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厅》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之妻
威廉·斯塔福德,警卫人员
哈特菲尔德
布莱恩夫人,弗朗西斯之母,负责照顾小公主伊丽莎白
安妮·谢尔顿夫人,安妮·博林之姑母,负责照顾前公主玛丽
大使
尤斯塔西·查普伊斯,来自萨瓦的职业外交家,查理五世皇帝之驻伦敦大使
让·德·丹特维尔,弗朗西斯一世之大使
约克家族王位继承人
亨利·科特尼,埃克塞特侯爵,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之后
格特鲁德,亨利·科特尼之妻
玛格丽特·波尔,索尔兹伯里女伯爵,爱德华四世之侄女
蒙塔古勋爵,玛格丽特·波尔之子
杰弗里·波尔,玛格丽特·波尔之子
雷金纳德·波尔,玛格丽特·波尔之子
位于狼厅的西摩一家
老约翰爵士,与其长子爱德华之妻有私情
爱德华·西摩,老约翰爵士之子
托马斯·西摩,老约翰爵士之子
简,老约翰爵士之女,宫廷女侍
丽琪,老约翰爵士之女,嫁泽西总督为妻
威廉·巴茨,医生
尼古拉斯·克拉泽,天文学家
汉斯·霍尔拜因,画师
塞克斯顿,沃尔西之弄臣
伊丽莎白·巴顿,女先知

译序
2009年10月6日,第41届布克文学奖揭晓,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 1952—)创作的以都铎王朝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脱颖而出,一举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两度问鼎布克奖的J·M·库切的新作《夏日时光》和前布克奖得主A·S·拜厄特的《孩童之书》等强劲对手,摘取了大奖的桂冠。布克奖诞生于1968年,旨在奖励优秀作品,提高公众对严肃小说的关注。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励当年度最佳英文小说创作,且不限于英国籍作者。由于长期坚持纯粹的文学度量标准,它已经成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因此,《狼厅》的获奖使得这部原本已经十分畅销的作品以及作家本人受到更加广泛和深度的关注。
希拉里·曼特尔出生于英国德比郡格洛索普镇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长女,少时上过罗马天主教小学。她八岁时,家里住进了一位名叫杰克·曼特尔的房客,渐渐取代了希拉里父亲在她母亲生活中的角色。在她十一岁那年,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迁至柴郡,她的生父在搬家途中不知所终,全家人也从此改姓曼特尔。她大学期间攻读法律,结婚后随丈夫一起在博茨瓦纳和沙特阿拉伯等地生活多年。1985年,曼特尔发表了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Every day is Mothers Day),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已出版10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及1部传记,多次获得各种权威文学奖项。
曼特尔不仅涉足不同文类的创作,而且作品的题材跨度极大。她对历史题材似乎一向青睐有加。1993年问世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就是通过追溯革命者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的一生,而呈现出一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长卷,该小说获得周日快报年度图书奖(the Sunday Express Book of the Year award)。1998年,曼特尔再次挑战历史题材,以十八世纪末的真实历史人物查尔斯·奥布莱恩为主人公,创作完成了小说《巨人奥布莱恩》(The Giant OBrien)。而2009年推出的长达650页的《狼厅》无疑堪称作家对历史题材完美操纵的典范。
在2003年出版的自传《气绝》(Giving Up the Ghost)中,曼特尔提到自己十岁时,父母曾为她买过一本廉价的《莎士比亚全集》,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差,但是她非常喜欢它,书中的“每一页都留下了我幼稚的指印”,她将它保存了十几年,直至后来不慎丢失。那本书显然对曼特尔的创作——尤其是《狼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评论家已经发现,《狼厅》中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就是一个外表冷静而内心繁复、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并存的莎士比亚式人物。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文学史研究专家、同时也是莎学专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也指出了《亨利八世》与《狼厅》的诸多相似之处,他说: “有一点很令人吃惊,那就是莎士比亚取材的和曼特尔倚重的居然是同一史料——乔治·卡文迪什的《已故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生死录》,而更加令人吃惊的是,《亨利八世》的结尾与曼特尔小说的结尾几乎是在同一时间。”
当然,在《亨利八世》中,托马斯·克伦威尔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配角,而在《狼厅》中,他则从边缘走向中心,既是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还是小说的叙述者,把握着叙事的角度和经脉,牵引着读者的视线和情绪。包括《亨利八世》在内的已有的文艺作品对克伦威尔往往采取单一的遮蔽式或妖魔化处理,而《狼厅》则颠覆了这种程式,刻画出一个百折不挠、冷酷中暗含温情、奸诈中不乏忠诚的更加丰满立体的主人公,呈现了一部自我锻造、自我发展、自我扩张、从乡野草根到荣光之巅的传奇。
历史上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确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