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牛虻》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

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主要人物表

牛虻——少年时代的名字叫亚瑟.伯顿。在二、三卷中,化名费利斯.里瓦雷兹,

牛虻是他的绰号

琼玛.华伦——华伦医生的女儿,亚瑟少年时代的朋友,后与乔万尼.波拉结婚

劳伦佐.蒙泰尼里——教士,亚瑟真正的生父,后升为红衣主教

格拉迪斯——亚瑟的母亲,老伯顿的后妻,蒙泰尼里的情人,天主教徒

杰姆斯.伯顿——亚瑟名义上的异母长兄,伯顿父子轮船公司的主人

朱丽亚——杰姆斯.伯顿的妻子

托马斯.伯顿——亚瑟名义上的异母次兄

吉姆斯——伯顿家的管家

吉安.巴蒂斯塔——伯顿家的马车夫

恩里科——莱亨监狱看守长

凯蒂——琼玛的女仆?

比安卡——牛虻在佛罗伦萨的女仆

绮达.莱尼——吉卜赛女郎

马尔蒂尼——青年意大利党佛罗伦萨支部的党员,波拉和琼玛的朋友,文学委员会成员

法布里奇——大学教授,文学委员会成员

格拉西尼——富裕的大律师,文学委员会的成员

莱加——文学委员会成员

加利——青年意大利党佛罗伦萨支部的党员,文学委员会的成员

里卡尔多——医生,青年意大利党佛罗伦萨支部的党员,文学委员会的成员

萨科尼——文学委员会成员

米歇尔——红带会会员,亚平宁山区的私贩子

多米尼季诺——红带会负责人之一,亚平宁山区的私贩子

马尔科尼——红带会会员,亚平宁山区的私贩子

蟋蟀——布列西盖拉城堡中的卫兵

卡尔迪——比萨神学院新院长,密探

费拉里——布列西盖拉的统领,上校

第一部——第一章

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浏览着一堆布道手稿。

这是六月的一个炎热的晚上,窗户全都散开,百叶窗却是半掩着,为的是有些凉意。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神父停下笔来,慈祥地望着埋在手稿里的那一头黑发。

"Carino[意大利语:亲爱的],找不到吗?没关系的,那一节我就重写一遍。可能是被撕掉了,让你白忙了这么长的时间。"

蒙泰尼里的声音低沉而浑厚,悦耳的音色给他的话语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一位天生的演说家才会具备这种抑扬顿挫的声音。他在跟亚瑟说话时,语调中总是含着一种爱意。

"不,Padre[意大利语:神父,天主教徒对教士的称呼。这个词也可指父亲。亚瑟一直称蒙泰尼里为"Padre",可见他对蒙泰尼里怀有很深的感情。],我一定要找到它。我敢肯定您是放在这里的。再写一遍,不可能和以前的一模一样。"

蒙泰尼里继续伏案工作。一只昏昏欲睡的金龟子停在窗外,正在那里无精打采地鸣叫。"草莓!草莓!"水果小贩的叫卖声从街道那头传来,悠长而又凄凉。

"《麻风病人的治疗》,就在这里。"亚瑟从房间那边走过来,他那轻盈的步伐总让他的家人感到恼火。他长得又瘦又小,不像是三十年代的一位英国中产阶级青年,更像是一幅十六世纪肖像画中的一位意大利人。从长长的眉毛、敏感的嘴唇到小巧的手脚,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太弱不禁风了。要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别人会误以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