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分类: txts3
思考晚餐该吃什么,而是在思索他的下一步该怎么办。
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已经失败了,他的家财已经散尽了,他现在没有钱也没有力量了。但张良仍不愿意放弃他的志向,他还想为韩国报仇,那么下一步他该怎么办?
我们读这段文字,除了看张良处变不惊的胆气,最重要的是想这一刻他在思索什么。我要各位做的就是这件事,前面教各位,吕祖谦怎么读历史,左宗棠怎么读历史,现在就把那个方法用上。
<b>这一刻,请把书合起来。想象你就是张良,你该怎么办?</b>
好,我们现在想过了之后,再把书打开来。
<h2>
故事的第一个道理</h2>
不用担心,你刚才想的事情在以后都没有应验,只是为了帮助各位了解张良的心境。因为接下来张良就要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他将会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每一个人的生命,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命运转折的机会。人跟人的成就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有的人抓住了,从此一飞冲天;有的人没抓住,从此就只好自怨怀才不遇,蹉跎一生。
那么,张良又是如何呢?我们看他遇到了谁。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有一位老人家,朝着张良走了过来。为什么这里强调他“衣褐”呢?因为古代衣服的颜色与质地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穿着褐衣的多半是低下阶层之人。像这样的一个人,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可是你们看看,这一段怎么写这位老父。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老父在张良面前,直接让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去。
这里要细心揣摩。我问各位,从“至良所”这三个字来推断,各位认为老父和张良是偶遇,还是老父故意有目的而来的?
聪明的朋友从“至良所”三个字就知道,至少在太史公的认知之中,老父是有意而来的。而从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来印证,他也确实是有意而来的。
老父让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以后,回头跟张良说:“小子,到桥下面帮我把鞋子捡上来!”
一个穿着很穷酸的老人家,当着你的面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叫你去捡鞋子,你会怎么做呢?
<b>注意哦!这一刻,赶快再把书合起来。想象你就是张良,你该怎么办?</b>
我们现在把书打开来,看看张良会怎么做。下面这六个字,绝对出乎各位意料。
良愕然,欲殴之。
张良当场觉得十分惊愕,想揍这位老人家一顿。
我每次读这一段都很想大笑,这才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的表现。从这个表现来看,张良就算再优秀,其实还是没有脱离年轻人的习性。
为什么呢?因为胆气够的年轻人,通常很难忍耐自己的血性,这样的人才会去刺杀秦始皇。
但是,张良有没有打他呢?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没有打。
人都有感情,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是用感情控制理智,还是用理智控制感情。不要急,在后面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讲这一点,因为这和人的成就很有关系。
“为其老,强忍”,看到没有,因为这个老头子实在太老了,张良怕一拳打下去不知道会惹出什么麻烦,他现在还是被天下通缉的状态,能不惹麻烦就不要惹麻烦。张良忍下来了没有?忍下来了。可是你看这史书上写的,他是“强忍”。他不是自然而然忍下来,是强行让自己忍下来。他不但忍下来,还下去帮老父把鞋子捡上来,这就难能可贵了。
但老父的反应是什么呢?
是说“谢谢”吗?不是。
父曰:“履我!”
老父接下来说的是:“帮我把鞋子穿上!”
你看这句话讲得多不客气,不但没有道谢,还要张良帮他穿鞋。
<b>合上书,想想如果你是张良,你该如何反应?</b>
想清楚了后,打开书。
你们注意看,下面这一步才显示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之处。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注意最后这一句,“履之”还不够,张良“跪履之”,“跪履之”还不够,张良“长跪履之”。
这想表达什么呢?太史公透过张良这个动作,看出他终于明白了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就是“忍”。
但只是明白了“忍”还不够,张良不只是忍。注意“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就是告诉你:
<b>人生要么不忍,既然已经忍了,就要一忍到底。</b>
“长跪履之”就是在讲“一忍到底”这件事情,因为你如果不能一忍到底,让人看出你是强忍,你的忍半点价值都没有。为什么呢?下面我会解释。
张良做出“长跪履之”这样令人吃惊的动作,老父又会如何?
父以足受,笑而去。
老父直接伸出脚,就坦然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接着立刻大笑离开。
我们来看看张良的反应是什么。
良殊大惊。
这是什么意思呢?注意,人跟人之间,特别是高手跟高手之间的交手,往往是不必形于语言文字的。形于语言文字靠长篇大论讲道理,在中国传统思想来看,那都是低层次的事情。高手跟高手之间交手,往往三言两语,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双方就知道对方的高下。
举这个例子来说,老父要张良帮他穿鞋子,是老父欲惊张良,而张良不惊。我见你的面,我先要惊你,让
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已经失败了,他的家财已经散尽了,他现在没有钱也没有力量了。但张良仍不愿意放弃他的志向,他还想为韩国报仇,那么下一步他该怎么办?
我们读这段文字,除了看张良处变不惊的胆气,最重要的是想这一刻他在思索什么。我要各位做的就是这件事,前面教各位,吕祖谦怎么读历史,左宗棠怎么读历史,现在就把那个方法用上。
<b>这一刻,请把书合起来。想象你就是张良,你该怎么办?</b>
好,我们现在想过了之后,再把书打开来。
<h2>
故事的第一个道理</h2>
不用担心,你刚才想的事情在以后都没有应验,只是为了帮助各位了解张良的心境。因为接下来张良就要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他将会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每一个人的生命,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命运转折的机会。人跟人的成就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有的人抓住了,从此一飞冲天;有的人没抓住,从此就只好自怨怀才不遇,蹉跎一生。
那么,张良又是如何呢?我们看他遇到了谁。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有一位老人家,朝着张良走了过来。为什么这里强调他“衣褐”呢?因为古代衣服的颜色与质地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穿着褐衣的多半是低下阶层之人。像这样的一个人,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可是你们看看,这一段怎么写这位老父。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老父在张良面前,直接让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去。
这里要细心揣摩。我问各位,从“至良所”这三个字来推断,各位认为老父和张良是偶遇,还是老父故意有目的而来的?
聪明的朋友从“至良所”三个字就知道,至少在太史公的认知之中,老父是有意而来的。而从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来印证,他也确实是有意而来的。
老父让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以后,回头跟张良说:“小子,到桥下面帮我把鞋子捡上来!”
一个穿着很穷酸的老人家,当着你的面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叫你去捡鞋子,你会怎么做呢?
<b>注意哦!这一刻,赶快再把书合起来。想象你就是张良,你该怎么办?</b>
我们现在把书打开来,看看张良会怎么做。下面这六个字,绝对出乎各位意料。
良愕然,欲殴之。
张良当场觉得十分惊愕,想揍这位老人家一顿。
我每次读这一段都很想大笑,这才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的表现。从这个表现来看,张良就算再优秀,其实还是没有脱离年轻人的习性。
为什么呢?因为胆气够的年轻人,通常很难忍耐自己的血性,这样的人才会去刺杀秦始皇。
但是,张良有没有打他呢?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没有打。
人都有感情,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是用感情控制理智,还是用理智控制感情。不要急,在后面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讲这一点,因为这和人的成就很有关系。
“为其老,强忍”,看到没有,因为这个老头子实在太老了,张良怕一拳打下去不知道会惹出什么麻烦,他现在还是被天下通缉的状态,能不惹麻烦就不要惹麻烦。张良忍下来了没有?忍下来了。可是你看这史书上写的,他是“强忍”。他不是自然而然忍下来,是强行让自己忍下来。他不但忍下来,还下去帮老父把鞋子捡上来,这就难能可贵了。
但老父的反应是什么呢?
是说“谢谢”吗?不是。
父曰:“履我!”
老父接下来说的是:“帮我把鞋子穿上!”
你看这句话讲得多不客气,不但没有道谢,还要张良帮他穿鞋。
<b>合上书,想想如果你是张良,你该如何反应?</b>
想清楚了后,打开书。
你们注意看,下面这一步才显示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之处。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注意最后这一句,“履之”还不够,张良“跪履之”,“跪履之”还不够,张良“长跪履之”。
这想表达什么呢?太史公透过张良这个动作,看出他终于明白了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就是“忍”。
但只是明白了“忍”还不够,张良不只是忍。注意“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就是告诉你:
<b>人生要么不忍,既然已经忍了,就要一忍到底。</b>
“长跪履之”就是在讲“一忍到底”这件事情,因为你如果不能一忍到底,让人看出你是强忍,你的忍半点价值都没有。为什么呢?下面我会解释。
张良做出“长跪履之”这样令人吃惊的动作,老父又会如何?
父以足受,笑而去。
老父直接伸出脚,就坦然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接着立刻大笑离开。
我们来看看张良的反应是什么。
良殊大惊。
这是什么意思呢?注意,人跟人之间,特别是高手跟高手之间的交手,往往是不必形于语言文字的。形于语言文字靠长篇大论讲道理,在中国传统思想来看,那都是低层次的事情。高手跟高手之间交手,往往三言两语,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双方就知道对方的高下。
举这个例子来说,老父要张良帮他穿鞋子,是老父欲惊张良,而张良不惊。我见你的面,我先要惊你,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