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分类: txts3
父与子
作者:屠格涅夫
内容简介
写于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颁布时期。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敏锐地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变革时期的尖锐斗争,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间的思想冲突。小说问世之初,即在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
译本序
本书作者屠格涅夫,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对于现时的青少年朋友,他可能有点陌生,所以在此加以简单的介绍。
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生,1883年去世,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母亲是个残暴的农奴主,任性专横,肆无忌惮地虐待农奴,使他从小就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受到反农奴制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决心不向农奴制妥协。
他的作品,有着对农奴制度真实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出了农奴们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无情地展示出了农奴主们的虚伪、残忍和浅薄。他甚至在《木木》中不惜以自己的母亲作为原型而塑造出了一个残暴的女农奴主典型,表示他与农奴制誓不两立的态度。
他后来长期居留国外,与他的这一态度不无关系,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我们的敌人,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名字,那就是农奴制度。”
屠格涅夫的作品形式精致,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感人,他塑造出来的典型,给人印象很深,比如罗亭,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代名词;比如英沙罗夫、巴扎罗夫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爱国志士……他特别善于塑造俄罗斯的少妇少女的形象,她们温柔多情,对爱情忠贞不贰,而且富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如《前夜》中的叶莲娜……
屠格涅夫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传到了中国。《新青年》当年就连载了他的《春潮》,次年又发表他的《初恋》。截至新中国成立,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文译本,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巴金译有他的《父与子》《处女地》和一些散文诗,丽尼译了他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有他的《猎人日记》……改革开放以后,屠格涅夫不仅没有失去读者,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的精装豪华插图本,又出版他的节选本就是一个证明。
读者的多寡是检验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尺,没有读者,怎么说得上是好作品呢?一个时期有读者,也算不得真正的好作品。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作品,读者不妨一读。至于这篇作品为什么值得一读,则有待读者讨论。我这个老朽就不在这里饶舌了!
译者谨识于长沙岳麓山下
2005年8月
纪念
维萨里昂·格利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
一
“什么,彼得?还看不见吗?”
一位年纪四十刚出头的老爷正在问他自己的仆人。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四日那一天,这位老爷没戴帽子从××公路上的一家客栈里走出来,走到低矮的台阶上。他身上穿一件满是尘土的大衣,下面穿一条有格子花纹的长裤子。他的仆人则是一个面颊丰满的年轻小子,下巴上面长着一撮浅白色的绒毛,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小小的,暗淡无光。
这个仆人身上的一切,包括挂在耳朵上面的一个绿色宝石耳环,颜色很不一致、涂过发油的头发和他那彬彬有礼的文雅举止,——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他是一个属于最新一代的进步分子。他恭恭敬敬地朝大路方向望了一望,然后作出回答:
“老爷,一点也看不见,看不见!”
“看不见吗?”老爷又问一次。
“看不见。”仆人又一次作出回答。
老爷于是叹息一声,就在一条小小的板凳上坐了下来。他现在正弯着两条小腿,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地不时朝四周瞭望。乘此机会,让我们把他的一些情况向读者介绍一下吧。
他的全名[2]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离这客栈十五俄里[3]处,他有一座包括二百名农奴的上好田庄,或者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把土地分给农民并开办了一个“农场”,他拥有两千俄亩[4]的土地。他的父亲,一位参加过一八一二年战争[5]的将军,是个识字不多的半文盲,虽然人很粗鲁,但并不凶恶。这个俄国人一辈子过着军人生活,先是指挥一个步兵旅,后来晋升当上了师长,长年驻扎在外省。由于官高位显,他在那里竟然扮演起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出生在俄国的南方,像他哥哥(关于他哥哥的情况,以后我们还要提到)一样,十四岁以前一直在家里受教育,身边围着他的尽是一些廉价请来的平庸的家庭教师、行为放肆但却善于阿谀奉承的副官和一些团队里的、各级司令部里的军官。他的母亲是科里亚金家的千金小姐,未出嫁以前,闺名Agath a[6],结婚以后当上了将军夫人,便改名为阿加福克列雅·库兹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7],完全是属于“军官太太”那一类典型的女人。她经常戴一顶雍容华贵的帽子,穿着沙沙发响的丝绸衣服,在教堂里她总是第一个走到十字架前[8]。她说话声音很大,而且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她每天早晨让孩子们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