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
分类: qsxs
                    的展览会仍然展出了一些没有画的纸,也仍然展出了没有塑好的泥团,电影也还有白色的斑点,并且仍然有说明书,上面还写着“一无所有”等字句,这毕竟还是“有”啊,怎么能说是“无”呢?由此可见,他们就还是很不彻底!
再说,他们所谓的“一无所有”,即便真的做到了,那也不过是“有”的另一种形式。正如说“无党无派”仍然是一种党派,说“没有任何政治倾向”也仍然是一种政治倾向一样。如果把那许多图画纸、泥团、斑点、说明书等等,统统收起来,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展览厅,也还不能说是真“无”。这样说来,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生活的那班艺术家们,倒还可以自己安慰自己,聊以解嘲了吧。
可是,这样的艺术毕竟是太无聊了,它象是一种恶性的传染病,迅速地弥漫了西方世界,成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发展新阶段的不可救药的痼疾。在这当中,青年人特别容易受到毒害。现在西德的青年中,就有一班人完全中毒了。他们被称为“失去个性和表情的浮萍一代”,以叫做“被搞垮的一代”,他们苦闷绝望达于极点。这种精神状态在艺术上必然表现为“一无所有”。
这种现象无疑地是目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病症。因为一种艺术往往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反映。目前西方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究竟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本质和时代内容呢?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音乐副教授,名叫格尔哈德・阿贝斯海姆,他在答复西德《文化报》的问题的时候,说过:“我们已经达到了伟大艺术世纪的末端,不仅不会再产生有意义的指明未来的作品,而且看来人类已经失掉了自发地、艺术性地、形象化地表达生活的兴趣与需要。”
这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世纪末的悲哀啊!资本主义的末日就要到了。然而,它应该只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人们和他们的统治的末日;至于说到人类,决不会象这位副教授所说的那样,恰恰相反,呻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人民必将得到真正的解放。
“初生之犊不怕虎”
最近在人们谈论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其他成就的时候,常常引用“初生之犊不怕虎”这句成语,来形容中国青少年队伍里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我看这句话,作为一般的比喻来说未尝不可,但是仔细一想这个比喻却不很恰当。因为说的是初生的牛犊,实际上比不得老虎,只是不怕而已,也许是不懂得怕;而我们的年轻一代经过实际较量完全证明,他们根本不是初生之犊所可比,他们的力量比虎还要强。
许多年轻的人所创造的巨大成绩,只能证明一条基本的规律,这就是新生的力量总是不断在生长,总是不可战胜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将来还会是样。这真好似“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替旧人”。谁要是稍有自满而放松努力,马上就会被别人赶上和超过。这类事实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们曾经谈论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他们都是很年轻就已成名了。其中二十多岁而成大名的起码有几十人,都是大家比较熟识的;但是二十岁以下的毕竟还很少。现在我倒要谈谈中国古代二十岁以下的著名人物,看看从中还能打到一些什么有用的经验。
《宋史》《寇准传》载:“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宋史》《张耒传》载:“耒少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随便从《宋史》列传中查一下,十七、十八、十九岁名的例子就都有了。还有年龄更小的。比如孔子的孙子子思,年十六,就与宋国的大夫乐朔辩论,把乐朔驳倒了,乐朔老羞成怒,派兵围攻子思,后来宋君终于救出了子思。历史上象这样的人物相当不少。再举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维为例,大家都读过他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大家未必都记得,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过十六岁啊!
为什么古人年纪很小就有很大成就呢?关键之一是他们往往很早就开始学习。《礼记》《内则》有一条:“子生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所以有许多古人,幼年就很有知识。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宋代大诗人黄山谷,“七岁作牧童诗去: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相关用尽不如君”。你看这首诗很不错吧!后汉的冯勤,“八岁善计算”。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九岁谙于声律”。这类例子是举不完的。
有人担心年纪很小就开始学习会短命早死,其实不然。以上所举的古人就没有短命早死的。只要脑子和身体各部分相应的官能担负得了,并不勉强,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这完全符合于生理发展的正常规律。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和训练,要注意既不要贪多图快,用力过火;也不要娇养溺爱,过于保守。还应该让年轻的人自己做某些抉择。《后汉书》《张霸传》载:“霸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他自己认为做得到的,却也无妨让他做去,不至于有什么害处。
年长的一辈当然有责任对年轻的一代加以指导和扶掖。比如元太宗就懂得使用青年。据《元史
                
                
                
                    再说,他们所谓的“一无所有”,即便真的做到了,那也不过是“有”的另一种形式。正如说“无党无派”仍然是一种党派,说“没有任何政治倾向”也仍然是一种政治倾向一样。如果把那许多图画纸、泥团、斑点、说明书等等,统统收起来,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展览厅,也还不能说是真“无”。这样说来,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生活的那班艺术家们,倒还可以自己安慰自己,聊以解嘲了吧。
可是,这样的艺术毕竟是太无聊了,它象是一种恶性的传染病,迅速地弥漫了西方世界,成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发展新阶段的不可救药的痼疾。在这当中,青年人特别容易受到毒害。现在西德的青年中,就有一班人完全中毒了。他们被称为“失去个性和表情的浮萍一代”,以叫做“被搞垮的一代”,他们苦闷绝望达于极点。这种精神状态在艺术上必然表现为“一无所有”。
这种现象无疑地是目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病症。因为一种艺术往往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反映。目前西方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究竟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本质和时代内容呢?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音乐副教授,名叫格尔哈德・阿贝斯海姆,他在答复西德《文化报》的问题的时候,说过:“我们已经达到了伟大艺术世纪的末端,不仅不会再产生有意义的指明未来的作品,而且看来人类已经失掉了自发地、艺术性地、形象化地表达生活的兴趣与需要。”
这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世纪末的悲哀啊!资本主义的末日就要到了。然而,它应该只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人们和他们的统治的末日;至于说到人类,决不会象这位副教授所说的那样,恰恰相反,呻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人民必将得到真正的解放。
“初生之犊不怕虎”
最近在人们谈论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其他成就的时候,常常引用“初生之犊不怕虎”这句成语,来形容中国青少年队伍里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我看这句话,作为一般的比喻来说未尝不可,但是仔细一想这个比喻却不很恰当。因为说的是初生的牛犊,实际上比不得老虎,只是不怕而已,也许是不懂得怕;而我们的年轻一代经过实际较量完全证明,他们根本不是初生之犊所可比,他们的力量比虎还要强。
许多年轻的人所创造的巨大成绩,只能证明一条基本的规律,这就是新生的力量总是不断在生长,总是不可战胜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将来还会是样。这真好似“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替旧人”。谁要是稍有自满而放松努力,马上就会被别人赶上和超过。这类事实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们曾经谈论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他们都是很年轻就已成名了。其中二十多岁而成大名的起码有几十人,都是大家比较熟识的;但是二十岁以下的毕竟还很少。现在我倒要谈谈中国古代二十岁以下的著名人物,看看从中还能打到一些什么有用的经验。
《宋史》《寇准传》载:“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宋史》《张耒传》载:“耒少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随便从《宋史》列传中查一下,十七、十八、十九岁名的例子就都有了。还有年龄更小的。比如孔子的孙子子思,年十六,就与宋国的大夫乐朔辩论,把乐朔驳倒了,乐朔老羞成怒,派兵围攻子思,后来宋君终于救出了子思。历史上象这样的人物相当不少。再举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维为例,大家都读过他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大家未必都记得,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过十六岁啊!
为什么古人年纪很小就有很大成就呢?关键之一是他们往往很早就开始学习。《礼记》《内则》有一条:“子生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所以有许多古人,幼年就很有知识。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宋代大诗人黄山谷,“七岁作牧童诗去: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相关用尽不如君”。你看这首诗很不错吧!后汉的冯勤,“八岁善计算”。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九岁谙于声律”。这类例子是举不完的。
有人担心年纪很小就开始学习会短命早死,其实不然。以上所举的古人就没有短命早死的。只要脑子和身体各部分相应的官能担负得了,并不勉强,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这完全符合于生理发展的正常规律。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和训练,要注意既不要贪多图快,用力过火;也不要娇养溺爱,过于保守。还应该让年轻的人自己做某些抉择。《后汉书》《张霸传》载:“霸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他自己认为做得到的,却也无妨让他做去,不至于有什么害处。
年长的一辈当然有责任对年轻的一代加以指导和扶掖。比如元太宗就懂得使用青年。据《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