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背叛者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成了材料。磁暴仪的设想是秦风中学时代开始的,最开始只是单纯地羡慕动漫和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电磁炮,后来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他渐渐意识到从理论上讲,凭借民用设备造出电磁炮不是太困难的事。

电磁炮的原理并不复杂,像秦风这样的中学生都学过:电流可以产生磁场,当“道轨”上放上铁块,实际上便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铁块在这个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左手定则,这力的方向正是沿着道轨方向的。只要电流足够强大,铁块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最终变成摧毁目标的武器。

初二时母亲去世后,对父亲的失望导致心灰意懒的秦风开始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这件危险玩具的研究上,高一之所以能得中学生发明二等奖也完全是这些研究的副产品。而这项工作开始了不久他就很快明白,要凭自己的力量制造出电磁炮这样科幻的玩意儿,的确是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的妄想。

首先秦风无法解决超导线圈的问题,只能用普通的铜线替代,大大降低了磁场强度。其次就电磁炮所需要的庞大电流,虽然花大价钱牵来一根三千伏的工业用电线路,但比起电磁炮所需要的电力还是远远不够。

再加上就算以上困难都被克服,这种方式制造出的电磁炮,要保证一定威力的话需要长长的道轨,这样笨重的机器可完全不符合秦风的设想,他要的是能向未来战士那样轻易拿在手上使用的,最多背上背一个不超过十五公斤的高能电瓶……

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凭借个人力量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简便电磁炮后,秦风很是沮丧了一段时间,但在研究电磁炮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秦风却积累了浓厚的兴趣,放弃那不切实际的研究,秦风退而求其次开始研究电磁现象本身,尤其是磁暴现象,这就有了失败了无数次但仍然改进中的磁暴仪。

秦风在试验过程中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磁暴”现象,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电磁转换场,这个“场”的磁力波动在仪器上形成的正弦曲线,在秦风看来无疑是世上最美丽的图画,而他设计制造中的磁暴仪,就是寻找并主动诱发、放大自然界存在的磁暴现象的仪器,然后通过那台商用机的一个视觉成形软件,把收集来的信息绘制成相关的图谱。

其实一场正常的磁暴现象,其持续时间往往长达几十分钟甚至数个小时,但秦风所需要的,不过是能捕捉到哪怕是零点几秒的时间而已。可即便是这样短的时间,凭借他所能收集到的简陋材料,要完成如此复杂的磁场发生仪器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屡次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初次实验时,那台原型仪器甚至很不给面子地发生了爆炸,要不是威力不大,加上秦风见机得快,恐怕早已经在医院躺下了。损失最大的还不是制作的仪器,而是一屋子的设备以及求了原来的房东好久,又花费了万把块钱才拉来的那根工业专用电线,至于对房东的赔偿以及发生小型爆炸的恶劣影响,这一摊子烂事被他毫不客气地扔给了父亲,看到他那段时间焦头烂额的样子,有些愧疚的同时更多的是报复的快感。

此后被逼搬到现在住的地方,为了恢复工业用电专线所花的钱,秦风几乎为此吃了两个月的馒头,毕竟从那之后父亲对他的研究都是抱着万分抵制的态度,不过真要知道他捣鼓的究竟是什么,估计早气得青筋乱冒了吧,毕竟在国内,私下研制那样的东西是太过犯禁的事。

将新买来的材料经过加工后,一一安装在已经调试好的半成品仪器中后,秦风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毕竟这次很可能是高考前最后一次实验了,为了母亲临终前的遗愿,最后几个月他还是不敢马虎,好歹也要混个一般本科吧。对于大学,秦风没有抱太多的憧憬,他知道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即使进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东西,还不如自己独自慢慢摸索来得实在,因此一直以来只把高考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已,心底却从来没当一回事。

检查无误后,秦风打开计算机,里面有他自己建立的一个关于磁暴发生时电磁转换的数学模型,仔细地计算着仪器对磁力切割线的扭曲与影响,直到得出最适合的熵函数阙值。仪器对磁暴现象的每一个弦数作用引起的细微变动,都直接影响着最终描绘出的图谱的精确性。

但是现在的设备及条件,离秦风所期望的结果还远远不够――现在的磁暴仪最多也就能记录方圆一公里范围内,自然存在的磁暴现象所蕴涵的能量值,但当恰好发生的磁暴现象超过接收器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与仪器连接的电力设施发生相互作用,造成电路故障也就成了常有的事。为此秦风不得不一度将仪器上的磁感应放大器取消,又在总共二十多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最后才利用屡次失败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建立了这个数学模型,直到三天前才真正完成,它能够模糊地估算出磁暴仪在启动后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输入,并直接连接在控制系统上,如果超过警戒值就会自动切断电力供应。

好不容易等到暮色降临,秦风的试验也即将开始,由于白天太阳活动同样有磁暴现象产生,并且对地球上的磁场有着相当的影响,为了试验的准确性,秦风一般都将试验放在晚上,当然,白天时间不多且容易引起别人注意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