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
分类: txts3
边最重要的文臣是李斯。李斯提出了率先灭韩的统一总方略,揭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比较开放的人才政策,所以一些时代精英纷纷到秦国谋求发展,赢政身边的人才数以千计。面对这些人才,赢政的态度是什么呢?《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位叫顿弱的特别的人与赢政的一次见面,从中能看出赢政对待人才的态度。
这位非常特别的人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他见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学者认为,顿弱即是尉缭)。顿弱扬言,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称王者下拜,如果能满足我这个条件我就见;否则,不客气,老子不伺候。这话传到了赢政那里,赢政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顿弱不拜而见(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日:
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战国策·秦策四》)。
一见赢政,顿弱开口就说,天下有三种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
赢政听了顿弱这番没头—、没脑的话,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你说的我不明白。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但是,他们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赢政一听,气得浑身哆嗦。顿弱说,山东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
顿弱谏赢政一事当发生在赢政处理缪毐事件之后。此时顿弱进谏,还坚持不拜赢政,而赢政居然能够接受顿弱的不拜,还最终听取了顿弱的批评。
上部在《赵姬之乱》中讲到茅焦谏止赢政,赢政从大局考虑,迎回母后。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劝赢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还有顿弱。茅焦是在赢政气头上冒死进谏(文死谏),顿弱则是事后为赢政分析利害。赢政能不拘于礼数接见顿弱,表现了此时的赢政虚心纳谏的勇气与胸怀大局的气度。
赢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对待大臣相当宽厚。
举两个例子。
先说前文讲过的李信。李信攻楚,大败而归,但是,赢政并没有因此而处死李信。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齐地(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最终,李信功封陇西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再说王翦。王翦功高盖世,完全可以和韩信相比。但是,赢政并没有像汉高祖刘邦猜忌、杀戮韩信那般对待王翦。当然,这不只是赢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虽为名将但也深谙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说明了自己毫无政治野心,这也是赢政与王翦关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赢政在对待功臣方面,确实比汉高祖刘邦做得更好。
总之,赢政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就拿下六国,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还得益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国内部,赢政组织了一个文武齐全、搭配得当、配合融洽的超强队伍,所以才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仅仅有这些因素,赢政就能吞并天下、独霸九州吗?
第4章 六世余烈
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由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时的偶然?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基本动向是由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一是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历史的偶然性。
有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使然,即历史把统一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始皇继承了祖辈的基业,所以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溯一下秦国的历史,秦国从立国到赢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赢政。
秦国统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现为秦国七代国君无一庸主,个个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这七位国君对兼并六国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比较开放的人才政策,所以一些时代精英纷纷到秦国谋求发展,赢政身边的人才数以千计。面对这些人才,赢政的态度是什么呢?《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位叫顿弱的特别的人与赢政的一次见面,从中能看出赢政对待人才的态度。
这位非常特别的人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他见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学者认为,顿弱即是尉缭)。顿弱扬言,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称王者下拜,如果能满足我这个条件我就见;否则,不客气,老子不伺候。这话传到了赢政那里,赢政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顿弱不拜而见(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日:
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战国策·秦策四》)。
一见赢政,顿弱开口就说,天下有三种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
赢政听了顿弱这番没头—、没脑的话,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你说的我不明白。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但是,他们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赢政一听,气得浑身哆嗦。顿弱说,山东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
顿弱谏赢政一事当发生在赢政处理缪毐事件之后。此时顿弱进谏,还坚持不拜赢政,而赢政居然能够接受顿弱的不拜,还最终听取了顿弱的批评。
上部在《赵姬之乱》中讲到茅焦谏止赢政,赢政从大局考虑,迎回母后。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劝赢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还有顿弱。茅焦是在赢政气头上冒死进谏(文死谏),顿弱则是事后为赢政分析利害。赢政能不拘于礼数接见顿弱,表现了此时的赢政虚心纳谏的勇气与胸怀大局的气度。
赢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对待大臣相当宽厚。
举两个例子。
先说前文讲过的李信。李信攻楚,大败而归,但是,赢政并没有因此而处死李信。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齐地(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最终,李信功封陇西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再说王翦。王翦功高盖世,完全可以和韩信相比。但是,赢政并没有像汉高祖刘邦猜忌、杀戮韩信那般对待王翦。当然,这不只是赢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虽为名将但也深谙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说明了自己毫无政治野心,这也是赢政与王翦关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赢政在对待功臣方面,确实比汉高祖刘邦做得更好。
总之,赢政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就拿下六国,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还得益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国内部,赢政组织了一个文武齐全、搭配得当、配合融洽的超强队伍,所以才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仅仅有这些因素,赢政就能吞并天下、独霸九州吗?
第4章 六世余烈
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由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时的偶然?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基本动向是由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一是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历史的偶然性。
有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使然,即历史把统一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始皇继承了祖辈的基业,所以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溯一下秦国的历史,秦国从立国到赢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赢政。
秦国统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现为秦国七代国君无一庸主,个个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这七位国君对兼并六国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