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的行进》
分类: txts3
有和家人住在一起。此外还有一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德国奶奶也住在一起。就是说,姨夫有一半、表兄妹们有四分之一的西欧血统。
虽然我从未见过他们,但由于姨妈家是我家亲戚中最受人瞩目的一家,因此,我对他们总是抱有亲近感,自认为连他们家的琐碎小事也无所不知。既然他们送给我那么漂亮的婴儿车,所以毫无理由地深信:即使没有妈妈的陪伴,新的生活也一定会很顺利。
“该走啦。”
尽管还没到发车时间,妈妈就催我赶紧去自己的座位坐好。我在座席上刚坐下,就看见妈妈在车窗外向我比画着最后的叮嘱“行李要放到行李架上”“热了就把开襟毛衣脱了”“最后再检查一下车票”……新干线列车慢慢开动了,只见窗外的妈妈一只手抹眼泪,另一只手不停地向我挥动。
一到达神户车站,我就确信自己的预想没有错。尽管没有任何标志,我却一眼认出了那个人就是我的姨夫。他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系着高级领带,悠然地交叉着双腿,靠着汽车的发动机盖。他一头柔软的栗色鬈发,在人群中个子最高,深陷的眼眸中春光闪烁。看到我后,他单手上扬,“嗨”了一声,露出了亲切无比的笑颜。
这么一位美男子,只对着我一个人微笑,太难以置信了。我紧张地鞠了个躬。
“欢迎你呀。坐新干线旅行的感觉怎么样?”
姨夫弯下腰来看着我问道,然后像对待贵族小姐似的从我手中接过旅行包,打开车门,说道:“请吧,小姐。”他那低沉悠扬的声音,潇洒的动作,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清澈的栗色眼睛,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
“谢谢。”我好容易才说出了这句话。
坐在后座正中央,我才发觉这是一辆非常气派的车。车内空间大得可以当作学习室,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味。皮座椅擦得发亮,不光驾驶座周围,连车窗下面也有不少按钮,这些按钮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合理配置的。汽车已经发动了,声音小得根本听不到,开起来却马力十足。这是一辆非常适合姨夫驾驶的车。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那就是叫作奔驰的名牌轿车。
姨夫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问起了我的家乡冈山的情况,还给我介绍了即将入学的中学。而我只顾盯着姨夫的侧脸看,所以回答得很简短。虽然姨夫只是轻轻触碰它们一下,但无论是离合器还是空调按钮,都变得那样富有魅力。和哭泣的母亲分别的那一幕,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行驶了大约三十分钟后,轿车从国道往左转,沿着河边的路朝山里开去。六甲山的连绵山脉仿佛近在眼前。穿过电车高架桥,过了桥不久,就开始爬坡,路也变得狭窄起来。四周绿意盎然,能听见鸟儿啼鸣。道路两旁都是蜿蜒向前伸展的石墙,透过树木枝叶的缝隙,可以窥见路边住家的屋顶。遇到连错车都很勉强的狭窄陡坡,姨夫也能很轻松地开上去。不多久,轿车滑进了敞开的大门中,绕斜坡半周后,停在大门前面。
“咱们到家了,小姐。”
姨夫说着打开车门,拉住我的手,扶我下车。
“这是家吗?”
我提高了声音。
“这真的是家吗?”
(1)主人公“朋子”日语名字的罗马字拼法。
二
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三年,在那个芦屋家中度过的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是我难以忘怀的。投射在拱形玄关门廊上的剪影,和山野的翠绿融为一体的奶油色外墙,露台栏杆的葡萄花纹,带有装饰玻璃窗的两座塔,这些外观自不必说,从总共十七个房间各自不同的气味和光照,到冰凉的门把手,所有这些景色都深深地刻印在我心里。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个家已不见当年的踪影。玄关旁边曾经守护这个家族般枝繁叶茂的两棵铁树,已经枯死而被拔掉了。院子南边的水池也被填埋了。早就转手他人的这片土地已被分割,建成了单调的公寓和化学公司的单身宿舍,居住着陌生的人们。
不过,正是因为当时的家不复存在了,我的回忆已经不会被任何的东西损伤。在我的心中,姨夫的家仍然在那里,家人们——无论是死去的还是年老的,都一如当年地生活着。每当回忆起他们时,便感到他们的声音愈加变得活生生的,笑容无比温暖。
罗莎奶奶依旧坐在她那从德国带来的陪嫁梳妆台前,仔细地擦着美容面霜。姨妈在吸烟室中专注于挑错字。姨夫即便在家里也穿着无可挑剔的衣着,不停地开着玩笑。家里的帮佣米田阿婆和小林阿伯,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快地干着活。宠物妞儿在院子里玩耍。而我的表妹米娜在读书。只要她一走动,别人立刻会知道,因为总是装在她口袋里的火柴盒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这火柴盒是她最宝贝的收藏,也是她的护身符。
我小心翼翼地在他们中间轻轻游走,以免打扰到他们。然而必定有人注意到我,仿佛三十年的岁月不曾流逝一般若无其事地跟我说话:“哟,朋子你在那儿呀。”“是啊。”我这样回答记忆中的人们。
房屋坐落在阪急线芦屋川站的西北方向,沿着芦屋川的支流高座川登上海拔200米左右的山上。建起这座房屋的是姨夫的父亲。姨夫的父亲是饮用水公司的第二代总经理,二十多岁时去柏林大学留学,学习药学。在那里爱上了罗莎,结了婚。回国之后,因销售具有健胃作用的含镭清凉饮料“Fressy”,扩大了公司规模。随着阪急线开通,开始在芦屋修建住宅,并在山脚下
虽然我从未见过他们,但由于姨妈家是我家亲戚中最受人瞩目的一家,因此,我对他们总是抱有亲近感,自认为连他们家的琐碎小事也无所不知。既然他们送给我那么漂亮的婴儿车,所以毫无理由地深信:即使没有妈妈的陪伴,新的生活也一定会很顺利。
“该走啦。”
尽管还没到发车时间,妈妈就催我赶紧去自己的座位坐好。我在座席上刚坐下,就看见妈妈在车窗外向我比画着最后的叮嘱“行李要放到行李架上”“热了就把开襟毛衣脱了”“最后再检查一下车票”……新干线列车慢慢开动了,只见窗外的妈妈一只手抹眼泪,另一只手不停地向我挥动。
一到达神户车站,我就确信自己的预想没有错。尽管没有任何标志,我却一眼认出了那个人就是我的姨夫。他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系着高级领带,悠然地交叉着双腿,靠着汽车的发动机盖。他一头柔软的栗色鬈发,在人群中个子最高,深陷的眼眸中春光闪烁。看到我后,他单手上扬,“嗨”了一声,露出了亲切无比的笑颜。
这么一位美男子,只对着我一个人微笑,太难以置信了。我紧张地鞠了个躬。
“欢迎你呀。坐新干线旅行的感觉怎么样?”
姨夫弯下腰来看着我问道,然后像对待贵族小姐似的从我手中接过旅行包,打开车门,说道:“请吧,小姐。”他那低沉悠扬的声音,潇洒的动作,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清澈的栗色眼睛,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
“谢谢。”我好容易才说出了这句话。
坐在后座正中央,我才发觉这是一辆非常气派的车。车内空间大得可以当作学习室,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味。皮座椅擦得发亮,不光驾驶座周围,连车窗下面也有不少按钮,这些按钮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合理配置的。汽车已经发动了,声音小得根本听不到,开起来却马力十足。这是一辆非常适合姨夫驾驶的车。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那就是叫作奔驰的名牌轿车。
姨夫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问起了我的家乡冈山的情况,还给我介绍了即将入学的中学。而我只顾盯着姨夫的侧脸看,所以回答得很简短。虽然姨夫只是轻轻触碰它们一下,但无论是离合器还是空调按钮,都变得那样富有魅力。和哭泣的母亲分别的那一幕,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行驶了大约三十分钟后,轿车从国道往左转,沿着河边的路朝山里开去。六甲山的连绵山脉仿佛近在眼前。穿过电车高架桥,过了桥不久,就开始爬坡,路也变得狭窄起来。四周绿意盎然,能听见鸟儿啼鸣。道路两旁都是蜿蜒向前伸展的石墙,透过树木枝叶的缝隙,可以窥见路边住家的屋顶。遇到连错车都很勉强的狭窄陡坡,姨夫也能很轻松地开上去。不多久,轿车滑进了敞开的大门中,绕斜坡半周后,停在大门前面。
“咱们到家了,小姐。”
姨夫说着打开车门,拉住我的手,扶我下车。
“这是家吗?”
我提高了声音。
“这真的是家吗?”
(1)主人公“朋子”日语名字的罗马字拼法。
二
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三年,在那个芦屋家中度过的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是我难以忘怀的。投射在拱形玄关门廊上的剪影,和山野的翠绿融为一体的奶油色外墙,露台栏杆的葡萄花纹,带有装饰玻璃窗的两座塔,这些外观自不必说,从总共十七个房间各自不同的气味和光照,到冰凉的门把手,所有这些景色都深深地刻印在我心里。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个家已不见当年的踪影。玄关旁边曾经守护这个家族般枝繁叶茂的两棵铁树,已经枯死而被拔掉了。院子南边的水池也被填埋了。早就转手他人的这片土地已被分割,建成了单调的公寓和化学公司的单身宿舍,居住着陌生的人们。
不过,正是因为当时的家不复存在了,我的回忆已经不会被任何的东西损伤。在我的心中,姨夫的家仍然在那里,家人们——无论是死去的还是年老的,都一如当年地生活着。每当回忆起他们时,便感到他们的声音愈加变得活生生的,笑容无比温暖。
罗莎奶奶依旧坐在她那从德国带来的陪嫁梳妆台前,仔细地擦着美容面霜。姨妈在吸烟室中专注于挑错字。姨夫即便在家里也穿着无可挑剔的衣着,不停地开着玩笑。家里的帮佣米田阿婆和小林阿伯,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快地干着活。宠物妞儿在院子里玩耍。而我的表妹米娜在读书。只要她一走动,别人立刻会知道,因为总是装在她口袋里的火柴盒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这火柴盒是她最宝贝的收藏,也是她的护身符。
我小心翼翼地在他们中间轻轻游走,以免打扰到他们。然而必定有人注意到我,仿佛三十年的岁月不曾流逝一般若无其事地跟我说话:“哟,朋子你在那儿呀。”“是啊。”我这样回答记忆中的人们。
房屋坐落在阪急线芦屋川站的西北方向,沿着芦屋川的支流高座川登上海拔200米左右的山上。建起这座房屋的是姨夫的父亲。姨夫的父亲是饮用水公司的第二代总经理,二十多岁时去柏林大学留学,学习药学。在那里爱上了罗莎,结了婚。回国之后,因销售具有健胃作用的含镭清凉饮料“Fressy”,扩大了公司规模。随着阪急线开通,开始在芦屋修建住宅,并在山脚下