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来启发后人智慧;培养明辨是非与拨乱反正的能力,一扫我们心中的迷茫,重显人类共同价值的澄明。
奉元复性则是回到人类的根本-“人性”。历史是“人心人性”的组合,从“人心人性”来了解历史是最直接、最务本的方式,也唯有回归到“人心人性”才能掌握历史脉动与规律。历史本有其规律,在此规律面前,唯有秉持谦卑、自省、警惕的恭敬心,方能发掘历史长流中的“真”与“性”。
对于目前身处高科技网络时代的青年,容易抱持追求时尚、只重当下,去历史化、流于片面或单向思维,以及自以为是的心态来说,更是一记当头棒喝。回顾历史是要让我们以古鉴今、拥有超越自我格局的远见,以及带领社会前往光明方向的改变力,响应本书提出在第三次巨变的当下,此时此刻,我们更需敞开视野与胸怀,顺应人性与良知,回归中华文化“夏学”的源头,使华夏文化能对全人类做出和平贡献。
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 陈明哲

作者的话
“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是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免费公开课程)上的全球第一门中文文史课程,也是针对非文史专业的同学而设计的通识入门课程。而这本书是希望将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借由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各位读者。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说明这本书的理念和特别之处。
过去我们所上的许多历史课程,内容通常是教授大量的历史知识,课程的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但相对而言,却往往不重视这些知识和自己的生命有何关联。学习这些东西,到底对我们有什么用?这种上历史课的方式,其结果便是重记忆而轻思辨,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思考,只想记下标准答案就好了。但历史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思辨”。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辨,这不但是买椟还珠,更是莫大的遗憾。
教育,应该是让人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仆”。
历史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时”和“变”。时间不断流逝,世界时时更新,上一刻正确的事,未必能适用于下一刻;别人用来正确的方法,却未必适用于您。所有的知识,都将随时而变,只有能够运用知识的思辨和智能,才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资产。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历史思维有“标准答案”这种想法,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都能打破思想的框框,解放各位的思辨能力。在书中,我会借由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案例,来向各位示范学习历史可以如何思维。但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朋友一定要记得,不要把作者的答案当成是“标准答案”。人文学的本质是思辨,思辨有“好”和“更好”的答案,但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一本通俗入门的历史书,因此我将避免烦琐的史料考证,由《史记》中的秦始皇故事出发,向各位说明历史学的有趣和迷人之处,以及和各位一起探讨学习历史究竟对我们的生命可能有什么样的用处。
感谢各位读完这些话,也请各位用接下来的内容,来验证这本书是否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吕世浩 敬上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二十多年前,当高校招生录取放榜之后,许多长辈朋友都会问我:
“你考上哪里?”“学什么专业?”
当我回答“台湾大学”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惊喜:“哇!”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02363S.jpg"/>
台湾大学文学院
当我接着回答“历史”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失望:“哦。”
从他们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
从那一天起,也常听到许多朋友终于忍不住问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是啊,在这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能够认真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要犹疑也不要回避:
<b>学历史对你而言,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b>
<b>如果无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b>
<b>如果有用,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b>
这些问题,让我思考了二十多年。这本书就是身为历史人的我,针对许多非文史专业的朋友所呈现的答案。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有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何在。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0236112.jpg"/>
工业革命初期的工厂(德国阿道夫·冯·门采尔绘)
为什么对于学历史有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难道是古人实在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还是现代人的智能忽然有了数十上百倍的增长,比古人要有智能得太多?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填补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