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
分类: txts3
双眼确实观察到的东西,包含了一种实际的世界观。但是这一类热情而敏锐的视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推理小说界慢慢消失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中心人物约瑟夫·麦卡锡不久也下台了。他遗留的反动政治风气成为一种既成事实长期盘踞在美国社会,有形无形地制约着文化活动。从那以后,美国的自由主义开始本能地避免政治上的倾斜。一般的文学作品,虽然有些进行了时代革新的尝试,但多数沦为单纯的知识替换。麦卡锡主义留下了深刻的伤痕。钱德勒一边在脑海中设想这样的政治背景,一边侧耳聆听出场人物长篇大论的体制批判,才能感受到时代的风格。他们所说的情况,有一部分让人觉得和今日几乎没有不同。当时钱德勒感受到的痛苦仍在那里,成为今日的我们的痛苦。
和长篇大论时相反,钱德勒的描写能力很强,抓取人物的特征只需寥寥几笔,让人有一种目睹优秀画家现场素描的感觉。例如对凶案组警监格里戈里厄斯的描写:
脑袋秃得厉害,像大部分结实的中年男人那样,腰间一团滚肉。眼睛呈鱼肚灰色,大鼻子上破裂的毛细血管纵横交错。他正喝着咖啡,弄出很大的声响。粗糙厚实的手背上汗毛浓密,一撮灰毛从他耳朵里支棱出来。
对卡恩机构的乔治·彼得斯的描写:
他是个手脚笨拙的长腿男人,瘦脸,发际线正在后退。他皮肤粗糙,像是常年在户外饱经各种气候磨砺的样子。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上嘴唇和鼻子差不多一样长,一笑起来,从鼻孔到宽嘴巴的两个嘴角便拉出两道深沟,脸的下半部就消失在沟里了。
对警探伯尼·奥尔兹的描写:
奥尔兹是个中等个儿的敦实汉子,一头乱糟糟的淡金色短发,淡蓝色眼睛,两撮粗硬的白眉毛。以前他还戴帽子的时候,每次一脱帽子,总会让你有些吃惊——他的脑袋比你料想的要硕大得多。他是个强悍的警察,对人生有一种严厉的看法,其实内里倒是个厚道人。
对配角外貌的描写,一般的作家会感觉“不得不写的话就写上一点儿”,最终成了平淡的说明文。而钱德勒完全不一样。无论何时都是扼要简洁地描写,让人眼前立即浮现出那个人物的形象。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到位。而且,他描绘的景致有某种不寻常的东西,让人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在此。我喜欢他这种行文风格。读着读着心情就舒畅起来,就像手正好够着了痒痒的地方。好文章就是这样的。不过,相对于男性出场人物的鲜活,钱德勒对女性出场人物的描写就略欠精彩了。容易写成一个调子,这一点或许可以说是钱德勒的弱点。可能是因为钱德勒本人至死对女性都抱有一种浪漫的看法。
为了能够这样描写人物,就有必要经常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作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养成的习惯,钱德勒不得不到哪儿都细细观察。即便心里想“今天稍稍放松些,不观察了”,日常生活中他的双眼却不受意志控制,还是不停地进行观察。就像安装了自动摄影装置的精密相机。他时常维持着这种精神状态,恐怕神经一刻也不得休息。敏锐而又仔细的观察力,对人类的深刻洞察力,是他天生的才能,同时也是魔咒。优秀的文章和锐利的匕首一样,能有效地切开世界上的事物,有时也会划伤自己。
<h3>几个翻译问题</h3>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克诺夫出版社的编辑马丁·阿赫特的关照。之前我就认识他,他是珍藏版的雷蒙德·钱德勒作品系列(蜥蜴系列)的经手人,也是《菲利普·马洛生活金句集》(克诺夫出版社)的作者。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些句子怎么也无法理解,于是直接向他请教,得到很大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例如,第二章有这样一段:出租车司机说“弗里斯科”,马洛纠正他说“圣弗朗西斯科”。司机说:“我就叫它弗里斯科,去他的那些个少数族裔。”英语是:“I call it Frisco,”he said.“The hell with them minority groups.”这句话的语气我有点无法理解,于是请教马丁。他的回信如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圣弗朗西斯科生活了几年。(有人说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事,马上就有人说其实那里没有那样的事情,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我记得好像有宣传标语说:“不要说弗里斯科。”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居住在圣弗朗西斯科的有名的专栏作家赫布·凯恩(听说最近去世了)在数十年前提出的。钱德勒描写的司机提到的少数族裔是指移民群体。当然包括西班牙裔,还有意大利裔。司机对着被全球性消毒清洁过的圣人像,却是那种“去他的”的态度,固持着蓝领阶层带有偏见的世界观。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所以也不能肯定。
我觉得马丁的解释说不定确与事实吻合。司机的言论好像正有宣传政治上的平等的背景:“圣弗朗西斯科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圣人的名字,为表达敬意,不能省略称呼。”这么一来意思就通了。所以最后翻译成:“我就叫它弗里斯科,去他的那些个少数族裔。”
但是,马丁作为研究钱德勒的权威,好像也有几处苦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例如,第三十六章谈到自杀方法的时候举了很多例子。有一句说:They have hanged themselves in bars
和长篇大论时相反,钱德勒的描写能力很强,抓取人物的特征只需寥寥几笔,让人有一种目睹优秀画家现场素描的感觉。例如对凶案组警监格里戈里厄斯的描写:
脑袋秃得厉害,像大部分结实的中年男人那样,腰间一团滚肉。眼睛呈鱼肚灰色,大鼻子上破裂的毛细血管纵横交错。他正喝着咖啡,弄出很大的声响。粗糙厚实的手背上汗毛浓密,一撮灰毛从他耳朵里支棱出来。
对卡恩机构的乔治·彼得斯的描写:
他是个手脚笨拙的长腿男人,瘦脸,发际线正在后退。他皮肤粗糙,像是常年在户外饱经各种气候磨砺的样子。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上嘴唇和鼻子差不多一样长,一笑起来,从鼻孔到宽嘴巴的两个嘴角便拉出两道深沟,脸的下半部就消失在沟里了。
对警探伯尼·奥尔兹的描写:
奥尔兹是个中等个儿的敦实汉子,一头乱糟糟的淡金色短发,淡蓝色眼睛,两撮粗硬的白眉毛。以前他还戴帽子的时候,每次一脱帽子,总会让你有些吃惊——他的脑袋比你料想的要硕大得多。他是个强悍的警察,对人生有一种严厉的看法,其实内里倒是个厚道人。
对配角外貌的描写,一般的作家会感觉“不得不写的话就写上一点儿”,最终成了平淡的说明文。而钱德勒完全不一样。无论何时都是扼要简洁地描写,让人眼前立即浮现出那个人物的形象。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到位。而且,他描绘的景致有某种不寻常的东西,让人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在此。我喜欢他这种行文风格。读着读着心情就舒畅起来,就像手正好够着了痒痒的地方。好文章就是这样的。不过,相对于男性出场人物的鲜活,钱德勒对女性出场人物的描写就略欠精彩了。容易写成一个调子,这一点或许可以说是钱德勒的弱点。可能是因为钱德勒本人至死对女性都抱有一种浪漫的看法。
为了能够这样描写人物,就有必要经常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作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养成的习惯,钱德勒不得不到哪儿都细细观察。即便心里想“今天稍稍放松些,不观察了”,日常生活中他的双眼却不受意志控制,还是不停地进行观察。就像安装了自动摄影装置的精密相机。他时常维持着这种精神状态,恐怕神经一刻也不得休息。敏锐而又仔细的观察力,对人类的深刻洞察力,是他天生的才能,同时也是魔咒。优秀的文章和锐利的匕首一样,能有效地切开世界上的事物,有时也会划伤自己。
<h3>几个翻译问题</h3>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克诺夫出版社的编辑马丁·阿赫特的关照。之前我就认识他,他是珍藏版的雷蒙德·钱德勒作品系列(蜥蜴系列)的经手人,也是《菲利普·马洛生活金句集》(克诺夫出版社)的作者。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些句子怎么也无法理解,于是直接向他请教,得到很大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例如,第二章有这样一段:出租车司机说“弗里斯科”,马洛纠正他说“圣弗朗西斯科”。司机说:“我就叫它弗里斯科,去他的那些个少数族裔。”英语是:“I call it Frisco,”he said.“The hell with them minority groups.”这句话的语气我有点无法理解,于是请教马丁。他的回信如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圣弗朗西斯科生活了几年。(有人说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事,马上就有人说其实那里没有那样的事情,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我记得好像有宣传标语说:“不要说弗里斯科。”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居住在圣弗朗西斯科的有名的专栏作家赫布·凯恩(听说最近去世了)在数十年前提出的。钱德勒描写的司机提到的少数族裔是指移民群体。当然包括西班牙裔,还有意大利裔。司机对着被全球性消毒清洁过的圣人像,却是那种“去他的”的态度,固持着蓝领阶层带有偏见的世界观。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所以也不能肯定。
我觉得马丁的解释说不定确与事实吻合。司机的言论好像正有宣传政治上的平等的背景:“圣弗朗西斯科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圣人的名字,为表达敬意,不能省略称呼。”这么一来意思就通了。所以最后翻译成:“我就叫它弗里斯科,去他的那些个少数族裔。”
但是,马丁作为研究钱德勒的权威,好像也有几处苦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例如,第三十六章谈到自杀方法的时候举了很多例子。有一句说:They have hanged themselves in b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