方炽,不闻朝廷选将命师,尚于此时循例选秀女耶?”语多侃直,文宗不治其罪,取消了此次选秀女的活动。这种选秀女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溥仪大婚,虽然清王朝已经覆灭,“逊清皇室”仍然为小皇帝大婚海选秀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55X20.jpg" />
清末秀女照
在清廷268年的时间里,共选秀女80余次,而每次当送2859个秀女备选,数目相当可观。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清宫后妃的另一个来源是指婚。指婚或赐婚,指的是皇帝或太后为宫外的王公贵戚指定婚姻。实际上,在皇宫后院中,也存在这种指婚。皇帝或太后指定某女入宫,这些女子大多是从那些名门望族选拔出来,赐给皇子或指婚给小皇帝。如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为孝庄指婚给玄烨,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是康熙帝为其指婚,乾隆的孝贤皇后为雍正帝指婚,嘉庆帝孝淑睿皇后为乾隆帝指婚,道光帝的孝穆、孝慎二后均为嘉庆帝指婚,咸丰帝的孝德皇后为道光帝指婚。而同治、光绪两幼帝虽走了选秀女的过场,但他们的皇后必须由太后做主,选择那些名门闺秀入主后宫。同治之后阿鲁特氏由慈安做主,光绪帝的皇后则是慈禧的亲侄女,是正宗的太后指婚。
那么,作为堂堂的一国之主,皇帝对自己老婆的选择有没有自主权利呢?那要看皇帝是否已经成熟,是否有了自己的亲政经历,否则不可能实现自主婚姻。
比如顺治帝的董鄂妃、乾隆帝的香妃等,以及咸丰帝的“四春”之宠,都当视为皇帝成年后,在自己相中的女子中召幸为妃的事例。
为爱痴狂的顺治帝和董鄂妃
顺治帝独宠董鄂妃,当是皇帝自主婚姻的典范。
顺治乃多情帝君,尤其早期没有掌握权力,受多尔衮压制多年,性情暴戾。自董鄂妃入宫后,却表现得异乎寻常。
董鄂妃,即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1639—1660年),满洲正白旗人,为内大臣鄂硕之女。关于董鄂妃,历史上有两个传说,一是有人说她是名妓董小宛。有人说,满洲入关前,清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攻入南京,将绝代佳人董小宛掠入宫中,献给顺治帝。董小宛不顺从,不肯屈就清帝,自杀身亡。或说她为替丈夫报仇,委身于顺治帝,伺机报复,终未成功,含恨而死。这段哀婉的传说流行很广,并被搬上了荧屏。历史上,董小宛确有其人,她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字青莲。她大顺治帝15岁,顺治帝出生时,她已是秦淮名妓了。她19岁时嫁给了江南才子冒襄。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3岁时,清军攻破南京城,冒襄为躲避清军,带着董小宛隐居乡下,屡次拒绝清官吏的举荐,立志不仕清廷。董小宛随夫辗转于乱世达9年之久,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在贫寒中死去,年仅28岁。关于这个传说,台湾文史大家高阳先生引经据典,论证了董鄂妃就是董小宛,言之凿凿,令人不得不信。但是,严肃的史学家是
海选秀女
入关以后,随着政权的稳固,清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君临天下,在选择女人的问题上就不再那么委屈自己了。适时地规定了选秀女制度,就是说所有的满洲女子,都是皇帝的备选后妃,不经过皇帝选看是不准出嫁的,这真是历史上最厉害、最霸道的占有了。
选秀女是顺治帝的一大发明。其缘由是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顺治帝在他年满16岁时,对自己的婚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于是下谕:“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这是选秀女的开始。以后历代清帝王的后妃,都是通过这种选秀的方式来实现后宫女子的选拔。
清入主中原以后,秀女是在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选择,共24旗。需要指出的是,寻常人家的女子结婚,娘家是要准备嫁妆的。可是,入宫的女子则一般不许准备嫁妆,乾隆皇帝有过明确的谕旨。如需嫁妆,要提前报皇帝批准,才可带进宫中。所选秀女不仅是皇帝后宫女子的主要来源,也是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亲)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内务府包衣三旗选秀女。八旗选秀每3年一次,由户部主持,包衣三旗选秀每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这些女子是承担后宫杂役的宫女。可是,这种选秀女的方式在咸丰年间曾有一段逸闻。传闻,文宗选秀女,有一女子直言道:“东南发匪方炽,不闻朝廷选将命师,尚于此时循例选秀女耶?”语多侃直,文宗不治其罪,取消了此次选秀女的活动。这种选秀女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溥仪大婚,虽然清王朝已经覆灭,“逊清皇室”仍然为小皇帝大婚海选秀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2/1-20060200155X20.jpg" />
清末秀女照
在清廷268年的时间里,共选秀女80余次,而每次当送2859个秀女备选,数目相当可观。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清宫后妃的另一个来源是指婚。指婚或赐婚,指的是皇帝或太后为宫外的王公贵戚指定婚姻。实际上,在皇宫后院中,也存在这种指婚。皇帝或太后指定某女入宫,这些女子大多是从那些名门望族选拔出来,赐给皇子或指婚给小皇帝。如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为孝庄指婚给玄烨,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是康熙帝为其指婚,乾隆的孝贤皇后为雍正帝指婚,嘉庆帝孝淑睿皇后为乾隆帝指婚,道光帝的孝穆、孝慎二后均为嘉庆帝指婚,咸丰帝的孝德皇后为道光帝指婚。而同治、光绪两幼帝虽走了选秀女的过场,但他们的皇后必须由太后做主,选择那些名门闺秀入主后宫。同治之后阿鲁特氏由慈安做主,光绪帝的皇后则是慈禧的亲侄女,是正宗的太后指婚。
那么,作为堂堂的一国之主,皇帝对自己老婆的选择有没有自主权利呢?那要看皇帝是否已经成熟,是否有了自己的亲政经历,否则不可能实现自主婚姻。
比如顺治帝的董鄂妃、乾隆帝的香妃等,以及咸丰帝的“四春”之宠,都当视为皇帝成年后,在自己相中的女子中召幸为妃的事例。
为爱痴狂的顺治帝和董鄂妃
顺治帝独宠董鄂妃,当是皇帝自主婚姻的典范。
顺治乃多情帝君,尤其早期没有掌握权力,受多尔衮压制多年,性情暴戾。自董鄂妃入宫后,却表现得异乎寻常。
董鄂妃,即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1639—1660年),满洲正白旗人,为内大臣鄂硕之女。关于董鄂妃,历史上有两个传说,一是有人说她是名妓董小宛。有人说,满洲入关前,清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攻入南京,将绝代佳人董小宛掠入宫中,献给顺治帝。董小宛不顺从,不肯屈就清帝,自杀身亡。或说她为替丈夫报仇,委身于顺治帝,伺机报复,终未成功,含恨而死。这段哀婉的传说流行很广,并被搬上了荧屏。历史上,董小宛确有其人,她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字青莲。她大顺治帝15岁,顺治帝出生时,她已是秦淮名妓了。她19岁时嫁给了江南才子冒襄。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3岁时,清军攻破南京城,冒襄为躲避清军,带着董小宛隐居乡下,屡次拒绝清官吏的举荐,立志不仕清廷。董小宛随夫辗转于乱世达9年之久,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在贫寒中死去,年仅28岁。关于这个传说,台湾文史大家高阳先生引经据典,论证了董鄂妃就是董小宛,言之凿凿,令人不得不信。但是,严肃的史学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