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己等待的那张吧?如果是这样,自己一定不会再认错了。因为九月的女子知道,那张帆一定会在阳光下开放如一朵白花,会被他的手轻轻摘下来,送到自己面前,递到自己手上。
九月的女子把自己定格在三月,盛装如花儿开放,直到黯然神伤。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庭院深深深几许?愁有多深,庭院就有多深。
三月的芳草在遥远的天涯,多少个夜晚,善解人意的红蜡都是这样,替人垂泪到天明。盛装的九月和开满鲜花的三月一样,正在这夜漏中如沙般悄然逝去。可是,这九月的秋夜却比九月还要漫长。
九月的女子不知自己是否在做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梦,在梦里无期限地等待,等待下一个三月的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等待下一个白花开满天涯的时节。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九月的女子没有等到三月的春光,等来的是深秋的细雨。梧桐树叶被雨滴敲击,滴答作响。也好,这样,也许别人就不会听到九月的这个夜晚,深深的庭院里那幽幽的叹息。
三月的风不起,九月的帆不归,深埋在心里的一池秋水,不知道已经历多少次的沧海桑田。是谁在此时吟起思归的歌谣,是谁在这夜里沉寂,直到悲凉?
滴答的雨声在九月的庭院里劝慰着九月的女子,似乎说:“放下吧,放下吧。”可是,九月的女子心里知道,她已经放下了天真,放下了矜持,放下了自尊,甚至放下了希望,但是,却放不下那一点点思念,只因为,放不下一个人。

从“秦妇吟秀才”到文人宰相韦庄
一首诗在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个时代都被查禁,这也算得是奇观了。而其中的一次查禁竟然是作者自己发起的,这是否算是奇观呢?
一个帝国的崩溃
九世纪的大唐帝国,已经是在狂风暴雨中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了。在中唐无力回天的“中兴”之后,谁都明白,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已经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末日。
九世纪的帝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政治黑暗、民生凋敝……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一根最后压垮骆驼脊背的稻草。这根稻草在乾符二年(875年),终于压了上来。
这年年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发动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五月,一个贩卖私盐出身的山东人和同族兄弟募集数千人响应,这个人叫黄巢。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农民军的最高领导人。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队攻克东都洛阳;年底,攻克天险潼关;次年,攻占帝国都城长安。
公元881年正月十六日,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此时的黄巢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就在第二年,他的重要部将、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就出卖了自己,投降了唐军。同时,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乞援,率精兵一万七千人南下。黄巢被迫于中和三年(883年)撤出长安,一路上被唐军处处阻击,最后退至虎狼谷(今山东莱芜市西南),兵败自杀。
朱温投降唐军之后,为嘉奖他的“忠诚”,皇帝赐名“朱全忠”。不过,朱“全忠”可一点都不忠,他靠着出卖黄巢起家,在战争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成为晚唐最大的军阀之一。公元902年,他杀害了唐昭宗,立十三岁的李柷为傀儡,是为唐哀帝。哀帝即位仅三年,朱温就演出了一场煞有介事的“禅让”闹剧,自己即皇帝位,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并在次年毒死了已被废为济阴王的哀帝。至此,立国二百七十九年、传帝二十一代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公元881年的那个正月,刚刚即位的黄巢当然也不会注意到,就在他的军队攻入长安的时候,有一个来都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没能及时逃出,被困在了这座对他来说生死未卜的城市里,这个读书人的名字叫韦庄。
一首命运多舛的诗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市长安区)人。史书说他“少孤贫”,很早父亲就去世了。也许是为了振兴家门,他“力学”,而且“才敏过人”。韦庄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考进士,可是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公元881年,当他再次应考的时候,黄巢的军队杀进了长安,于是,韦庄就被困在了这座战火纷飞的城市里。
不久,韦庄在战乱中,从长安逃到了洛阳,在这里,他写下了一首堪称在中国诗歌史上命运最奇特的诗:《秦妇吟》。
说到唐代的长诗,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琵琶行》,事实上,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并非《长恨歌》,而是韦庄的这首《秦妇吟》。这首诗借一个在战乱中沦落黄巢军队的妇女(秦妇)之口,为人们描述了公元881年,诗人身在战乱之中的长安,其亲眼所见。在诗中,诗人描写了唐军抵御农民军的不力,也揭露了农民军对百姓的侵凌,更多的,则是描写了战乱中普通百姓所遭遇的苦难。
农民军攻入长安时,都城遭遇火灾: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在战争中哀号的百姓: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百姓们东奔西逃: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