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分类: txts3
在这出戏的语境中,会让这个人物缺乏可信度,比如不那么像一个内心冲突的理想主义者。就这个角色而言,一位善于表达的城市知识分子更能令人信服。此外,芬克还给这个故事所要谴责的罪恶提供了一个新版本:他之所以背叛自己的理想,并非因为对上帝的虔诚,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这要比斯里尼对金钱的渴求更具哲学意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可能的,安·兰德或许认为,斯里尼对凯伊·贡达的背叛恰好支持了她一贯鄙视的一句口号: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不过,无论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一改动给了我们额外的好处:芬克令安·兰德有机会极尽讽刺之能事,也令沉浸在压抑剧情中的我们得以露出笑容,甚至有时还会放声大笑。
尽管安·兰德删掉了斯里尼那一章,但我还是按照初稿的内容在小说中保留了他。这样做并非因为他那一章有什么艺术价值,而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小小的窗,得以窥见工作中的安·兰德,窥见她在一部作品尚未令人满意的早期阶段拥有什么样的创造力量,窥见她在不够满意之时,是如何像里尔登[3]一样将之全部抹去。当然,对于创造者而言,这部小说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是我想,对于我们而言,它的不完美并不能贬低它的价值——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阅读乐趣。
我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是在安·兰德去世的那年——1982年。在那之前,尽管对那出戏无比熟悉,我却一直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存在。当时我坐在仓库的地板上,身边铺满了安·兰德的文件。看到这部小说的打字稿时,我决定随便看一看。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了,甚至在读到其中几个片段时还流下了眼泪。读完的那一刻,我感到不舍,因为我想在凯伊·贡达的世界里再多留一会儿。我觉得这份手稿太棒了,如果不能公之于众,实在令人遗憾。在这里,我要感谢理查德·罗尔斯顿,多亏他的工作,它的时代才终于来临。
作家在世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出版自己成熟的作品。但在他离世之后,出版其未发表过的作品就成了一种常规做法。比如,他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又如早期一些稚嫩的作品。如果这位作家在其领域内已然成为不朽人物,如果他的言辞被大量读者和日渐增加的学者奉为圭臬,那么这种做法就更常见了。此刻您将看到的就是安·兰德青年时期的一部作品。那时的她刚刚二十几岁,还不知道在未来的五十年里,自己将学到什么。这就是这部小说,仅此而已。
然而,又有多少成熟的作家能敌得过安·兰德的天赋?又有多少成熟的作家能创造出她那个逻辑与热情的宇宙?就算只是个萌芽,安·兰德仍然在那里——所以,她也在这里。
伦纳德·皮卡夫[4] 加利福尼亚州,亚里索维耶荷市
[1]Dagny Taggart,安·兰德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的女主人公。——译注
[2]The Fountainhead,安·兰德代表作之一。——译注
[3]《阿特拉斯耸耸肩》的男主人公。——译注
[4]Leonard Peikoff,出生于1933年,加拿大裔美国人,作家,哲学家。他被安·兰德指定为其遗产的继承人,后成立了安·兰德学会。——译注
理想:小说 关于《理想》手稿的一点说明
二〇〇四年,我们对《安·兰德早期作品集》进行了一次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进去。在为其撰写推荐语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回顾了安·兰德档案馆中的藏品,其中就包括《理想》这部小说的手稿。当时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因为《理想》的剧本成稿在小说之后,既然安·兰德最终选择了剧本这一媒介,那么小说就没有必要收录进来。
到了二〇一二年,我终于决定仔细读一下这部小说。多年以来,安·兰德的读者们不断充满希冀地询问,难道在她留下的那些文稿当中,真的就没有其他小说了吗?而事实上,的确还有一部小说。因此,我决定要细细地重新回顾一遍。
这部打字稿有三万二千字,是在一九三四年由位于纽约市百老汇大街1501号的里亚尔托服务中心准备的。刚一开头,它就立刻攫住了我的注意力,毫无疑问,这正是一部安·兰德的作品。而且,小说的形式还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这同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两点在我的印象中非常突出。其一,在小说中,凯伊·贡达的影迷来信要更长一些,因此也更明晰,更动人;而在剧本中,这些信则相对简短,因为在舞台上,它只能表现为静态的独白,或者呆板地投射在屏幕上,由观众自己阅读。比如,强尼·道斯的那封信,小说中较长的版本,让我们对他的性格和行为有了更好的理解。其二,小说的第一章让读者见识了好莱坞的那些电影工作室和那些名人,而剧本中却没有相应的描述。仅这两点就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凯伊·贡达的世界,而诸如此类的不同还有很多。
就小说本身而言,有意思的是,它展示了在安·兰德眼中,为读者写作和为观众写作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小说可以拥有更多细节,可以更为清楚明白。但是当然,只有在舞台上,某些类型的独白才能造成更为戏剧性的冲击,才能传达更为有效的道德力量。
鉴于皮卡夫博士可能已经有三十年没见过这部小说了,我觉得
尽管安·兰德删掉了斯里尼那一章,但我还是按照初稿的内容在小说中保留了他。这样做并非因为他那一章有什么艺术价值,而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小小的窗,得以窥见工作中的安·兰德,窥见她在一部作品尚未令人满意的早期阶段拥有什么样的创造力量,窥见她在不够满意之时,是如何像里尔登[3]一样将之全部抹去。当然,对于创造者而言,这部小说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是我想,对于我们而言,它的不完美并不能贬低它的价值——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阅读乐趣。
我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是在安·兰德去世的那年——1982年。在那之前,尽管对那出戏无比熟悉,我却一直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存在。当时我坐在仓库的地板上,身边铺满了安·兰德的文件。看到这部小说的打字稿时,我决定随便看一看。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了,甚至在读到其中几个片段时还流下了眼泪。读完的那一刻,我感到不舍,因为我想在凯伊·贡达的世界里再多留一会儿。我觉得这份手稿太棒了,如果不能公之于众,实在令人遗憾。在这里,我要感谢理查德·罗尔斯顿,多亏他的工作,它的时代才终于来临。
作家在世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出版自己成熟的作品。但在他离世之后,出版其未发表过的作品就成了一种常规做法。比如,他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又如早期一些稚嫩的作品。如果这位作家在其领域内已然成为不朽人物,如果他的言辞被大量读者和日渐增加的学者奉为圭臬,那么这种做法就更常见了。此刻您将看到的就是安·兰德青年时期的一部作品。那时的她刚刚二十几岁,还不知道在未来的五十年里,自己将学到什么。这就是这部小说,仅此而已。
然而,又有多少成熟的作家能敌得过安·兰德的天赋?又有多少成熟的作家能创造出她那个逻辑与热情的宇宙?就算只是个萌芽,安·兰德仍然在那里——所以,她也在这里。
伦纳德·皮卡夫[4] 加利福尼亚州,亚里索维耶荷市
[1]Dagny Taggart,安·兰德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的女主人公。——译注
[2]The Fountainhead,安·兰德代表作之一。——译注
[3]《阿特拉斯耸耸肩》的男主人公。——译注
[4]Leonard Peikoff,出生于1933年,加拿大裔美国人,作家,哲学家。他被安·兰德指定为其遗产的继承人,后成立了安·兰德学会。——译注
理想:小说 关于《理想》手稿的一点说明
二〇〇四年,我们对《安·兰德早期作品集》进行了一次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进去。在为其撰写推荐语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回顾了安·兰德档案馆中的藏品,其中就包括《理想》这部小说的手稿。当时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因为《理想》的剧本成稿在小说之后,既然安·兰德最终选择了剧本这一媒介,那么小说就没有必要收录进来。
到了二〇一二年,我终于决定仔细读一下这部小说。多年以来,安·兰德的读者们不断充满希冀地询问,难道在她留下的那些文稿当中,真的就没有其他小说了吗?而事实上,的确还有一部小说。因此,我决定要细细地重新回顾一遍。
这部打字稿有三万二千字,是在一九三四年由位于纽约市百老汇大街1501号的里亚尔托服务中心准备的。刚一开头,它就立刻攫住了我的注意力,毫无疑问,这正是一部安·兰德的作品。而且,小说的形式还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这同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两点在我的印象中非常突出。其一,在小说中,凯伊·贡达的影迷来信要更长一些,因此也更明晰,更动人;而在剧本中,这些信则相对简短,因为在舞台上,它只能表现为静态的独白,或者呆板地投射在屏幕上,由观众自己阅读。比如,强尼·道斯的那封信,小说中较长的版本,让我们对他的性格和行为有了更好的理解。其二,小说的第一章让读者见识了好莱坞的那些电影工作室和那些名人,而剧本中却没有相应的描述。仅这两点就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凯伊·贡达的世界,而诸如此类的不同还有很多。
就小说本身而言,有意思的是,它展示了在安·兰德眼中,为读者写作和为观众写作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小说可以拥有更多细节,可以更为清楚明白。但是当然,只有在舞台上,某些类型的独白才能造成更为戏剧性的冲击,才能传达更为有效的道德力量。
鉴于皮卡夫博士可能已经有三十年没见过这部小说了,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