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崛起
分类: qsxs
怎地,举家搬到了昌平。
杨守文的生母,好像也是个大户人家的出身。
不过在生下杨守文不久后便过世,也使得杨守文从小就没了娘亲。
后来,杨承烈在昌平续弦,娶了昌平一个姓宋的女子,而后又诞下了一子一女。
杨守文的祖父是个道士,不喜欢住在县城,于是就定居在虎谷山下。
由于杨守文从小脑子不太好,再加上母亲是在他出生后不久过世,以至于杨承烈认为他是个灾星,对他也不甚喜爱。所以,杨守文从小就跟随着祖父一起生活。
两年前,也就是杨守文十五岁的时候,祖父病故。
从那之后,杨守文就一个人生活在虎谷山下的田庄里,虽然不得杨承烈的关心,但也过的悠闲自在。毕竟,这田庄是杨承烈的职田。靠着这虎谷山下两百亩的职田,杨守文足以衣食无忧……至于放牛嘛,则是他从小跟着爷爷养成的习惯。
一头牛的得失,对杨承烈而言算不上什么。
可问题是,整个昌平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杨承烈养了一个傻儿子。以前大家心照不宣,可以当做不知道杨守文的存在。可是这首儿歌传出去,就等于解开了盖子,弄的杨承烈每次聚会,都会被人调笑一番。虽然有些人并没有什么恶意,却足以让杨承烈心里形成一个疙瘩。于是乎,杨承烈对杨守文,也就变得越发冷淡。
浑浑噩噩的杨守文,感受不到周围满满的恶意。
可清醒过来的杨守文,却能够敏锐觉察到,在这首儿歌背后,隐藏着的满满恶意。
一双略显秀气的浓眉微微蹙起,他看了一眼溪畔的孩童,却又颇感无奈。
难不成和这帮子穿开裆裤的小家伙较真吗?他们未必懂得这儿歌背后隐藏的恶意,只是觉得有趣,所以才会传唱不停。难道说,他还能把他们抓过来打一顿不成?
无奈的叹了口气,杨守文从身旁的地上捡起一块石子,投向那些孩童。
孩童们嬉笑着散开,可不一会儿的功夫又聚在溪畔,一边唱着歌,一边逗弄黄牛。
这时候,从山路的尽头传来一阵马蹄声。
杨守文扭头看去,就见从西边的山路上出现了几匹马,正飞快向这边奔来。
那马上的骑士,身着黑衣,头上戴着黑色斗笠。斗笠的边缘垂着一圈黑纱,遮住了他们的面孔,令人无法看得清楚。这虎谷山是燕山余脉,属于军都山一部分。每天从居庸关和孤竹方向往来的人不算少,更不要说马上就要到仲秋八月了。
每年这个时候,是昌平最为热闹的时节。
前几年由于契丹人作乱,使得昌平冷清不少。而今年,基本上是国泰民安,没什么战事发生,所以昌平也就也就重新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去年在昌平西北增设羁縻州,自东北迁徙而来的胡人增加,也注定了今年的昌平,会比往年更热闹。
所以杨守文只看了那一队骑士一眼,就没有再去留意。
他掸去身上的灰尘,迈步从山坡上慢腾腾下来。
就在这时,溪畔突然传来一声尖叫。紧跟着一连串的哭喊声响起……
第二章 生逢圣历元年(下)
一头黄牛在几个孩童不断的骚扰之下突然发怒,发出一声怒吼,低下头向孩童发起了攻击。十几个孩童四散奔逃,却有两个小孩子原本是站在旁边看热闹,黄牛突然发怒冲来,他们被吓呆了,竟迈不动腿脚,呆呆看着黄牛气势汹汹冲过来。
“石头,快跑啊。”
有孩童大声叫喊,可是那两个孩子却没有反应。
溪畔的骚乱,也惊动了那队骑士。为首的骑士立刻勒住战马,从马背上摘下一张黑漆弓,正要弯弓搭箭,却看见一道人影从山路上掠过,眨眼间就跑到了溪畔,弯腰抱起两个小孩子,顺势在地上一滚,就躲开了那头被激怒发狂的黄牛。
黄牛见目标消失,立刻停下转身。
“阿閦奴,快跑啊。”
已经跑到山路上的几个孩童连忙大声呼喊。
只是当杨守文站起来的时候,那头黄牛已经掉过头,向他凶猛扑来。
杨守文清秀的脸上,闪过一抹青气。他双脚站定,眼见黄牛撞过来,身体猛然一侧,抬手抱住了黄牛的脖子,而后腰部用力,大吼一声,竟把那头黄牛生生摔倒在溪畔。
额头上,青筋毕露。
杨守文抱着黄牛的脖子,把它死死按在地上,手臂不断加强力量。
数百斤重的黄牛四肢乱弹,拼命挣扎,更发出哞哞叫声。可是任凭它如何挣扎,却无法挣脱杨守文的钳制。叫声越来越小,黄牛挣扎的力度也在慢慢的减弱……
杨守文见黄牛不再挣扎,慢慢松开了手臂,站起身来。
黄牛在地上躺了片刻,四肢一弹,呼的站起来。杨守文本能向后退了一步,警惕看着那头黄牛。见黄牛晃了晃脑袋,然后哞哞叫了两声,并且把硕大的脑袋伸过来,贴着杨守文的身体摩挲,那模样,就好像是在向杨守文承认错误一样。
杨守文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
他拍了拍了黄牛的大脑袋,而后看了一眼身后那两个惊魂未定的小孩子。
“天不早了,赶快回去,免得让你爹娘担心。”
说完,他嘬口吹了一声口哨,站在溪边的那头黄牛慢悠悠向他走来。杨守文跨坐在那头被制服的黄牛背上,拍了拍牛头,那头黄牛便优哉游哉的向山路上走去。
杨守文的生母,好像也是个大户人家的出身。
不过在生下杨守文不久后便过世,也使得杨守文从小就没了娘亲。
后来,杨承烈在昌平续弦,娶了昌平一个姓宋的女子,而后又诞下了一子一女。
杨守文的祖父是个道士,不喜欢住在县城,于是就定居在虎谷山下。
由于杨守文从小脑子不太好,再加上母亲是在他出生后不久过世,以至于杨承烈认为他是个灾星,对他也不甚喜爱。所以,杨守文从小就跟随着祖父一起生活。
两年前,也就是杨守文十五岁的时候,祖父病故。
从那之后,杨守文就一个人生活在虎谷山下的田庄里,虽然不得杨承烈的关心,但也过的悠闲自在。毕竟,这田庄是杨承烈的职田。靠着这虎谷山下两百亩的职田,杨守文足以衣食无忧……至于放牛嘛,则是他从小跟着爷爷养成的习惯。
一头牛的得失,对杨承烈而言算不上什么。
可问题是,整个昌平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杨承烈养了一个傻儿子。以前大家心照不宣,可以当做不知道杨守文的存在。可是这首儿歌传出去,就等于解开了盖子,弄的杨承烈每次聚会,都会被人调笑一番。虽然有些人并没有什么恶意,却足以让杨承烈心里形成一个疙瘩。于是乎,杨承烈对杨守文,也就变得越发冷淡。
浑浑噩噩的杨守文,感受不到周围满满的恶意。
可清醒过来的杨守文,却能够敏锐觉察到,在这首儿歌背后,隐藏着的满满恶意。
一双略显秀气的浓眉微微蹙起,他看了一眼溪畔的孩童,却又颇感无奈。
难不成和这帮子穿开裆裤的小家伙较真吗?他们未必懂得这儿歌背后隐藏的恶意,只是觉得有趣,所以才会传唱不停。难道说,他还能把他们抓过来打一顿不成?
无奈的叹了口气,杨守文从身旁的地上捡起一块石子,投向那些孩童。
孩童们嬉笑着散开,可不一会儿的功夫又聚在溪畔,一边唱着歌,一边逗弄黄牛。
这时候,从山路的尽头传来一阵马蹄声。
杨守文扭头看去,就见从西边的山路上出现了几匹马,正飞快向这边奔来。
那马上的骑士,身着黑衣,头上戴着黑色斗笠。斗笠的边缘垂着一圈黑纱,遮住了他们的面孔,令人无法看得清楚。这虎谷山是燕山余脉,属于军都山一部分。每天从居庸关和孤竹方向往来的人不算少,更不要说马上就要到仲秋八月了。
每年这个时候,是昌平最为热闹的时节。
前几年由于契丹人作乱,使得昌平冷清不少。而今年,基本上是国泰民安,没什么战事发生,所以昌平也就也就重新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去年在昌平西北增设羁縻州,自东北迁徙而来的胡人增加,也注定了今年的昌平,会比往年更热闹。
所以杨守文只看了那一队骑士一眼,就没有再去留意。
他掸去身上的灰尘,迈步从山坡上慢腾腾下来。
就在这时,溪畔突然传来一声尖叫。紧跟着一连串的哭喊声响起……
第二章 生逢圣历元年(下)
一头黄牛在几个孩童不断的骚扰之下突然发怒,发出一声怒吼,低下头向孩童发起了攻击。十几个孩童四散奔逃,却有两个小孩子原本是站在旁边看热闹,黄牛突然发怒冲来,他们被吓呆了,竟迈不动腿脚,呆呆看着黄牛气势汹汹冲过来。
“石头,快跑啊。”
有孩童大声叫喊,可是那两个孩子却没有反应。
溪畔的骚乱,也惊动了那队骑士。为首的骑士立刻勒住战马,从马背上摘下一张黑漆弓,正要弯弓搭箭,却看见一道人影从山路上掠过,眨眼间就跑到了溪畔,弯腰抱起两个小孩子,顺势在地上一滚,就躲开了那头被激怒发狂的黄牛。
黄牛见目标消失,立刻停下转身。
“阿閦奴,快跑啊。”
已经跑到山路上的几个孩童连忙大声呼喊。
只是当杨守文站起来的时候,那头黄牛已经掉过头,向他凶猛扑来。
杨守文清秀的脸上,闪过一抹青气。他双脚站定,眼见黄牛撞过来,身体猛然一侧,抬手抱住了黄牛的脖子,而后腰部用力,大吼一声,竟把那头黄牛生生摔倒在溪畔。
额头上,青筋毕露。
杨守文抱着黄牛的脖子,把它死死按在地上,手臂不断加强力量。
数百斤重的黄牛四肢乱弹,拼命挣扎,更发出哞哞叫声。可是任凭它如何挣扎,却无法挣脱杨守文的钳制。叫声越来越小,黄牛挣扎的力度也在慢慢的减弱……
杨守文见黄牛不再挣扎,慢慢松开了手臂,站起身来。
黄牛在地上躺了片刻,四肢一弹,呼的站起来。杨守文本能向后退了一步,警惕看着那头黄牛。见黄牛晃了晃脑袋,然后哞哞叫了两声,并且把硕大的脑袋伸过来,贴着杨守文的身体摩挲,那模样,就好像是在向杨守文承认错误一样。
杨守文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
他拍了拍了黄牛的大脑袋,而后看了一眼身后那两个惊魂未定的小孩子。
“天不早了,赶快回去,免得让你爹娘担心。”
说完,他嘬口吹了一声口哨,站在溪边的那头黄牛慢悠悠向他走来。杨守文跨坐在那头被制服的黄牛背上,拍了拍牛头,那头黄牛便优哉游哉的向山路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