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夜行——阳》
分类: txts3
相反的。
“旧书买卖中,很多时候折价的概念行不通。”
“跟二手货不一样,是吗?”
二手货一般都比新品便宜。
因为使用愈久,就愈会损伤或耗减。使用十年的物品比使用五年的物品价值更低。
是的,与旧货不同——古书肆说:
“要说的话,与茶具相近吧。”
确实,眼前男人的穿着打扮不像业者,给人的感觉更像茶道大师。不过这只是因为他一身和服打扮,也就是我的偏见、成见吧。
“原来如此,不是旧的、污损的就便宜这么单纯呢,没办法机械性地定价。”
“当然,破损的会比完整的价钱更低;但有些时候即使有损伤,仍具有相当大的附加价值。”
“可以当成美术品吗?简而言之,类似书画古董?”
对我这个不懂情趣的木头人而言,那是遥远的世界,但我听说一只茶碗、一幅挂轴要价几万几十万,有时甚至超出这个价钱。
“正确地说,又和古董不同——”
他的声音十分沉稳,很适合谈生意。
“书籍具有形形色色的价值,也和书画古董一样,具有美术品的价值。由于美丽的装帧、出色的封面装帧画,有些书籍也被当成物品,视为艺术品。此外,书籍也具有稀少价值。发行册数极少,或大部分已经佚失,市场上没有流通,这类书籍容易变得昂贵,同时还有历史上的价值吧。如果历史悠久,即使不是名作,要价也不菲。不过还有一个凌驾于这些价值之上的——”
那就是书籍承载的事物——古书肆说。
“承载的事物?”
是指——内容吗?
“意思是写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或具有杰出的文学价值——啊,我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该怎么说……”
文学价值又是另一回事了——男人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即使是旧书,也有一定的需要。但一本书不会只因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就身价暴涨。只是被视为名作的作品,比劣作更容易售出罢了。不过一本书是名作还是劣作,是由读者决定的,而读者的标准并不一定。”
是这样吗?
“伟大的学者或评论家姑且不论,内容的好坏,不是凭一介旧书商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家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想读它,对业者来说,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将需要与供给放在天平上测量后,为它安上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决定它的好坏的,是惠顾的客人。”
“那么你说的内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读啊——古书肆说着露出微笑。
“因为书籍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读的。即使不论水平好坏,有内容,才能算是一本书。”
“或许是吧,但……”
“说到底,书上写了些什么,还有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这些事比美术方面的价值、稀少价值等都更来得重要。比方说,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写下生平传记,嗯,印个十本好了。对认识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宝;但对于一般世人而言,它毫无价值吧。不是绝对价值的问题。无论卖得多便宜,应该……也不会有毫无关系的人去买它吧。”
应该没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说的来看,买方多么想要它,然后价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这就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关键?”
是的——古书肆点点头。
“可是,假设那位蔬果店的老板妙笔生花,文采动人,又会怎样?”
“就算是这样,还是不会有人买吧?毕竟文笔好不好,不亲自读过不会知道。就算免费赠……唔,我的话就不会拿。”
“应该吧。但是假设有人读了它,大受感动好了。或许他会把书拿去借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赞不绝口。这么一来,应该会有几个人被勾起兴趣吧。这种情况,不必太多人,光是五六个人对它感兴趣——”
“哦,书就不够了?”
“没错,书只印了十本,可能没办法让每一个想要的人都拥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的人数超过剩余的册数的话,或许会形成争夺战。若是演变成竞标,即使卖方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顾客也会自己加码。不,只是这样的话,应该还不算什么,但假设那位蔬果店老板竟在日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这本书……”
将成为极宝贵的珍本——古书肆说:
“这种情况,书会变得非常值钱。价格会比原价翻涨好几倍,有时甚至会飙出不合理的高价。也就是原本大概免费也没有人要的书,被以远超定价的高价交易。不过对于不清楚这些情况、不了解市场动向的人而言,唔……”
它还是一本废纸——古书肆说,指着账册般的明细。
“古董的话,行情会依据鉴定师的鉴定结果而变动,但旧书无法如此。书籍的价值是极为私人的基准决定的。不会因为有谁说它好,它的价值就因而提高。新书的话,有时光靠佳评就能畅销,但只听口碑买书的人是不会来买旧书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看客人吧。
“哎,客户群改变的话,或许也能机械性地定价;而且阅读这种行为普遍化的话,旧书买卖的形态应该也会跟着改变——”
阅读不是普遍行为吗?我问。古书肆说如果是普遍行为,书应该卖得更好。
“请想想看我国的人口。若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户都买一本书,那么新书的发行册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千万倍才对。这么一来,出版公司将会跻身承载我国经济的一大产业,而我也可以更抬头挺胸地走在路上。但是依现况来看,只能说读书家、爱书家是极为特殊
“旧书买卖中,很多时候折价的概念行不通。”
“跟二手货不一样,是吗?”
二手货一般都比新品便宜。
因为使用愈久,就愈会损伤或耗减。使用十年的物品比使用五年的物品价值更低。
是的,与旧货不同——古书肆说:
“要说的话,与茶具相近吧。”
确实,眼前男人的穿着打扮不像业者,给人的感觉更像茶道大师。不过这只是因为他一身和服打扮,也就是我的偏见、成见吧。
“原来如此,不是旧的、污损的就便宜这么单纯呢,没办法机械性地定价。”
“当然,破损的会比完整的价钱更低;但有些时候即使有损伤,仍具有相当大的附加价值。”
“可以当成美术品吗?简而言之,类似书画古董?”
对我这个不懂情趣的木头人而言,那是遥远的世界,但我听说一只茶碗、一幅挂轴要价几万几十万,有时甚至超出这个价钱。
“正确地说,又和古董不同——”
他的声音十分沉稳,很适合谈生意。
“书籍具有形形色色的价值,也和书画古董一样,具有美术品的价值。由于美丽的装帧、出色的封面装帧画,有些书籍也被当成物品,视为艺术品。此外,书籍也具有稀少价值。发行册数极少,或大部分已经佚失,市场上没有流通,这类书籍容易变得昂贵,同时还有历史上的价值吧。如果历史悠久,即使不是名作,要价也不菲。不过还有一个凌驾于这些价值之上的——”
那就是书籍承载的事物——古书肆说。
“承载的事物?”
是指——内容吗?
“意思是写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或具有杰出的文学价值——啊,我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该怎么说……”
文学价值又是另一回事了——男人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即使是旧书,也有一定的需要。但一本书不会只因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就身价暴涨。只是被视为名作的作品,比劣作更容易售出罢了。不过一本书是名作还是劣作,是由读者决定的,而读者的标准并不一定。”
是这样吗?
“伟大的学者或评论家姑且不论,内容的好坏,不是凭一介旧书商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家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想读它,对业者来说,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将需要与供给放在天平上测量后,为它安上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决定它的好坏的,是惠顾的客人。”
“那么你说的内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读啊——古书肆说着露出微笑。
“因为书籍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读的。即使不论水平好坏,有内容,才能算是一本书。”
“或许是吧,但……”
“说到底,书上写了些什么,还有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这些事比美术方面的价值、稀少价值等都更来得重要。比方说,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写下生平传记,嗯,印个十本好了。对认识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宝;但对于一般世人而言,它毫无价值吧。不是绝对价值的问题。无论卖得多便宜,应该……也不会有毫无关系的人去买它吧。”
应该没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说的来看,买方多么想要它,然后价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这就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关键?”
是的——古书肆点点头。
“可是,假设那位蔬果店的老板妙笔生花,文采动人,又会怎样?”
“就算是这样,还是不会有人买吧?毕竟文笔好不好,不亲自读过不会知道。就算免费赠……唔,我的话就不会拿。”
“应该吧。但是假设有人读了它,大受感动好了。或许他会把书拿去借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赞不绝口。这么一来,应该会有几个人被勾起兴趣吧。这种情况,不必太多人,光是五六个人对它感兴趣——”
“哦,书就不够了?”
“没错,书只印了十本,可能没办法让每一个想要的人都拥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的人数超过剩余的册数的话,或许会形成争夺战。若是演变成竞标,即使卖方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顾客也会自己加码。不,只是这样的话,应该还不算什么,但假设那位蔬果店老板竟在日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这本书……”
将成为极宝贵的珍本——古书肆说:
“这种情况,书会变得非常值钱。价格会比原价翻涨好几倍,有时甚至会飙出不合理的高价。也就是原本大概免费也没有人要的书,被以远超定价的高价交易。不过对于不清楚这些情况、不了解市场动向的人而言,唔……”
它还是一本废纸——古书肆说,指着账册般的明细。
“古董的话,行情会依据鉴定师的鉴定结果而变动,但旧书无法如此。书籍的价值是极为私人的基准决定的。不会因为有谁说它好,它的价值就因而提高。新书的话,有时光靠佳评就能畅销,但只听口碑买书的人是不会来买旧书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看客人吧。
“哎,客户群改变的话,或许也能机械性地定价;而且阅读这种行为普遍化的话,旧书买卖的形态应该也会跟着改变——”
阅读不是普遍行为吗?我问。古书肆说如果是普遍行为,书应该卖得更好。
“请想想看我国的人口。若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户都买一本书,那么新书的发行册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千万倍才对。这么一来,出版公司将会跻身承载我国经济的一大产业,而我也可以更抬头挺胸地走在路上。但是依现况来看,只能说读书家、爱书家是极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